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结硬寨 打呆仗

今天读到曾国藩传,写到湘军的战术就叫结硬寨,打呆仗。刚看到这6个字的时候,我吃了一惊,本以为作战凶猛的湘军有什么高大上的战术,结果居然是这样的6个字,其实从湘军的作战原则能够非常体现出曾国藩的性格特点:以静制动,自固为本

结硬寨

湘军行军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半天行军,半天扎营。湘军行军作息的时间表就是每天花4个小时行军走30里,然后就不走了,干什么呢?再花4个小时挖沟修墙。而且挖的沟都是有标准的。“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为什么要这么严格的挖壕呢?当年湘军刚出站的时候,因为营地扎的不牢,没有防护措施,在岳州湘军的营盘内遭受太平军的突然袭击,造成严重的损失。

曾国藩吃一堑长一智,今后的营盘必定最牢固的。这也能体现出来,曾国藩一生做事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的扎实,做的牢靠。军事首重“自固”,也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因此军事不比别的事情不允许你犯错,一犯错误可能生命就没了,没有改正的机会,所以他才要扎硬寨,保证军队先生存下来。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保护好自己,我们有没有扎硬寨的决心?从我自身来看我的“硬寨”,其实就是身体健康,如果身体垮掉了,那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成长进步。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学习提高,还是想要做事情之前,先要顾好自己的身体,把用来学习的时间花一半,留给自己保持身体健康上,可能我们会稳扎稳打,走得更远。

打呆仗

曾国藩一生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从来没有打过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次打仗他都会去花很大的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的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细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打仗的决心。

战略思想就是以静制动反客为主,从来不主动出击,总是又是敌人先来攻击后发制人。正因为这种主课的思维,导致湘军采取挖沟法去围城,每攻一座城市先发挥湘军民工建筑队的特长,在城外挖两道长壕把城围困起来,里面的一道长壕是为了断绝城中粮草接济,防止城里人突围外面的一道长壕,是为了抵抗外来敌方援军的攻击。

通过这样的笨办法,既断绝了城中的供给又阻断了外,来援军的救助,所以虽然说时间很长,但是伤害和伤亡率是最低的。而且通过这样的围城打援的方式,用一支军队围困住城市,同时安排多支军队在城外要路上阻击援兵,围城的目的就是从拿下城池变成吸引援兵,然后通过打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就跳出了过去以一城一池得失为胜负标准的旧的战争观念。

学习曾国藩的打呆仗,给我的感受有两点。

第1点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有一句话说叫先完成再完美,但是我们如果能在开始之前做足了准备,那么我们从完成到完美的时间会不会变得更短?

第2点就是我们要换种思路去做事情,可能往往看起来最笨的最蠢的方法,也许就是最好的捷径。为了快速读书我学习了很多阅读方法,有的确实很有效,有的确实是华而不实。但如果是一本好书,那么我们稳扎稳打的阅读收获还是最大的。与其去花时间想技巧想方法,不如稳扎稳打。没准因为我们的稳扎稳打,反而会有额外的收获呢?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阅读,带着问题去看书,是很快也会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稳扎稳打的去读完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看到书中意想不到的一点,也许这一点对你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但这一点也许在日后会拓宽你的认知,会给你增长见闻,甚至会影响你以后对事物的判断。所以在学习了很多技巧方法之后,我觉得,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笨办法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就像曾国藩一样,围攻一个城可能需要两三年,但确实损害伤害最小的是最有效的,换句话就是看似浪费了时间,却是性价比最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结硬寨 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