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你的暴力


情景一

母亲买了儿子最爱吃的鱼,这鱼不是什么金贵的东西,但是不常有,有时转了几个菜市场都找不到。母亲有点小兴奋,也没多想,拿起手机就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第一个打不通,母亲又打了一次,还是没接。母亲才想起也许儿子在做事,不能接电话。

儿子今天有个非常重要的会,看到母亲的来电,儿子按断电话,想会后再打回去。过来一会,母亲又来电话,儿子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出什么事吧,母亲一般不会这个点来电话,而且还连打了两个。”

儿子匆匆跑出去给母亲回电。“妈,出什么事了。”

“妈没事,就是想告诉你……”

“没事?那你连着给我打了两个电话,我还以为出什么事了。”儿子一听母亲没事,先是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但压抑不住的怒气还是传到电话的那头。

“不,不是,我,我就是想跟你说……”母亲感觉到儿子的怒气,颤颤巍巍的,话都说不好。

“妈,你总是这样,你要我说你什么好呢,你吓死我了,你知道吗。要是没什么事就这样吧,我很忙的,回家再说。”

母亲还想再解释,但儿子已经挂断了电话。母亲很懊悔,不应该给儿子添麻烦的。


情景二

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后去同学家,一玩就忘记了时间,着急的父母找到儿子后就是一顿责怪。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贪玩,你不知道我们很着急吗!”

“你这么爱跟他们玩,干脆晚上也住他们家好了!”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以后不许你放学出去玩!”

“楼下小智比你还小,就比你懂事多了,你真是不让人省心!”

儿子知道自己错了,想解释,想道歉,但被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赌气一句话不说。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称之为“异化沟通”,或“暴力沟通”。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他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异化的沟通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异化沟通」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描述而非评价

2、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3、表达需要

4、请求而非命令。

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区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没有表达感受。

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我烦透了。」—— 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会郁闷/厌烦,这是感受。


体会感受和需要

体会自己及他人的感受,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期望他人能够做出积极的回应。

而不是通过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如此常常遭到他人的申辩和反击。


提出具体的请求

明确告诉他人,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区分请求和命令,一旦他人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情景一   非暴力沟通方式

1、告诉母亲你的感受,“连续接到您打来的电话,我很担心。”

2、说出你的需要,“我知道您买到鱼很开心,想第一时间告诉我,但是我需要专心工作,需要不受外界打扰的工作环境。”

3、说出请求,“所以我希望您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工作时间不要给我打电话。


情景二   非暴力沟通方式

1、说出你的观察,“我知道放学跟同学一起玩很开心,让你回家,你很舍不得。”

2、说出你的感受,“但是太晚回家我们会很担心的。”

3、表达需要,“我知道你很喜欢放学后跟同学一起玩,但我们也需要知道你是平平安安的。”

4、表达请求,“所以下次去同学家玩,先跟妈妈说一下,让妈妈知道你去哪里玩了,玩到几点回家,好吗。”

尝试改变日常的沟通习惯去倾听和表达对方的感受并不容易,对自身的情绪控制确实有所要求,也会耗费心力,但吵架(所谓“暴力沟通”)双方不愉快也非常耗神,而且问题还得不到解决!

相比之下,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很值得推荐。而且如果逐步形成新的沟通习惯,所耗费的心力也会逐步减少,越来越成为你自然而然的沟通方式,对解决问题也能事半功倍。

推荐阅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好你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