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经》读书推广会后偶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我读过一些不同的版本。今天中午从《道德经》推广年会学习回来,下午睡了一小觉,晚上吃了家里做的涮菜,一天要结束了,我的头脑里突然得到关于这句话的新理解。我觉得这可能才是最合老子的本心的一种理解。

先来看看什么是刍狗。刍狗是用草编织成的狗,用作祭祀,祭祀前,人对他很重视,祭祀后,即随手丢弃,其作用,有点像花圈。老子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一个比喻呢?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因为天地是道的产物,自然合于道,天地的能量层级,还没有降低到仁的程度,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可见仁的能量层级是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看万物在天地之间繁荣而后灭,成住坏空,循环往复,天地只赋予万物繁荣的能力,繁荣过后,任其坏空。圣人对待百姓,也只是普传大道,百姓得道而生福,损福而败灭,圣人却并不自以为仁,故曰不仁。

万物和百姓,能否恒常的住于大道之中,天地无言无念,只是生育万物而不有,任万物随道而繁荣,随道而坏空。圣人是载道明道传道的人,圣人像灯泡,把大道的电流导入自己的躯体,发出特有的光和色,普照世人,如日月之普照万物生灵,百姓因圣人之光而见道,因见道而明知,因明知足而与行合一,曰知行合一,则得福,一如祭祀前的刍狗,因偏离道而失德,因失德而损福,因损福而败灭,一如祭祀后的刍狗。圣人却没有“仁”或“不仁”的概念,始终和光同尘,与道合一,永不偏离大道,与天地合其德,在大道中不生不灭,不无不有。

此为草稿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道经》读书推广会后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