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情”与“情情”--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根由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贾宝玉是这样对林黛玉示爱的:“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便是倾国倾城貌。”可就是在这般缠绵缱绻的告白话语里,埋藏着宝黛爱情痛入骨髓的影子。

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剧情发展的需要。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有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严酷,也有封建社会的礼教、思想、束缚,而笔者认为造成此二人悲剧的一个原因还要从其自身性格说起,最后还有薛宝钗、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从中作梗。

白落梅著言情小说题曰:“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笔者不权言“所有”,但宝黛二人的初遇必是重逢无疑。《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胡说,你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若人生只如初见,定格这瞬间惊艳—又何必如纳兰客若嗟叹“何事秋风悲画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②(选自《红楼梦曲枉凝眉》)可见,他们缘起前世,缘散今生,因为前世的缘分,今生遇到了。可是最美的遇见偏偏是悲剧的开始,不得不见,聚是为散。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情人不得终成眷属,一个独向黄泉,一个遁入空门?固然有社会、时代、家庭等等不可抗之因素。但笔者认为宝黛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也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宝玉和黛玉都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他们追求理想与自由。但是,他们也有性格的缺陷性--一个多情,一个多疑。宝玉--多情,口悬玉而降临的宝玉,一直深受贾母的宠爱,在贾母的威慑下,贾政不敢多做管教,在这种条件下,造成了宝玉自幼“痴情”“多情”的性格特征。黛玉—多疑,自幼里的“孤傲”“任性”,寄居的生活里更是“敏感”“多愁善感”,这些无疑都是她性格里的弱点且是致命的。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她自感身世卑贱,无依无靠唯恐遭人冷落和嫌弃,又产生多疑之心。

“宝玉心中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痴病的,也每每用假情试探。”在小说里,有很长一个阶段,他俩都处于相互试探的过程,烦恼、忧虑、幸福和美好都在这个阶段里。可时间一长,自足有变。“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③(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两人之间缺少信任,并且他们之间的表白也是不够大胆的。从黛玉经常把“死”挂在嘴边,宝玉经常把“我去当和尚”也暗示了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

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④(选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对于这一“囫囵不解” 蔡义江先生讲得非常明确:“‘情不情’,前一‘情’字是‘对……有情’的意思,‘不情’是指不知情的人或无知觉之物,也就是说,宝玉不但能钟情于有情的人,甚至他也能用情于无情无知者。⑤(选自蔡义江《追踪石头》)李希凡先生的解释是:“前一个‘情’字,是作动词用,即‘用情’之意;‘不情’者,即贾宝玉经常用情于不知情、不识情、不领情(无情者)的人,并兼及于物”。⑥选自李希凡、李萌《传奇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宝玉的“情不情”是一种大爱,博爱,至爱;黛玉的“情情”是一种专一,用心,情独,也许,正是这种博爱和专一导致他们悲剧的必然性。且说那宝玉,虽然出生在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并且身份高贵,但是他与这个时代不容,他藐视官场,他平等待人,他追求自由,对世间所有人乃至万事万物都有一份大爱。而那黛玉也和宝玉一样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是宝玉的知己,他们共同追求自由与幸福,她对宝玉的情有独钟,用情专一可以说是古今难得的爱,但是,她缺少宝玉的博爱,这是因为她的专一,致使她不能理解宝玉的博爱,特别是宝玉对袭人、晴雯、彩云、金钏、平儿、鸳鸯和香菱……等女性的关心,悲悯,至情的不理解,甚至拈酸,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不信任,互相猜忌。所以,宝玉的“情不情”和黛玉的“情情”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回p23页

②选自《红楼梦曲枉凝眉》

③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p209页

④选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⑤选自蔡义江《追踪石头》p223页

⑥选自李希凡、李萌《传奇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p19页

这是高一的时候,对红楼的见解,今天突然翻到,决定把它发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不情”与“情情”--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