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

为何有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是分为两个部分的,有的地方将这两部分称之为无意识大脑和有意识大脑,有的地方称之为潜意识和意识,有的地方称之为大脑的自动系统和手动系统等等,在这篇文章里我用“意识”和“无意识大脑”来称呼它们。

无意识大脑控制着绝大部分生物的绝大部分行动,比如鲸鱼一生下来就知道要往海面上浮去呼吸空气,蚕长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己吐丝织茧等等,这些都是通过上万年的演化刻在生物基因里让各种生物能够在残酷的大自然中依靠本能存活下来的程序。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无意识大脑里也刻画着各种各样的程序,这些程序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未出现之前,在我们的祖先还在跟大自然抗争的时候,保护着我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活下来,但是随着我们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有些本来在大自然中很实用的程序到了现代社会却不实用了。比如大脑的程序,我们的大脑为了让我们在自然界更好地活下去,为了让我们储存更多的能量,为了让我们吃的东西尽可能转化为脂肪帮助我们渡过食物匮乏的冬季,所以它的一道基础程序指令就是让我们能不消耗能量就尽可能地不消耗能量(那些吃完就去运动把能量耗光的人应该都在冬天被饿死了,那些吃完就睡饿了才起来的人储存了足够多的脂肪活下来,由此懒惰的基因更多地传递了下来,尽管它的初衷只是让我们活下来)。而我们调用大脑进行困难的思考是非常消耗能量的,甚至不比一些运动少,所以,我们的大脑也不喜欢思考,因为思考太消耗能量了,我们的大脑更喜欢那些简单的、快乐的、耗能较少的不麻烦的东西,所以当你想逃避困难、逃避思考的时候,不用感到耻辱,这是写在你基因里的东西,每个人的无意识大脑都会让他有这种感觉。

而我们人之所以变成了人,拥有了智慧,就是因为我们逐渐进化出的发达的大脑皮层前额叶等等,这部分脑组织让我们拥有了比动物更强的“意识”,并且可以用它来更好地控制“无意识大脑”。冥想的作用,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强化“意识”的部分,很多时候你认为是自己所想的在思考的东西,其实都只是“无意识大脑”在自动思考一些简单的东西罢了,无意识大脑就跟呼吸系统一样没办法停止运转,它要时时刻刻帮助我们活下来,相反“意识”却很容易出现也很容易消失,因为我们人类刚开始强化它才几千上万年太短暂了,它虽然已经很强大了但是我们还是主要依靠着“无意识大脑”在活着。你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或者回想一下,你在听课的时候,如果走神了,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你能记起你刚才走神的时候所想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吗?很多时候我们是想不起来的,因为这就是典型的我们的意识消失完全靠无意识大脑在自转的情况。

可以大胆地说,我们的无意识大脑大概控制了我们95%以上的行为。也就是说,你今天睡觉不想起床,饿了想去吃饭,工作看书一会儿就想玩手机,有人惹你你就发火骂人甚至打架,看见个美女就想去搭讪等等行为都是无意识大脑控制着你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如果你开始反思,我明明想戒烟了,但是为什么我一无聊就老想点一根呢?为什么我点了一根以后又后悔然后灭了呢?为什么灭了一会儿又忍不住点上了呢?这就是典型的“意识”和“无意识大脑”进行的对抗了。之前说过,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刺激,如果没有经过冥想等行为训练的话,“意识”是很容易出现又很容易消失的,而“意识”一消失那么“无意识大脑”就接手你的控制权了,甚至很多时候在你意识薄弱的时候你会产生你“无意识大脑”所思考的东西就是你自己想要的想思考的东西的错觉,这就导致了最后你说妈的最后一次了然后抽了一晚上的烟,然后第二天又后悔昨天所谓的没控制住自己。

那么既然无意识大脑控制着我们绝大部分行为,那么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有的人就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有的人就不能呢?答案就是:习惯。无意识大脑里的自动程序就是被我们称之为“习惯”的东西。无意识大脑里所储存的我们一生下来就有的程序,比如吮吸母乳的行为,比如进行繁衍的本能,比如大脑自动逃避能量的消耗,就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积存下来的习惯。而我们后天习得的程序,就是我们生活中所养成的各种各样的习惯。

既然说到了习惯,那就说说“自律”。很多人似乎都误会自律了,被网络上一些媒体误导觉得人一辈子都要自律地活着才好,这里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虽然自律确实是让自己去做自己本能不想做的事,但是很多人似乎是把自律的意义搞错了,要是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自律,就是为了让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活着好痛苦啊。自律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意识”知道做某件事对我们来说是好的,但是我们的“无意识大脑”却没有相对应的程序,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自律”来让自己坚持做这件对我们自己好的事,从而让它变成一种“习惯”写进我们的“无意识大脑”里。自律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养成我们认为好的习惯,让我们要执行这个行为的时候让“无意识大脑”自动控制我们轻轻松松地完成这个行为,而不必消耗大量能量去强迫自己。自律不是为了让我们变成自律的人,而是为了让我们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这种东西真的很单纯,只需要你一直重复某个行为,不断地重复,就能让它变成习惯,而这也是习惯唯一的来源。而习惯不只是行为上的习惯,思维同样也有习惯,比如偏见这种东西,或者很多惯性思考,比如我们知道了一个思维模型然后遇到什么事都想去套这个模型,也就是常说的职业病,还有屁股决定脑袋,习得性无助这些都是典型的思维习惯。大部分思维习惯都是我们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的,而要改变思维上的习惯,也就跟要改变行为上的习惯一样,需要一遍又一遍进行重复性地练习,在大脑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新的思维习惯。所有要改变“无意识大脑”中的程序都只能依靠重复,依靠练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呢?依照前面的内容不难看出,这是存在于我们人类本性中的问题。我们的行为反应、思维模式和直觉都取决于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事物所处的背景或环境,进化心理学家称之为事物或事件的“领域”。比如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室这个领域里和我们在生活这个领域里会有不同的思考和判断,再比如同一句话从某个位高权重的人嘴里说出来可能会受到你的赞美,但从一个乞丐嘴里说出来则会备受鄙夷。我们对一则信息的反应不是根据它的逻辑特性,而是根据它的环境,以及它在我们的社会情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且不论是多么伟大的哲学大师,一旦紧张,他也会忘掉所有哲学,比如一个经典笑话,一个和尚在山上面壁静坐,走过去一个人问他在干嘛,和尚说:“我已经坐禅三天了,我感到心平气和天人合一,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扰乱我的心境”和尚话没说完那个人上去就是一巴掌,于是那和尚起身就跟那个人扭打在了一起。

在慌乱紧张中,我们相当于就把控制权拱手让给了我们的“无意识大脑”让它控制我们根据本能行动,这也就是曾国藩提出凡事先“静”的原因,就算天塌下来了,你也只有先冷静下来,才能保持“意识”的存在去思考对策(在这里再一次感恩曾国藩老先生教会了我练习“静”也就是冥想的意义和每天“写日记”复盘的意义)。

所以,不论我们通过“意识”将再多的大道理烂熟于心,控制我们绝大部分行为的依然是我们的“无意识大脑”,在普通人面对生活中大部分选择的时候做出判断的依然是“无意识大脑”,所以才会出现即使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只是因为我们学习一个道理的时候是在一个类似于教室的理性的“领域”,但是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感知到的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实际生活中的“领域”,所以我们就按照对应该领域的行为习惯做出了反应。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道理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大脑中,我们并没有把它写入真正指引我们行为的“无意识大脑”中。

怎么将自己学到的道理写入“无意识大脑”呢?就是反复不断地刻意练习,形成习惯。不论任何行为,任何思维,Practice makes perfect.

可以说,不同的人生就是由不同的思维习惯和不同的行为习惯所组成的。比如看见一辆豪车的反应是“我买不起”和反应是“我要怎样做才买得起”的人所拥有的必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人要理解自身思维习惯的局限性就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打开自身局限性。比如毛主席说的“在阶级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不同阶级的生长环境会让在那个阶级长大的孩子形成对应的思维习惯,何不食肉糜就是典型的没有受过饿的皇帝根本理解不了世界上竟然还有人吃不起饭,在他狭隘的思维习惯里饿了吃肉就行了,还比如那个经典的放羊娃循环“你放羊干嘛?为了赚钱;赚钱干嘛?娶老婆生娃;生娃干嘛?让他放羊”这个循环也可以映射到现今社会很多人身上。因为人固有的认知自大的特点,大部分人都很难察觉自身的局限。比如我以前还喜欢睡懒觉的时候看见那些早起晨练的人觉得他们好辛苦啊每天都要逼自己起床连个懒觉都睡不成,后来我看透了睡懒觉只不过是因为我习惯了不想起床睡了回笼觉导致的越睡越晕越想睡以后,只要在睡够6小时的情况下第一次醒来以后自己就会立刻清醒起床毫不拖泥带水,这种清醒的感觉非常爽而且能保持一早上都有充足的精神,何来辛苦?

审视一下你经常在无意识中对自己说的一些话吧,比如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脑子里出现的是什么声音?好难啊我做不到,去玩点开心的东西吧!还是再仔细想一下别的方法看能不能突破它,再坚持一下我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的?比如你经常对自己说的是我做不到,还是我能做得到?我不配还是我可以?我家庭条件不好所以我应该放弃还是我的家庭条件虽然不好但我凭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到?仔细审视一下你经常对自己说的话吧,这就是写在你“无意识大脑”里的程序,它们影响着你的每一个行为和选择,决定着你的命运。

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头脑的开放,因为这个世界太大了,我们身处于一个客观的世界,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我们自己的主观的小世界里,而客观的世界不随我们的主观意识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体验和感受到的主观的世界,比如同样是今天下雨卖伞的人很开心在晾衣服的你却很难受,客观的世界一直在那里没有任何改变,但是不同的人所体会到的不同的主观世界确实完全不同的。要认识到自己只是生活在自己狭隘的主观世界里。所以要保持开放的头脑,主动去拓宽自己的世界。在看到一个自己完全理解不了的东西行为思想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否定它,可能只是你的知识和见识太少了,尝试着去了解学习它以后再做判断。

学会去对自己的各种思维习惯证伪。比如看见一个富二代就觉得人家是纨绔子弟,但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优秀而努力的富二代存在,比如看见一个学霸就觉得人家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或者看见一个社交达人就觉得人家干实事不行,但是确实有很多高分高能高情商六边形战神一样的学霸存在。我们总是习惯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二元对立思考,但是现实中确实有很多情况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只需要你再努力去进一步思考就能得到了。

就比如我感触最深的情商这个东西。我高中的时候主动远离班级以外社交,因为觉得浪费时间,相信也有很多想把一门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的人曾经会有过觉得社交浪费时间的想法。然后因为自己也这么做了较长一段时间,养成了习惯,就导致了自己社交能力急剧下降,缺失了很多社会情绪系统里的关键模型,比如共情和关爱他人的模型。然后因为这一部分的缺失又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形成了负循环。甚至自己曾经有过觉得自己情商太低天生不适合社交的愚蠢想法。因为提高社交能力,提高情商真的很简单,这只不过是最简单的运动知识罢了,只需要去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然后就是最简单地模仿,在模仿中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记住该怎么做,完善自己的社会情绪系统,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去刻意练习,一次又一次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去跟别人大量交流来往,直到把它变成习惯写进“无意识大脑”

对于思维上的一些东西,则可以通过大量的自我暗示,或大量的思考练习来重塑自己的大脑神经链接,改变“无意识大脑”的思维习惯。

我在读过毛主席的《实践论》以后就觉得,如果读了一本书看了一篇文章,但是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指导自己思想的东西的话,就等于白看。所以在最后也给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

如何学以致用?

答:跟我们在学校里学一个概念然后通过刷题来彻底掌握这个东西的模型是类似的。

1. 深入去思考你学到的概念,分清楚它是运动类知识还是思考类知识,找到对应的实践方法,运动类知识需要行为上的反复练习实践;思考类知识,比如某个道理认知思维,则需要反复的在大脑里循环往复,反复地自我暗示,反复地一遍又一遍思考,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让新思维的声音代替你原本无意识大脑里的声音。

2. 去实践和复盘,在一次刻意练习以后,记录下你的行为预期的表现和现实中的表现,找到其中的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然后在下一次的练习中刻意去改变,打磨,然后保持这种练习,直到它写进你的“无意识大脑”变成你的习惯。

感觉更像是把在各种书里的知识复述了一遍而已,我的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跟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如果感兴趣的话推荐去看一下原书,推荐一下这些观点出处的书:

《自私的基因》

《刻意练习》

《学会提问》

《当下的力量》

《秘密》

《力量》

《魔力》

《答案》

《黑天鹅》

《意志力》

《自控力》

《少有人走的路》

《超越智商》

《原则》

《毛泽东选集1》

《思考致富》

《社会心理学》

《穷爸爸富爸爸》

大概就是这些,别的暂时想不起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有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