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之前的那个夏天,我很幸运地踏上青海之旅,见识了辽阔的大西北风格各异的美景,其中最让人魂牵梦绕的便是敦煌莫高窟。
如今探索、揭秘敦煌的节目和书籍很多,但那些壁画穿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的震撼,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
参观莫高窟的数小时只是匆匆一瞥,对于敦煌的深邃来说,我所领略的连皮毛都不及,于是开始努力汲取一切关于敦煌的知识,以解对它的好奇。遇到《敦煌岁时节令》这本书,是必然,也是幸运。
书中结合敦煌壁画对古时候岁时节令的解读,既包含了我们从未曾了解过的趣味知识,又挖掘到了几乎与今天毫无二致的风俗习惯。
在讲二月二龙抬头时,书中告诉我们,古人在二月二举行祈福、祭祀或纪念活动,庆祝“龙抬头”,以此示敬苍龙,祈甘霖,保丰收。与现代习俗相同的是,古人也会在二月二理发来讨好彩头,儿童理发以保佑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除此之外,二月二这天古人已经开始吃龙须面了。他们把这一天的饮食都以“龙”来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水饺叫做“龙耳”“龙角”,米饭则为“龙子”,这些名字都寄托着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在唐朝,人们已经有清明节小长假了,这是因为寒食和清明日期相近,所以朝廷把这两个节日合并在一起,从初五到初八放假四天。古人放假虽不能像今天的人一样,可以通过便利的交通出门旅行,但他们的节日安排也是满满当当。
上坟祭拜自不用说,无论在民间、官府还是寺院,大家都会制作供品,设祭摆盘,买纸做楮钱,祭拜祖先或是高僧。与现代习俗有所不同的是,古代寺庙里并不忌讳饮酒。根据敦煌文献记载,寺院在寒食节是会用酒祭拜的,而修整墓园也同样以酒招待。
“吃吃喝喝”是人们在节日相聚时永恒的主题,古人在寒食清明期间,会吃各种面食,如胡饼、截饼、蒸饼、餪饼、灌肠面等等,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开怀畅饮。而敦煌寺院还会在寒食节设乐表演,并开放让民众观赏,其意义既有对亡者的追思,也有对生者相聚的欢愉。由此可见,悲伤并非是寒食和清明唯一的主题。
现代的端午节,大家庆祝的方式主要是赛龙舟、吃粽子。古人也不例外,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有更为丰富的节日习俗。这其中最为文艺的是互赠团扇,端午时节,天气渐热,因此无论是官衙之内还是民间作坊,大家都会提前制扇,一般都是绘有图画的木柄纸扇。备好之后,在端午一早便会赠予亲朋友好,或是同僚下属,以表慰问。
此外,人们还会在门楹上插艾草,在屋内饮用雄黄酒,以此辟毒辟邪。而居住在敦煌的人,还有令人羡慕的端午节娱乐方式,他们登上鸣沙山,或是居高远眺,或是滑沙,听闻沙声吼如雷。
书中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敦煌壁画所展示的古人服装,其潮流程度放在今天也可谓一流。在酷热的夏天,唐代的小孩会穿复古风格的条纹背带裤,以及时尚撞色的吊带衫。
而在寒露时节,天气渐凉,莫高窟中有穿碎花长裙的少女;也有上着修身喇叭袖T恤,下穿包臀长裙的摩耶夫人;还有穿着黑白配色长衫的舞者。碎花长裙颜色搭配和谐,令人赏心悦目;T恤长裙撞色大胆,哪怕到了今天依然会是街上最靓的一道风景线;黑白配色则实为经典,永不过时。
更令人惊叹的是,莫高窟第12窟所展现的母女亲子装,更是超越了现代社会常见款式一模一样的亲子装。女儿的上衣和妈妈的裙子颜色相同,而裙子则跟妈妈的上衣同色系、不同花纹,与此同时,两人胸前的结带花纹却是一模一样,以此再次呼应,实在是妙不可言。这位服装设计师哪怕是穿越到今天,也绝对是引领时尚的大神级人物!
书中精彩的内容不能在此一一详述,而我则是读完一遍之后,忍不住又反复翻阅。无论是那些有趣又有料的风俗习惯,还是印刷精美的莫高窟图片,都引人入胜。整本书内容丰富却毫不累赘,读起来轻松愉悦。对于去过敦煌的人而言,可以一解不能反复欣赏莫高窟壁画的遗憾;而对于未曾去过的人来说,这绝对是轻松涨知识的一个好途径,有所了解之后,再赏敦煌,想必更有一番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