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上班的时候,地方比较偏,找个饭店得走两里路。写字楼旁边是一家工厂,厂区还附带着办了一所中专学校,学生和工人很多,大门口的街道也宽敞, 4、5米宽的人行道上,就成了地摊的天堂。
地摊上的生意都很简单,工厂旁边的这条街,卖的都是吃的。有一两处卖水果,一两处卖香烟零食,剩下的就是炒粉炒面、烤串炸鸡、小吃卤味之类。
我早上常去买碗豆花。
卖豆花的是位老阿婆,只在早上出摊两三个小时,推着一辆很小的三轮车,大概也是平时买菜用的。
车上是一个小小的保温桶,桶上用贴一张白纸,用红笔写着大字:“豆花,小碗 3 元,大碗 5 元”。旁边搭了个木架子,上面放着砂糖和卤水,又放着一张过塑的二维码,穿个孔用绳子系在木架子上,一面是微信,一面是支付宝。
她很少说话,只有一个小喇叭在那儿一遍遍叫着“豆花”。顾客过来,便简单地问道,大碗小碗,甜的还是咸的?
后来,我们也不等她问,走过去时就说,小碗,甜的,打包,然后拿出手机扫码付钱。
一边看她取了塑料碗,打开保温桶,打一层豆花,洒一层砂糖,再打一层豆花,洒一层砂糖,然后盖上盖子放到小塑料袋中,加个小勺,系起袋子,又把袋子两边的提手卷到一起。
她做得很轻巧,我们付完钱,豆花也打包好了。
大部分摊主的出摊时间都比较固定,除了零食摊,一般不会在那里呆一整天。
早餐摊要起得早,因为 5、6 点就有工人换班,出来正好要吃早饭。9 点之后学生也都上课了,街面上清净下来,早餐摊就陆续撤走了。
十一点左右,午餐摊开始出来,我们也差不多找个时间出去打包个炒面或者卤肉饭回来。过了一两点再去,就没得吃了。
晚上最热闹,内容也最丰富,傍晚 4、5 点就有人坐在摊主们摆开的小凳子上吃东西。9 点后是烧烤的黄金时间,这边的烧烤好吃又实惠,不同的摊还有不同的特长,有位大叔烤的面筋堪称一绝,一对年轻夫妻的秋刀鱼名声在外。有时兴致来了,我们会特意骑着电动车赶去吃烧烤。
晚上的摊总要到凌晨一两点才散。
在这儿摆摊一定要灵活。
有一家卖水果的开着平板小车,大部分人会骑辆三轮摩托,再不济总要推个小三轮车。像菜市场那样支起个台子卖菜,或者像一些景区附近铺一张地毯卖纪念品,在这里都行不通。一方面是卖的东西不一样,另一方面也不方便跑路。
摊主们出摊的时间比较确定,跑路的时间却是不确定的。一般从街东头开始,忽然有人喊一声,“城管”,街上顿时炸开了一般,其它人也开始叫起来,“城管来了”。
叫声很快从东头传到西头,收摊的“噼、啪、砰”声也传了过去,然后就是摩托车发动的声音,让路不及时的吵闹声。西边开始收摊的时候,东边手脚快的摊主已经骑着三轮摩托过来了,不用几分钟,街面上就已经空无一人。
也有报假消息的,有时是开玩笑,有时是看错了。有次我正骑着电动车上班,地摊上忽然躁动起来,有些摊主已经利落地关上挡板,启动摩托车。我急忙躲在路边,打算先避开这个三轮摩托大潮。却从东边传过来消息,说是看错了。
摊主们观望了两分钟,又说笑咒骂起来,下了摩托车重新开张。
有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城管会在早上 8 点多准时到场,早餐摊的撤摊时间也就固定在那个时候。有些摊主并不回家,只是在几百米外单个开张,我们上班的时候就顺路买了早点。
后来又忽然开始整治,这条街就只能在晚上几个小时有小吃摊。再后来晚上也不许了,小吃摊转移到旁边一条偏僻的断头路上,我还去吃过两次,顾客不多。后来听说那边也停了。
小吃摊整治后,街面上干净、空旷了很多,厂区里的学生、工人也很少出来了。路上只剩飞驰的轿车和轰隆开过的大货车。
今年疫情严重,听说厂区也没怎么开工,只有蚊子和苍蝇打架。
前两天又听说那条街上又允许摆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