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从19岁到39岁,历经8次考试,最后步入仕途的启示

近日,观看《唐宋八大家》纪录片韩愈篇章,篇章是按时间顺序分:从一岁到十九岁,幼年时光;十九岁到二十九岁,科举时光;二十九到五十一岁,成熟年纪;五十一到五十七,晚年。

最难忘记是科举时光和成熟年纪这两段时间韩愈,尤其难忘他正式当官前的故事。

韩愈童年不但不幸福,而且颠沛流离,苦难丛丛。三岁时候失去父亲,由兄长抚养。到了九岁,兄长又去世,跟着寡嫂生活直到十九岁只身到长安。

一个秋日黄昏中,夕阳下,长安城屋舍俨然,建筑鳞次栉比。华灯初上,行人依旧如织。城门外,远远匆匆行来一身影,背上一囊箧。只见其身清瘦,外披着粗布衫,干枯的头发夹着明显银丝,满面风尘,沧桑难掩书卷气,尤其是眼神看着横亘在眼前的城墙,透着欣喜和坚定,心里想着一定要在这个城市扎下根,人生要有所作为。身影随后投入滚滚人潮中。

上面是我浮想十九岁韩愈入京的画面,那是一个年轻人从十八线地方到天子脚下的画面。从古至今大多人都想有所一番成就,可是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坚韧意志品格,不断付出,韩愈求功名过程故事就是不断付出、屡败屡战的励志典范。

十九岁初到长安,到二十五岁,考了四次进士,最后才考中,而且名次比较靠后。

韩愈考中进士,还不能立刻进入仕途。按照唐朝的入仕规章,在礼部登临进士后,还要经过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叫“博学宏辞”考试。假若考取,才算真正有了入仕的资格,等有官职的人去世、辞官、因故离任等等,有空缺后根据成绩进行先后和官阶安排。

考中进士后,韩愈接下来连考三次“博学宏辞”科,均已失败告终。此时,韩愈已经成家有了孩子,没有生计来源加之京城米贵,不得不离开长安,到地方谋求工作机会。

靠进士功名,和自己不断毛遂自荐,得以给地方官做幕僚,生活了十年后,第四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终于通过考试。

物质生活没有厚待一个人,往往滋养了其精神的坚韧。人,屡战屡胜固然值得褒奖,但屡战屡败,愈挫愈勇往往更显不凡。

韩愈,就是如此一个人,十九岁到三十九岁科举时光,二十年科举漫漫长路,并无其他,就是凭着蒲草韧如丝的坚韧,在一次次失败中爬起来,终于通过考试,得到朝廷认命。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病逝后朝廷追赠礼部尚书。

如韩愈这般屡败屡战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主人公最后无一都成了璀璨的明星,做出一番成就。

爱迪生研究电灯之时,屡屡失败,很快用完了股东首轮五万美元投资,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开始摇动,爱迪生苦苦劝诱,股东们决定再拿五万美元资助爱迪生。不懈努力下,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促进了电子工业发展,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文明生活。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国藩科举五次考秀才不中,第五次还被悬榜批责“文理不通”。若他就此一蹶不振,忍受不了失败打击,就不会有第六次成功通过考试,自然也就不会有流传后世的“半圣”美名。

有很多企业家评马云时候,说其是踩对风口,站在中国市场人口红利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谈幸运与否!就说马云才华被一次次否定,一次次努力被拒之门外的例子,如果面对失败和否定,没有坚韧品格、屡败屡战的勇气,就不会有马爸爸的传奇,自然现在也不会有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

宋代大文豪苏轼特别喜欢韩愈,赞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苏轼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送给韩愈最为贴合不过了。韩愈,最擅长是散文,他的文学才情比如诗才一般。

唐代科举是要考写诗的,或许这也是他屡试不中的原因,但就是凭借着坚韧品格,从不言弃的精神,最后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在文学上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自己在社群里学写作,为期是一年。早些时候,大家积极性很高,打卡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人越来越疲软,打卡率也越来越低。我自己也有起伏的心绪。写作过程要输入,输入不仅是得来的写作素材和技巧,还要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品格。好比韩愈故事,试想对方生活和学习处境何其艰难,都没有放弃,我们这些叫嚣要做些成绩的人有什么资格谈放弃,说不干了呢?真该学学他遇事不馁,愈挫愈勇的精神品格。

韩愈从19岁到39岁,历经8次考试, 他经历与我不仅是先贤的人生故事,更是自己以后的人生楷模和榜样。

希望,能与你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愈从19岁到39岁,历经8次考试,最后步入仕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