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采铜的铜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最近很火的一本书,看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知乎和微信公众号都有在关注,并且身边有朋友看了评价还蛮不错。副标题看上去很吸引人——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目标吧。

本书中,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七个方面展开,介绍了个人能力提升的途径,总结了他在这几个方面的经验,结合理论提出更为科学的方法。

时间

用“郑重”的态度对待时间: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用梁漱溟先生的话“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处理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

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五年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在对待这两种未来的时间划分上,我们需要做到两点: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可实施,把目标放在怎样去做上面;

提高逃避成本,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作者给出如下两个判断依据:

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

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多做长半衰期的事件,短半衰期的事情尽量少做。

进一步用例子来说明高低收益值和长短半衰期的标准: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作者还提出一个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时间的快慢对应时间的深浅。比如在心流状态下,个人主观意识上时间过得非常之快。所以更好地利用时间我们需要:

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可以轻易获得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

人不可能一直处于“心流”状态,要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需要某种平衡。

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因此,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那么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越;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高,那么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最后选中的那个选项就会更好。

人生中陷入选择僵局,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低关联假设“种种经历相互独立没有关联,“僵固型心智”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零和博弈”倾向于从别人那争夺利益,很少去构思双赢的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呢?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维度分析就是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分别就不同维度作出评估。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的弱势。

重新定义问题 从源头开始梳理,想一想为什么要工作,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因素穷举,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力求全面且与问题相关。

因素赋权,要素中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

列表打分分析。

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境,尤其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此时,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很可能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这个时候也可以参照“拇指原则”,它是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比如该不该选择和ta结婚或谈恋爱,只需要用“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作判断,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行动

行动说白了很简单,不用畏畏缩缩,不用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开始去做就是了。正如网上流行的说法,迈开一步,你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一半。

这也是从精益创业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情都可以看作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比如,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从单幅的漫画到多格漫画,再从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如此一来,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像photoshops图层一样的分解工作 :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耗能。

图层工作法是要我们集中处理同质性任务,在任务切换过程中做到思维上的顺畅。做完同类型的任务之后,再做下一同类型任务。

行动后的复盘

在行动中复盘积累智慧,行动中蕴含的知识属于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知识的创造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做完一件事后,我们需要从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障碍、优势、缺憾和意义中去反思。与此同时刻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学习

先传达一个基本的学习理念,那就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打开新旧知识的通道

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针对当前基学习资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思维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选择可信的信息源(专注,深度,有态度,有责任,有监管)

避免追逐当下的流行和热门(大多是营销手段)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定期闭关,原理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适度而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都是基于足够的深入了解:

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再进一个小容器中。

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潜意识推动发散思维的过程: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充分股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总之有意识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随时迎接灵感;

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周密思考

周密思考问题受个人偏好和特殊事项,证实偏见以及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我们需要维度矩阵工具去分解问题维度,通过取反、细分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拓展,组合形成表格,寻求周密的思维激发创意。定制每周快乐清单,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书中举了一个设计饼干的例子,可以参考。

努力和成功

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而不应该觉得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我们永远赶不上。所有我们的努力不应该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方法论:

1.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2.尽量让自己全身心投入所做的事情;

3.增加互动,变单向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最后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多领域的积累才能在谈到一个观点时可以多方引用。不是说看完书你会变成一个高效率高执行力、完全不浪费生命中一分一秒的一个人,而是让我们在自我提升等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尝试,走更少的弯路。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希望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开始一点点撬动你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

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文,所以这篇不算详细,还需要再看多几次,做每章后面的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