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得好肖邦的《夜曲》,就弹得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指挥张洁敏

这场音乐会是名为“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系列的第三场。

全世界古典音乐的舞台上,不知道有多少系列音乐会以此为名过,但哪一个能像从2021年1月27日至31日在上海交响乐团正厅呈现的,那么有特色?三场音乐会的指挥是女性指挥家张洁敏;担纲5首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的,全是女性钢琴家:解静娴、左章、王雅伦、罗维和陈萨。按照惯例,一场音乐会通常是上下半场各安排一首大作品,如此,三场音乐会中就有一个半场悬空的,音乐会的主办方特意为乐迷安排了一首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作品,《e小调第三弦乐四重奏,作品59之2(拉祖莫夫斯基)》。有意思的是,此番登台演绎这首作品的,是刚刚成立的上海女子四重奏,不用说,从第一小提琴柳鸣、第二小提琴陈家怡到中提琴巴桐、大提琴朱琳,都是来自上海交响乐团的女性弦乐演奏家。

由她们撑起的一片天空,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会与音响效果绝佳的上海交响乐团正厅及乐迷们之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音乐会的感受极其个人化,如要给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最好不错过每一个现场。然而,怎么可能?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致敬莫扎特和海顿的一首作品,完成该曲时贝多芬才二十四五岁。虽然从作品中我们能隐约听到贝多芬的个性,但莫扎特和海顿的痕迹显而易见。节奏错落有致、旋律朝气蓬勃,是领衔这一首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家左章的体会。听她一席话,觉得左章演奏这首作品的现场,不会有大碍。

我不止一次听过解静娴的现场,都是她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虽然没有听过她演绎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创作《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正值贝多芬的第一阶段青年时期,也就是他有意识地模仿海顿和莫扎特的阶段。尽管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它是一首规模并不宏大的作品,且不同于大众对于贝多芬的认定亦即英雄气概的特质,却有着难得的莫扎特式的轻盈、灵动和愉悦的音乐特质。”在我犹豫到底选择三场音乐会的哪一场时,解静娴的这一番解读帮助我放下了她参与的系列音乐会的第一场——我想去听一场也许会有意外的现场。

解静娴

当然,只在下半场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是我放弃系列音乐会中第二场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前不久,我刚刚在同一个舞台听过王雅伦演奏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对这位00后钢琴演奏者的水准颇有心得,这一次她来演奏贝多芬30岁左右完成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钢琴协奏曲在音乐语言的表现力极为大胆,充满了戏剧张力与丰富的色彩”,她对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领悟,让我觉得张洁敏将这首作品安排给5位女性钢琴家中年龄最小的王雅伦,太妥帖了。

唯一让乐迷感觉飘忽的现场,是系列音乐会的第三场。这场音乐会的曲目是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分别是女钢琴家罗维和陈萨。

演奏完时长超过40分钟的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后,陈萨加演了肖邦的《升c小调第20号夜曲》。陈萨对肖邦作品的把控能力,使她即使返场也将这首《夜曲》弹奏得非常唯美,就如同她当晚选择的长裙颜色一样,沉静和优雅中揉入了一丝伤感。我们满足地退出音乐厅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相识的彼此开始热聊起陈萨的表现,虽有小的争议,但一个观点是一致的,那便是相对于肖邦的作品,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对这位女钢琴家而言,弹得有些辛苦。

陈萨在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不过,与在这场音乐会上弹奏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罗维相比,陈萨还是幸运的。

1806年,贝多芬开始写作《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已经问世,标志着贝多芬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交响乐作品写作者。在向海顿、莫扎特学习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尝试创新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后,在写作这一体裁的音乐作品,贝多芬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就是将在创作交响乐时磨练的技巧运用到钢琴协奏曲中,于是,双呈示部就成了两部钢琴协调奏曲的特征,而调性的游移和不经意间的转调,则是贝多芬给予钢琴协奏曲的独特风格,更标志着在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上,他已经完全摆脱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子。威武、庄严,但又不乏柔情,是贝多芬进入成熟期后创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的共同感情基调,只是,完成于隆隆炮声中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皇帝》,不像《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那般非常顺利地就被维也纳乃至欧洲的音乐界和公众接受。

1810年,拿破仑的军队攻入维也纳,贝多芬只能将业已写完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封入匣中,等到2年后天下太平后才有他的学生车尔尼在维也纳首演,反响平平。贝多芬一生中就创作了5首钢琴协奏曲,在《将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之后,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又延续了16年,在这16年里,贝多芬何以不再创作钢琴协奏曲?有人说,是因为《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是吗?充分挖掘奏鸣曲的能量、充分挖掘钢琴演奏的潜能、充分调度钢琴与乐队的关系,等等,贝多芬在创作手法上无处不用其极地完善着他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这也就给这首钢琴协奏曲带来了一个问题:对1812年的维也纳和欧洲乐坛,这首作品太超前了,公众乃至音乐界一时无法消化,也就没有什么可意外的。

时间,让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成了5首钢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首,也因此成了乐迷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首。从昂扬的第一乐章,到犹如星子在天边滑落的第二乐章,再到激奋的第三乐章,不论是主部主题还是副部主题,不论是呈示部、再现部还是连接部……不熟悉这些敢说自己是贝多芬的乐迷吗?因为熟悉,我们听陈萨弹琴时就有很强的代入感,几处显出她勉为其难地处理,座中乐迷都自行用记忆中的版本弥补了。倒是罗维与乐队合作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总让我们感觉有些零碎,“贝多芬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对每一位钢琴家来说都是一个全方位的挑战,不仅在技巧上需要举重若轻和游刃有余,对于演奏者来说更是音乐处理能力、个人修养和个人审美的充分体现。”罗维的自况,也说出了这样一层意思:贝多芬的5首钢琴协奏曲,特别是最后两首,是他为钢琴家竖起的标杆,尽善尽美地弹奏这5首钢琴协奏曲,对每一位钢琴家来说,都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兮的万里长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弹得好肖邦的《夜曲》,就弹得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