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读余老师的书,观余老师的案例,读过之后还是一心茫然。仿佛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空白!其实,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空自己,把原本深植的习惯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过滤清除,当头脑中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将余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一点一点装进来。
如何化为己有?如若只是读书做笔记,一遍遍沉醉于其中,感受余老师设计之精巧,也是一种熏陶,起码这是在陶冶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操。但是,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欣赏感受的层面,我们需要做的是“以课为例,实操训练”,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落实,让学生因我们的设计而条理清晰,因我们的设计而学有所得,因我们的设计而沉浸语文之美,因我们的设计而感受汉字文学的魅力!进而去使用文字语言生活,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完成使命了。
上次设计课例就是一次初读实践,大家都用初读余老师思想的感悟设计了自己的课例,相信一定有所感悟,如果不是有感悟,又怎么会坚持不懈打卡学习呢?从12月18日到现在,我们学习又进行了将近两个月,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我一直在阅读余老师的课堂实录,反复读,并且把多个课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归类,从归纳出自己想要的知识。因为阅读余老师的教学理论和创新思想,那都是余老师归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纳出来的,我们只是在品尝成果的甜美,直达内心,可毕竟不是自己种出的果,虽甜但终究是雾里看花。虽然会模仿的像,但毕竟没有灵魂。
如何让自己的课上出灵魂?余老师告诉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是啊,教材是充分发挥我们创造性的平台,如何从教材中理出教学创新点?余老师的《海燕》一课设计让我看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阅读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要求从意象理解情感,这节课,余老师把意象和手法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展示,完成了一个重点内容,采用了直接展示的方法,不再去启发、设问、讨论。因为文章的时代背景是这个年代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化难为易,直接展示。同时,这也是课后第二题。
2.巧妙将课后题化为课堂活动
课后五个题,第一题朗读,给出了朗读注意事项——节奏、重音、停连、语气、情感、气势等,但没有具体的朗读指导方法。这就给老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空间。余老师设计朗读指导是:
基调:刚健明朗
文句:把握节奏
情感:咬好重音
我们注意到余老师的设计就是基于这道课后题,但是设计出了新意。新在他对课文无数遍的朗读!我们平时的用心朗读太少了,如果每篇文章能够读上十遍,我想创意是会出现的,我们学习余老师的理论是会出现成果的。还是一句话: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我们先读上多遍吧!
3.重视课文“预习”提出的问题
这篇文章“预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背景材料体会海燕的形象。余老师设计的活动是:概括海燕形象美!话题出来后,余老师给出的方法指导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描写海燕形象美的句子,并且概括。有的学生是从细部概括,有的是从形象归纳角度进行概括,余老师就把这个活动分成了两组,同时出示自己的示例。注意,老师的示例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起的是暗示作用,是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导向。可以说,教师的“示例”就是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导向标。
4.熟读悟手法
一篇文章的教学,余老师非常注重手法学习和赏析,这是文学的东西。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会有手法的提炼。这节课,余老师就“烘托”给出了三层赏析:
《海燕》的烘托手法有三种形式:
(1)背景映衬,“风”“雷”“云”“电”等反衬了“海燕”的矫健、勇猛、乐观无畏。
(2) 对比映衬,“海鸭”等形象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和不畏强暴。
(3) 侧面映衬,如“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我们看,这三层赏析展示的答案很简短,但是,提炼的过程并非易事,犹如炼金啊。
我们现在看到余老师设计的每个课例,都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啊!我想起了余老师喜爱的那首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也喜欢冰心老人的这首诗,因为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成功的人、任何一件成功的事,不都是如此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啊!
美好在招唤,奋斗正当时,我辈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