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而这又与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关。——许智霖
前言:
一个世纪来,中国人学习的对象,那个曾经辉煌的西方世界却已迷茫不知方向,势将面临分崩离析。中国人将何去何从?然而,中国发展的形态和方向,将影响到世界整体的前途。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1.自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发展出了定居的耕种农业。战国以后,逐渐发展出精耕细作的小农制度。
2.二十四节气囊括了季节、时序、农耕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这些记载足以显示,中国人将大自然的时序看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而今日的城市生活,则远离了农耕,房屋密集,甚至还有空调设备——自然的环境、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活动周期,都不在我们生活之中,于是,人对于大自然不再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关怀和观察。
3.中国文化中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三者合一的。人与自然彼此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如此的美学原则之下,中国文化中才会出现道家的思想——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人也不能异化于自然之外。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1.到了汉代,董仲舒综合儒家的人间伦理学与阴阳五行的理论,组织为天人感应的学说。在他的庞大宇宙系统中,层层套叠着大小宇宙,人体也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小宇宙。从天地的大宇宙到人间秩序的宇宙,以至人体之间的小宇宙,彼此互相感应。不仅是大宇宙影响了小宇宙,小宇宙的变化一样会回馈于大宇宙,引发相应的变动。
2.从汉代以后,天、低、人三才,是大宇宙的三个层面。“人”不是屈服于自然秩序的一类生物,而是与天地共存的宇宙成分。
3.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密切相连的。“人”在宇宙之间,不在一个从属地位,而具有天、地、人三才之中三分之一的主动权。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1.一般老百姓,很少会在谈话时引用四书五经、二十四正史,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他们认可的价值,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对得起,人间必须有公道,世上必须有正义。
第五章 永远变化的宇宙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富不癫狂,穷不失志。人做事,有三畏:畏天意、畏人言、畏良心。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就是自己的良心在做主,普遍地渗透于中国的精神生活。中国人做事,即使在积极进取的时候,由于这些戒心,往往也要及时收敛。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1.任何文化系统中,“人的生命何从何去”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中国的宗教信仰与西方犹太基督信仰的最大差别,乃在于中国人将宗教情绪及与其有关的仪式,都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
3.我曾经将中国的宗教信仰界定为神祇和祖灵两套主题。在生死问题方面,祖灵的成分毋宁更为重要。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1.由许多不同的亲缘关系网、混合类亲缘关系网,以“乡土”的观念编织起来的更庞大的地方组织,是传统中国权力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环。
2.儒家理想以仁为本,仁的定义是忠和恕:忠是内心之“中”,恕是我心如他心,仁则是二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儒家的基本观念,正是儒家理论的基础,战国道家的文献,有“慧”字出现,其意义与爱想通的。佛家进入中国,颇为看重其普世、仁爱的一面。这三家的挂念合而为一,正是上述“推己及人”的基本理念。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儒家才发展出“己欲立而立人”的观念。
3.《论语·宪问》“修己”影视个人对于人伦的充分理解与实践。“修己”之后行有余力,下一步是“安人”“安百姓”。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1.中国的小说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给文人、学士阅读的,另一类所谓“演义小说”则与民间说书、讲故事传统很难分割。后一类小说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往往也是比较普罗的一个层次,居于常民与精英阶层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