《蕅益大师文选》简读

作者本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愿众生各个成佛而后已。

内容简介:此书为后来善知识钟镜对蕅益大师所著《灵峰宗论》的选集。共有六十篇。每篇都与我们身心性命攸关。为我们的修行指明了方向。且篇幅不长,辞句明显。对初学者尤为应机。既可坚固信愿,又可做为发出世心之前导。

学习重点:

非时食戒十大益论:一断生死缘。二表中道义。三调身少病。四道业尊崇。五坚固戒品。六堪能修定。七出生智慧。八离鬼畜业。九不恼檀信。十不扰行人。

惭愧慈悲论:讵知慈悲惭愧。恰恰相成。有惭愧者。方有慈悲。无慈悲者。即无惭愧。盖由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佛即心是生惭愧。观生即佛。是起慈悲。尊崇本有贤善之性。随愿与一切众生性德之乐。轻拒迷真暴恶之习。随愿拔一切众生性德之苦。有一分惭愧。方有一分慈悲。有十分慈悲。方为十分惭愧。

立志的重要:人不立志为圣贤佛祖。则富贵淫之。贫贱移之。威武屈之。遇得意欣然志满。遇失意纷然怨尤。求能自反自讼自安自得者鲜矣。况随事自觉觉他也哉。

同体大悲、感恩一切:心性一耳。而危微异焉。异者尤冰之与水也。溼性不可得而异也。惟异故。上智安富尊荣。下愚贫穷困苦。惟不可得异故。上智必以下愚为兴慈运悲之地。下愚必藉上智为救苦免难之主。华严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菩萨。若无众生。必不能成无上菩提。

念佛要忆佛:十六观经云。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祕要也。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好生戒杀,儒佛共尊:佛以杀生为首戒。儒以好生为大德。成汤解网。子产畜鱼。凡全吾恻隐而已。充恻隐之心。仁不可胜用。引申触类。便是大慈大悲。

修行人切忌攀缘:但须解行双修。戒乘俱急。虚其心。实其志。扩其眼界。牢其脚根。尽在我修持。任外缘自集。万勿轻举妄动。贻羞法门。傥烦恼未伏。慧眼未开。辩才未具。学问未充。纵有福运。须力却之。况作意邀求邪。苦身形。坚愿力。依念处而精进行道。以律藏为法身父母。临深履薄。守兹一脉。

孝慈的重要:予观世出世。至德要道。皆无有胜于孝慈者也。世间非孝慈。无以成圣贤。出世非孝慈。无以作佛祖。

理不离事:当知一茎光照。全彰自性妙明。缘善既孚。正了同显。傥谓是事相。是尘缘。无关修证者。则离事谈理。离境觅心。理若龟毛。心同兔角。谁与万善庄严。成两足果哉。

知行合一的重要:钻他故纸。终招说食数宝之讥。冷坐蒲团。未免暗证无闻之祸。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也。

不可轻视语言文字亦不可执着语言文字:一切如来。从无言说道。方便说法。一切菩萨。从语言三昧。悟入无言。言说性空。是真解脱。若离文求理。即暗证痴禅。非正法眼藏也。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造佛形像功德殊胜: 世人侈谈无相理。不达实相印。谬以豁达空为清净法身。谁知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托事表法。华藏玄门。此所以末法时。以造佛形像为第一功德也。庄严土木。即庄严法身。十身相海。全在一微尘里。是做一尘之施。可以入如来无尽相好光明。而一瞻一礼。可以证如来无边功德海藏。

生心的重要:《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盖无住。正所谓应住。生心正所以降心也。而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外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弘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唯菩萨不住六尘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于佛住。

一切逆境为修行最好的增上缘: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傥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

修正行为、对治习气才是真妙理:掠虚禅者。高谈名理。罔知实行。彼未悟理耳。设真悟理。则一切行。无非妙理。有何事相可薄。理性可尊邪。况众生无始。我执恒重。若宗若教。对治咸急。正宜借此微因。充至三祇大行。俾正使习气。一齐破尽。可谓即事而理。即渐而顿矣。奈何弃此真实。以空谈当妙悟哉。

佛法重在实修实证,而非急与宏通:佛法之盛。不存乎能宏通。而存乎能固守。盖宏通则近于名闻。由名闻致利养。由利养致匪人。易生有漏因缘。佛世十二年后尚尔。况末运乎。唯固守。则遯世无闷。确不可拔。可以回既倒狂澜。留正法一线。继往开来。续佛慧命。如六祖隐于猎群者十六年。荆溪一生不登法座。而曹溪天台之道。并垂千古。岂非存佛法之明验欤。

真孝为持戒: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师僧生我法身。三宝生我慧命。是故咸须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念与戒相应。如曾子云。无故而杀一虫蚁。非孝也。无故而折一草木。非孝也。世孝尚尔。况出世大孝乎。以要言之。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决不敢犯戒造恶。经言孝名为戒者。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

世间三孝与出世三孝:夫世间孝。以朝夕色养为最小。以不辱身不玷亲为中。以喻亲于道为大。出世孝亦如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小孝也。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中孝也。发无上菩提心。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我父母。必欲度之令成佛道。此大孝也。

向人发露,众中忏悔的重要性: 破戒虽恶。覆藏尤恶。无过虽善。改过尤善。改过一涂。三世诸佛。证菩提之通津也。故五悔法门。凡夫迄等觉。无不藉为进趣方便。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众中忏悔。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已犯者深生惭愧。或亦发心忏悔。学好者增长善根。讥笑者亦植远因。兼可消我夙罪。诫我未来。

六和敬与一慈心的重要:佛制比丘行六和敬。所以僧伽名和合众。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遵此六和。乃名僧宝。其要只一慈心也。佛告比丘。汝等应当身业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行慈。当知慈能关闭诸恶趣门。普生无量众善。慈心之人。瞋者见之欢喜。怖者见之安隐。忧者见之开释。苦者见之悦乐。乃至鸟兽见之不生毒害恐怖之心。试观魔亦现佛相好光明殊特。而令见者恍惚不安。以无慈心也。佛亦现明王相。忿怒威猛。而令见者拔罪生善。以有慈力也。

何为真修行,何为真学问:恪遵佛戒。痛革妄情。除得一分习气。是一分修行。融得一分偏私。是一分学问。

学习方法:反复恭敬阅读,背诵深思重点部分。体悟作者心意。

学习目标:恭敬、熟读、无生字。时时反省、忏悔、修正习气习惯,破除理障。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蕅益大师文选》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