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乡村记忆》节选——终兴镇白楼村

编辑/朱秋霞

白楼行政村位于终兴镇驻地东南3.5千米处,辖白楼、赵李庄、满庄三个自然村,居民400户,1570人。总面积2.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1平方千米,

沿革    1959年1月成立终兴人民公社白楼大队。1984年,体制调整,白楼大队变更为,属于王小庄乡。2001年2月合乡并镇,白楼行政村划归终兴镇。

自然村概况

白楼村  东邻王双楼村,西邻五里庄,南邻赵李庄,北邻前光明集村。居民有210户,747人,均系汉族。有白、张、杨、李、靳、周、六姓。村庄总面积1.2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平方千米。

由白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得名,建村年代不详。

赵李庄村   东邻赵庄,西邻五里庄,南邻满庄,北邻白楼村。有居民82户,411人,有赵、李、时、邹、陈五姓,均为汉族。村庄总面积0.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49平方千米。

明朝末年,赵氏由单城北十里铺迁此,李氏由郓城迁至此,命名赵李庄。

满庄村   东邻王楼村,西邻许集村,南邻王小庄,北邻赵李庄。有居民108户,412人,有刘、马、许、付、王、孙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67平方千米。

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满氏建村,满氏后继无人,刘姓由郗楼村迁此落户,村名延续。

村庄名人

吴筱皪    (1919-1939)原名吴玉珠,字萧立,祖籍山东省单县终兴镇赵李庄村,后全家随其舅父迁居单县城东关兰宅后院。父亲吴赞浦在一家商铺做店员,母亲李涵卿为小学教师。他自幼聪明好学,1926年入孔子庙学校,1933年秋考入单县中学,在中共地下党员教师高文甫的影响下,吴筱皪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自筹经费购买了《现代社会学》、《资本论》等大量进步书籍,并利用家在城关且房子较多的便利条件,秘密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和讨论。他孜孜不倦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进步很快。1936年秋,经高文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吴筱皪在舅父资助下去北平十六中学读书。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面对日军铁蹄大肆踏进华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的局面,他毅然辍学返回单县,四处奔走,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广泛发动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1937年9月,中共单县特别支部成立,任命吴筱皪为交通联络员,他日夜为抗战工作奔忙,除了负责交通联络外,并负责联系单县城和东南乡的党组织及党员,同时还担负着青年文艺宣传队和《胜利》月刊的领导工作。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他夜以继日地转抄上级文件、编辑资料、撰写文章、编排剧目。他曾为党的进步小报和《胜利》月刊撰写了大量政论、诗词和杂文,编排演出了《一颗炸弹》、《张家店》、《放下你的鞭子》、《天津黑影》等抗战剧目。他的家成了特支活动的联络处,是党的文件、传单、报刊的印刷所和发行站。不论白天黑夜,送情报、谈工作、取传单和报刊的人来往不断。


1937年底,中共单县县委在张寨成立,吴筱皪担任宣传委员。按照县委的指示,与同志们一起在张寨、张花园、侯楼、王岗一带走村串户,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广泛发动组织群众,他们先后进行了发展党员、开展军政训练、向地主借枪等一系列活动,很快便组建起了张寨抗日自卫团。

1938年春,国民党单县政府成立了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中共单县县委书记李毅以平津流亡学生身份担任动委会秘书,吴筱皪等也到县政训处工作。在政训处,吴筱皪利用与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政训处主任朱育才的关系,经常同国民党县长乔琅亭等上层人物接触,说服、动员他们进行抗战。另外,他还协助李毅以动委会名义,在城乡举办了数期县抗日青年训练班。在训练班上,吴筱皪亲自讲课,向学员们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救国信心。受训青年回到各区后,大部分成为了开展抗日活动的骨干,许多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天,他奉命到曹马区协助中共支部书记杨作磊开展工作。白天,他们忙着组建抗日自卫武装,利用关系向地主借枪;晚上,他们在公议所开办进步青年夜校,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启发青年的思想觉悟。经过宣传发动,曹马抗日游击队很快建立起来。同年5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第三巡回宣传队一行15人来到单县,队长赵晋丰、副队长杨君莹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与单县党组织接上关系后,中共单县县委派吴筱皪领导宣传队的工作,他以省政府宣传队的名义,组织人员演戏、唱歌、办墙报、出刊物等,广泛宣传教育群众。

1939年5月,吴筱皪由中共单县县委调到区党委宣传部开展理论教育工作,负责讲授干校课程。他虽年轻,但知识渊博,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讲起课来语言生动,比拟贴切形象,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学员们反映:“听了他的课,顿时觉得心明眼亮,很有收获,每次听课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日伪军将吴筱皪的父亲抓捕,逼迫老人说出儿子的下落。老人遭到一次次的毒打,宁死不屈,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才脱离虎口。母亲带着吴筱皪的妻子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回到城东南赵李庄的娘家隐居,生活十分困难。这时,吴筱皪随区党委经常在单东一带活动,他把精力全部倾注到工作上,即便离家不远,他也顾不上回去看望。有一次,他抽空回家,母亲心里有苦也不向儿子说一句,只是流着眼泪抓住他的手久久不放。他安慰母亲说:“咱们的根据地发展很快,力量越来越强,一定能打败日本鬼子。到那时,家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您老人家也就不会再受苦了。”没想到,这次母子相见竟成了最后的永别。

1939年8月,湖西边区发生了错误的“肃托事件”。9月13日,吴筱皪蒙冤被捕。审讯者用尽酷刑,把吴筱皪折磨得死去活来,逼他交代出参加所谓“托匪”的时间,供出“同伙”。吴筱皪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不说一句谎话,他怒目相斥刑讯者:“你们无辜残害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是决不会有好下场的!”9月15日晚,被秘密杀害,临刑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20岁。

1941年10月,湖西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单县辛羊庙召开追悼大会,为蒙冤的英雄平反昭雪,追认吴筱皪等被“肃托事件”错误杀害的同志为烈士。

解放后,吴筱皪及在“肃托事件”中遇难的烈士遗骨全部被迁葬于湖西革命烈士陵园。他们的英名镌刻在墓碑上,千秋万代,永垂不朽,令人敬仰。

资料搜集:郝学敏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县乡村记忆》节选——终兴镇白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