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阅读笔记(下)

七月阅读

1、智识分子(万维刚)

2、禅者是初心(铃木俊隆)

3、5%的改变(李松蔚)

4、佛畏系统(万维刚)

5、不抱怨的规则(乔恩.戈登)

6、卡夫卡短篇小说

7、中国史简读2(张宏杰)

1、是万维刚早期作品,也是其在《得到》上的精英日课12有关内容的的整编,敢说敢写,有些观点在政治正确与不正确的边缘游走。万的4季日课课程我都买了,所以看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仍很有启发;

4、是万维刚今年的新作,是他精英日课34季内容的整编。今年我在《得到》基本没再买新课,就是吴军、万维刚、薜兆丰、吴伯凡等第一批大咖的课反复听,所以看书时还是会有相识又新识的感觉。对于此书,一句话,值得推荐。

2、是日本现代禅宗大师铃木俊隆在美国传教期间徒弟们收录总结的演讲课件,乔布斯也曾受他理论的影响。其核心是保持空空如也的初学者之心,随时准备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这应该对当下的很多人都有启发与教益。

文中还有很多小故事,既禅又趣,比如说到“一次只做一件事”时——

小和尚问老和尚,你年轻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呀?

老和尚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啊。

那你得道之后又干什么呀?

老和尚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

那有啥区别呢?

老和尚说有区别,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做饭。现在我开悟得道了,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

这本书最后说,在坐禅时,我们就会证得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不管去哪里,你都应该当周围环境的主人,换句话说,你不应该忘掉自己的方向,因为如果你始终以这种方式存在,你就是佛的本身。

这与心理学的关注自我发现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3是李松蔚的新作,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了个试验,在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亲密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五个方向收集粉丝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而他的解决方案主旨是“你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观点不新,但方案挺奇,适合咨询师学习,也适合普通读者思考。

5、是美国作家乔恩.戈登的心理类小说,用一职场女性的故事来解说一个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轻松好读,适合受焦虑与抱怨困扰的人们阅读。

6、已写阅读笔记,不多说

7、是张宏杰近年新作,我是从他最早的《大明王朝七张面孔》开始粉,直至后来的《中国史简读1》真正成铁粉。这本《中国史2》是有关中国历代腐败问题的挖掘与解读,写得狠,写得深,对当下的中国,呃,以史为鉴吧。

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写一下这本书的感受

6、这两年看博尔赫斯、卡尔唯诺有个感受,大师的短篇总是让读者更有阅读快感,就像一场大餐,每道菜都给人不同的惊喜与回味。这部《卡夫卡短篇小说集》也是这样。

《胡狼与阿拉伯人》是其中一篇,说的是一个欧洲旅行者在沙漠露营遇见一群胡狼,胡狼跟他说起自己族群与阿拉伯人的历史仇怨,并说自己的祖先预言旅人能帮它们结束与仇人的纷争,说完递出一把剪刀希望他去割断阿拉伯人的喉咙。但阿拉伯人适时醒来,挥舞鞭子把胡狼驱散,并解释:这些胡狼视所有欧洲人为命定之人,但其实它们只是一群傻瓜。这时四个阿拉伯人扛来一只死骆驼,胡狼们立刻被骆驼的味道吸引,它们忘记了仇恨,不顾一切地啃咬骆驼的尸体,阿拉伯人一次次用鞭子抽打它们,它们却抵抗不住骆驼肉的味道,一次次回来……

关于胡狼与阿拉伯人有很多解读,有说是精神与物质的纠缠,有说是规则与行为的冲突,还有人将阿拉伯人比作当时的反犹力量与言论,胡狼则是可怜无助又随遇而安的犹太人,对于歧视与压迫他们能够做出的反抗只是用剪刀把反犹言论从报纸上剪下来,而且这么小的动作还不敢自己动手,只寄希望于别人的力量。

我却有另一感悟:人的劣根性就像胡狼,对压迫的反抗不敢自己去争取,只寄望于救世主的出现,而一旦统治者示以力量,胡狼们立刻回归贪婪与奴性。

文学评论与影视评论一样,是个个体化的感知游戏,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正如昆德拉所说“在竭力了解卡夫卡的过程中,卡夫卡学家们杀了卡夫卡”。

但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有意思的也正是在这儿。

八月阅读

1、灵动的咨询(曾奇峰)

2、万万没想到(万维刚)

3、自卑与超越(阿德勒)

4、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霍妮)

5、与自己和解(大卫.利伯曼)

6、隐秘的人格(曾奇峰)

7、自我分析(霍妮)

4《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霍尼的第一本精神学专著。她在这本书里阐释了精神分析的一些基本原理,并且说出自己与弗洛伊德学说最大的区别与“叛逆”。关于这本书,她主要在描写神经症人格,尤其是焦虑这种病症的原因与分析。霍妮认为神经症的核心问题是“人格是我们所在文化的产物”。神经症是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所建立的防御机制,以及人们寻求解决冲突的妥协方案所引发的的心里紊乱。这与弗洛伊德关于神经症的产生主要是生理性原因有很大不同,霍尼把后天社会与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是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古典精神学派的改革与突破。

霍尼认为,引起神经症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个是固有的文化环境;第二个是幼年经历与后天成长的环境;第三个是人们对待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病态的防御。而关于病态防御主要的表现有四种形式:第一个是(神经症患者)他想获得任何形式的爱;第二个是他要顺从一切人的愿望;第三个是他要获取权利/成就/物质/武力/财富等等外部力量;最后一个是退缩。

霍妮认为处理神经症可以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是明确真实的欲望,建立价值体系;第二个是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要明白我愿意改变,而且我能够改变;第三个是体验并克服这些冲突。

作为第一本专著,霍妮在神经症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上着墨很多,而在解决方案上说的很少(但可以理解,就像有人举例说“农夫发现果树不出果的原因是根部出现了问题,那么解决就只是时间问题”一样),好在后面她又出了本《自我分析》

5《与自己和解》

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写得有些乱,需要认真整理才能梳理出作者的思路与想传递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是翻译问题,但从结构上又不能简单归因于翻译问题。

书名是《与自己和解》,小标题是《如何活得通透自如》,但里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愤怒、失望、悲伤,尤其是愤怒而进行的解读与应对。

首先,关于愤怒的原因作者的解释是:当自我试着补偿令我们无所适从的羞愧时,我们体验的是一种虚假的羞愧,即如果你认为我是差劲的,我就是差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会把任何遭受到别人排斥的情形都理解为“是我不够好,所以我不被接纳、不被人爱、不配尊重…”,即负性聚光灯效应。

对此作者认为应该理解自尊与自信的关系。自信:我们在某一特定的领域或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自尊: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认可以及是否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幸福与好运。

影响自尊的是我们选择的质量,而不是可支配的资产。因此自尊心差的人会利用外部因素,比如财富、美女、职位、权势等方式维持自己虚假的高大自我形象(阿德勒所说的权势张扬)。

而自尊心越强的人越自信,越不容易愤怒、越不容易受到冒犯,因为他们一方面不会认为“别人的行为意味着不尊重自己”,另一方面即使有这一结论也不会生气,因为他知道“我们不需要先获得他人的尊重才尊重自己。”

其次作者提供了应对愤怒的解决方案:

1、与过去和解:自我接纳、自我认识、重构社会关系、建立自尊保持社交距离;

2、身心练习:大脑训练、呼吸放松、肌肉放松、以及冥想;

3、因为愤怒/悲伤/失望的产生都是欲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成,所以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学会管理欲望(这与佛教所说的诸漏皆苦,而“苦”即“不满足”是一个道理)

4、学习感恩:停/思/动、写感恩信、感恩散步是三种可操作方式;

5、学习制怒:定目标,定时间,定框架(针对愤怒发生的时间、强度、频率、诱因和方式定出行动框架)

除此之外文中还说到了关于面对冲突人们的五种应对方式:接受、逃避、投降、压制、不闻不问;关于生气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件的感受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件的解读(ABC疗法)等——我的感觉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散,需要一些关键词来串连才不至于让人读得有些恼羞成怒。

7《自我分析》阅读笔记

与认为不可自我分析的弗洛伊德不同,霍妮认为即使不是心理专家,只要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普通人也是可以进行自我分析的。这三个条件分别是:有足够的动力做出改变;熟悉病人在分析中的任务;熟悉分析师在分析中的任务。

条件一不用多说,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后现代心理咨询,都要求访者(病人)有改变的动力。条件二三需要说明一下:

病人的任务:1)借助自由联想,诚实地表达自己;2)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潜意识动力与影响;3)实施行动与改变。

治疗师的任务:1)观察;2)了解;3)解释;4)处理阻抗;5)人文关怀

书中关于自我分析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倾向。它有两个特征:强迫性(有神经症倾向的人会不加区别地追求自我目标,并且在追求目标时不会考虑现实情况和实际的自我利益。)和焦虑,特别是因挫折而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相称的焦虑。

霍妮认为存在10种主要的神经症倾向,分别是:

1.取悦、迎合他人,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喜爱和认同;

2.将重心完全放在“伙伴”身上,让他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3.限制自己的欲望,表现出过分的谦卑;

4.崇拜权力,渴望拥有权力,支配他人;

5.不择手段地剥削和利用他人;

6.将社会地位作为评判自己和他人的唯一标准;

7.极度自恋,希望得到他人的崇拜;

8.有很大的野心,害怕遭遇失败;

9.过分自给自足和独立;

10.追求完美主义。

这十种N症倾向可归纳为三大类:

前3种,都可以算是“趋众”,也就是服从于他人或群体;

第4到第7种,都是渴望凌驾于他人或群体;

而第8到10,则沉迷于追求完美与超然。

说完条件与适应症,进入正式解决阶段。

霍妮认为,自我分析分三步:

第一步,认识到自己存在某种神经症倾向;

第二步,发现它的表现和后果;

第三步,发现多种神经症倾向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最深层的冲突。

关于这一部分霍妮有专业细致地说明,可看原书,在此不再

赘述。

在主要内容说完,霍妮还对阻抗与常见陷阱做了说明——

自我分析中还会出现阻抗,它是指 内心中妨碍分析进行的一切东西。作者认为解决阻抗第一是认识到阻抗的存在,第二是对阻抗进行自由联想。

除了阻抗,霍妮认为自我分析中还会遇到一些陷阱:

1、在某一方面过度坦白自己,以致看不到其他问题;

2、偏执地认为自己现在的问题是童年时期某一段特殊经历的重复;

3、不断提到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品质,陷入忏悔和谴责当中。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对N症的自我分析,霍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克茉尔的角色举例说明,有人说克莱尔就是霍妮自己,她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包括与弗洛姆的那段)融入分析,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但我想说的是,实在忍受不了台海出版社的翻译水平了,后面几本我决定看《得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电子书。

九月阅读

1、适度的防御(曾奇峰)

2、禅宗与精神分析(铃木大拙 弗洛姆)

3、我们内心的冲突(霍妮)

4、新精神分析100个核心概念(赵小明)

5、ZERO to ONE (PETER THIEL)

6、意大利童话故事(卡尔维诺 编撰)

7、自私的父母(尼娜 布郎)

6笔记

上半年看了几本卡尔维诺的书,巨喜欢,于是一口气在电子书里收了好几本他的作品,结果发现还有本童话书,打开一看才知道是他编撰而非创作的。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意大利童话与欧洲其它国家的童话(丹麦安徒生、德国格林)有着一样的大尺度,不时会出谁把谁的脑袋砍了下来、谁被吃进了谁的肚子里……在当下中国可能会被某些家长呼吁禁止出版。但从故事性来说,这本童话有很强的趣味性、想象力和启发思考性,有些故事似乎还被《米老鼠和唐老鸭》选用改编过,不愧是大师编撰背书。

我个人认为家长们可以先看一遍,试着把较暴力的部分处理一下然后讲给孩子听,在不少国产童话作家作品被整改下架的当下你会发现这可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童书选择。

7、自私的父母(尼娜 布郎)

这是一本给被原生家庭自恋型父母伤害从而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们看的工具书(当然也是一本给心理咨询师的教学书)。作者首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把自恋型人格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进行具体分析,然后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很清晰,很实用。

2《禅宗与精神分析》阅读笔记

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说实话看得有些晕。

问了汤老,他说还是八十年代的老译本好,现在的出版社考虑经济原因与时效性,经常找些非专业人士借助翻译软件直译。因此有些版本翻得不忍直视。就像上本霍妮的书,“阻抗”也能翻成“抗拒力”。

所以看完后又找了些知乎解读才有点儿清晰——

这是铃木大拙与弗洛姆在一次南美心理学大会上的交流而促成的论著,也是一次东西方哲学思维的碰撞。

禅宗作为佛学的一支,在中国发扬壮大,并传播至东亚各国。二战后日本脱亚入欧,在经济、学术等各方面与西方积极交流,一定时间与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东方思想的代表。

在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看来,禅宗与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有着很大的相互解读性。这种可解读性在有些西方人看来就是“禅宗是披着哲学外衣的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拉康的精神分析没有涉猎,在此不评,但其“需要—要求—欲望”的三元说”与佛教“诸漏皆苦,苦就是欲望的不满足”有呼应的妙趣)。

我对此的理解是:禅宗是人们努力修行并力求达到开悟的理论与方法。而精神分析是追求将人的无意识变成意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个人意识领域的一种扩大。因此,如果说扩大意识领域意味着觉悟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禅正是达到“悟”这种状态的一种理论与方法。

在禅宗看来,人的解脱并非看破红尘,而是看破自己脑子里的红尘,从大脑构建出的牢狱中解脱,就是顿悟。而所谓活在当下,并非意味着人要放弃过去和未来,而是从时间构建的假象中穿越,所谓当下,就是连当下这个词都不存在。

理解、构造,然后取得个人和世界之间的高效互动是最好的自我诞生与成长,也是无论精神分析还是禅宗都在努力阐述的主题。

所以在我看来,一定意义上说,禅与精分就像是东西方哲学的量子纠缠,我在万里之外的一次感叹,你在这里同时发了声“唉”……

3《我们内心的冲突》阅读笔记

这本书霍妮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

第一,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在霍妮看来,内心冲突即内心相互矛盾的神经质倾向,源自患者童年时产生的基本焦虑,是一种自相矛盾和无法调和的基本冲突,其结果是患者和自身及他人的关系陷入混乱。

第二,神经症患者试图解决内心冲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霍妮认为患者为了摆脱内心冲突而采取了各种方式。比如在冲突中压抑一方而突显另一方,这造成了屈从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又比如不和外界接触,让冲突无法发挥作用,这就造成了孤立型人格。另外患者还可以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来把冲突统一,或者通过外化作用,把冲突投射到外界。而所有这些患者自以为有效的解决方式都是不成功的,只会让他们更焦虑、恐惧、绝望。

第三,严重的内心冲突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主要为四种:1、害怕脆弱的平衡被打破的恐惧;2、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义务而造成的人格衰竭;3、失去自信和生活的动力、自暴自弃的绝望;4、产生破坏欲增强,报复世界的虐待狂趋势。

第四,如何真正解决神经症冲突?

霍妮认为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归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目的就是避免人格的分裂,维持一种整体感。

具体来说,首先要检查患者自身为解决冲突做过的努力,以及这对他的人格造成的影响。他是倾向屈从型还是攻击型人格?是倾向理想化意象,还是外化作用?

其次,要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意识到他为什么一会儿对自己宽容,一会儿又对自己过分严格。还要让他明白,他自以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其实是没用的。

最后,要让患者改变产生冲突的内心状态,让他移除防御体系,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而言之,治疗师要做的,是要帮助患者自己改造自己,帮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实现人格的整体性。

相比于她的第一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的理论与思路也更清晰成熟。对屈从型(有翻成“顺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有翻译成“疏离型”)人格的成因、特征与解决方案描述得更为详细、有说服力。作为(近)百年前著作,的确有其不可否认的意义与地位。

但我对文中不时出现的、对前辈大家的否定与批评有些不适,可能是我的问题,可能是我先接受了阿德勒所以对她的不敬有些潜意识里的投射,也可能是我涉猎精分大咖们的著作还不够多还不了解他们之间的学术语境,总之会稍稍影响一些我的阅读投入度。

十月阅读

1、创新与颠覆—马斯克的跨界传奇(黄伟芳)

*2、审判(卡夫卡)

3、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霍妮)

*4、父母的觉醒(沙法丽 萨巴瑞)

5、HISTORY  of HUMANKIND (Yuval Noah Harari )

6、焦点短程治疗的100 Key points(哈维拉特纳)

推荐1《父母的觉醒》

这本书也是周老师的推荐。

可以看出作者萨巴瑞应该受到过精神分析影响,自负感与真实自我的概念与霍妮的理论有相当的契合。后面的章节则更多是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的概念与主张,对青春期前孩子的家长(尤其是0-12岁这个阶段的家长)有很好的引导意义。

图乐园这些年的经验也逐渐归于一点:父母的认知与成长远大于我们(图乐园与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所以周老师的工作更多转向父母成长课堂上面。

这也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父母自身的的觉醒与改变远大于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与改变。正如科胡特所说;父母是怎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所以转推。

另外说一句,从英国新任首相苏纳克,到当下硅谷一大批顶级CEO,到万维刚精英日课5首推书的作者瓦德瓦和这本书的作者萨巴瑞,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学术,印裔在当今世界都全方位突起,再结合前两个月印度GDP增至世界第五的消息,我们应该有一些思考与省悟吧。

推荐2《审判》

这本书写过阅读笔记。

每年的诺奖发布期,人们能够参与讨论的只有文学奖,原因是不是每个人都懂生化、物理、经济,但每个人似乎都读过两本小说,所以只有这个奖我们能够插两句。

但事实上文学与通俗小说还是有区别,前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让不同年纪甚至不同朝代的人们有着共同的感悟,而后者最多只能引发一群人的共同回忆。回忆引发的是情绪,感悟引发的是认知,我们更需要后者。

给一个人讲故事的是妈妈,给一群人讲故事的是老村长,而给全人类讲故事的是文学家。随着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完成“与妈妈告别,实现个体分离,最终形成自我”的成长过程,听故事也是一样。

所以推荐。

3《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阅读笔记

这是霍妮最后一本著作,也是其心理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她把前几本代表作中所提出的神经症现象和内心冲突进行了综合归纳和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她把神经症与人的自我成长联系起来,强调只有移除神经症带来的内心冲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在本书中霍妮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

1、神经症到底如何产生,它的心理演进过程是什么样的?

2、神经症患者的特殊心理构造的形成及其后果。

3、神经症患者面对内心冲突,尝试了哪些解决方法?

4、怎样通过治疗帮助神经症患者重新找回自我?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环境影响没有归属与安全感,形成基本焦虑,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源头,是神经症发展的最关键心理驱动力。为了对抗这种焦虑,个体(主要是在孩童期)会用接近、反抗、逃离三种防御方式应对,并随即发展出《我们内心冲突》中所说的顺从型、攻击型和疏离型三种人格。

但这种最初的尝试往往不是非常成功。一方面,它主要是针对和别人关系的,而不是内心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这些方法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冲突,它们彼此矛盾,所以个人的自我感觉是分裂的。于是个体最终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在一定时间内来满足内心的需要。

但这种追求荣誉的理想化自我并不是真实自我,它与真实自我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需要个体不断给自己施加专横的内心指令去追求实现,可这种理想化的自我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无法企及,于是个体最终产生自我憎恶,并陷入自尊与自我憎恶并存的强制体系之中。

因为自尊与自憎体系的紊乱,进而导致个体和自我疏近、加剧内心冲突。对此个体必须再次找到办法来缓解紧张和焦虑,重新获得整体感。于是在此基础上患者再度产生三种应对方式:

1、自负型:突出理想自我,控制生活

2、自我谦避型:认同被压抑的自我,需要靠别人战胜恐惧

3、与世无争型:退出冲突,成为生活的旁观者

但霍妮认为上面的三种应对方式并不是真正解决神经症的正确方法。作为她最后一本总结性著作,霍妮在本书给出了神经症患者面对内心冲突时的解决方案:

一、帮助病人重新找回自我,找到为自我而活的可能;

二、让病人逐步认清现实,认识自我的真正面目,实现自我定位;

三、引入建设性的因素,让患者找到真正可以为之奋斗的信仰。

自此,霍妮对自己关于神经症的研究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闭环。作为精神分析史上的大家,霍妮的理论不可置疑地在心理学史尤其是精神动力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我看来,她对神经症的分析与解决之道相对于弗洛伊德也更积极乐观,更具有建设性。

但在认知与后现代心理流行的当下,我们回头阅读精神动力学的经典著作,除了吸收和借鉴,更多的应该是站在这些大师的肩膀上批判性继承与发扬。就像某位心理大咖说的——“(对于患者)证明你有本事,而不是证明你有毛病”,是我们成长性咨询的目的,也是后现代(叙事)等咨询的目的。动力可以改叙事,或融合后现代的技术,整合,挖掘出修复的潜力,让访者找到力量。”

或许就像霍妮的系列著作里随处可见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发扬一样,我们也应站在当下的心理学发展环境里对霍妮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发扬。

——看到神经症的问题与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本事解决这些问题与原因

十一月阅读

1、洞察人性(阿德勒)

2、精神分折的新方法(霍妮)

3、人间清醒:底层逻辑与顶层认知(水木然)

4、底层逻辑2(刘润)

5、当下的力量(德 埃克哈特. 托利)

1、《洞察人性》阅读笔记

重读经典是下半年给自己临时定下的目标,原因起于与汤老的交流。他在对霍妮的理解上有很深的感悟,这也引发了我的兴趣,尽管现代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与脑科学、认知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但精神分析仍是心理咨询无法绕开的地标,因此我决定把阿德勒、霍妮的著作读一遍,借着有汤老这样的前行者,一起交流学习。

相比于后期的《自卑与超越》,这本《洞察人性》的影响力不如前者,但对今天的读者仍然有着很好的启思性。关于人性我们往往会想到“人性是善良的或是邪恶的”这种简单区分法,由此再联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这种二元人生观。而这本书则放下观点,从分析出发,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将人性这一概念进行了完整且相对完美的(就时代而言)叙事——

首先阿德勒认为,人性是人的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而人的性格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理解一个人的诉求的过程,其实就是洞察人性的过程。

其次阿德勒认为行为习惯,即一个人为了实现他的根本诉求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是洞察人性的钥匙,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人的根本诉求。而如何才能从这复杂的行为习惯中找到一个人的根本诉求呢?阿德勒认为可以尽量回忆小时候的事情,通过对童年的回忆来分析出一个人的根本诉求——这种溯源法与他曾经的师友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共性,也可能是对弗氏理论的一种继承。

最后阿德勒提出,之所以要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调节自我的性格,让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会规则,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平和

读完《自卑与超越》以及这本《洞察人性》,可以简单聊两句阿与霍的异同。

与霍妮相比,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后天的、社会的因素对人的影响很大,而不是像弗洛伊德那样认为先天决定论(而且在此基础上阿德勒更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但二人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霍妮在文中经常批评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以显示自己与弗老的不同、自得于自己的进步,而阿德勒则克制很多,你几乎看不到他在作品中直接反对弗氏,而是以“我是目的论,个体心理学反对因果论(弗氏理论)”这种君子战的方法,让人感觉霍妮更像一个精力十足的江湖少侠(虽然她是女性)在挑战精神分析泰斗的权威,而阿德勒则像个新锐宗师,在与老掌门进行套路对决。

2、是回过头补读的霍妮早期作品,主要是对弗洛伊德学术理念的分析、批判与纠正,与她后面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等作品对比来看,可以明显看到霍妮神经症理论的雏形。从文字来说更清晰、锐气。

3、是一本成功人士的人生经验总结,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会批其为心灵鸡汤,但鸡汤没喝进去是鸡汤,喝进去就是营养。

这本书很锐利,就算是鸡汤也是碗味道辛辣的鸡汤,被雨淋过受寒发抖的读者适合偿一偿。

4、是刘润的第二本底层逻辑,上一本我极力推荐,并强推给悦姐子茜她们,但这本是刘润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的底层逻辑,有意思、有启发、有顿悟,但是有难度,需要一些时间与耐心去阅读。

5、这是本从两千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的畅销书。作者是是德国学者,说的却是与佛家正念相关的理论。我读的是电子书,但读着读着便下单了实体书,觉得可以放床头慢慢细读。

对于没看过的朋友,我的推荐是:这本书与之前读过的《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禅宗与精神分析(铃木大拙 弗洛姆》可以放在一起读,一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5《当下的力量》阅读笔记 

一、首先认清三个重要概念:

1、思维和意识:思维是具体的逻辑过程,而意识是躲在思维背后的那个东西,因为思维是具体的,它可以被描述出来,你可以把你的思维说出来、写下来,甚至拍成电影,而意识是难以描述的,它在当下感知着世界,并且作出决定,意识不是思维,它是思维的主人,思维是意识的工具。

2、痛苦之身:一个人在过去没有表达出来、释放出来的负面情绪积郁在心里,渐渐地就好像形成了一个有生命、有意识的实体一样,这就叫“痛苦之身”。

3、小我:即危险的自我,它是由思维编织出来虚幻的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总趁我们不注意时在我们头脑里上演关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想象,让我们沉浸在过往的情绪里,或者为未来而焦虑。

二、其次要明白我们的目的与步骤:

我们要战胜的对手是“痛苦之身”,即常年淤积于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而痛苦之身是被我们的“小我”喂养出来的,而小我要依靠过去才能存在,它从过去放出负面能量,养成痛苦之身,它是我们的思维用过去和未来想象出来的自我。

思维(强迫性思维)创造了小我,小我创造了痛苦之身

三、作者托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痛苦,之所以会被负面情绪折磨,病根在我们的思维上,更准确地说,出问题的是我们失控的的强迫性思维,即佛家所说,痛苦之身就是杂念养成的心魔

所以解决之道是两个:

1、用意识去观察思维,练习“我想看看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下一个想法是什么?”

2、全神贯注地感受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即佛家的正念冥想。


十二月阅读

1、外婆的道歉信(瑞典 BACKMAN)

2、少年发声(陈瑜)少年发声(陈瑜)

3、妈妈和我和妈妈(美 妈妈和我和妈妈(玛雅 安吉洛)

4、微尘(陈年喜)微尘(陈年喜)

5、双重人格(陀斯陀耶夫斯基)

6、赌徒(陀斯陀耶夫斯基)

7、地下室手记(陀斯陀耶夫斯基)

8、穷人(陀斯妥耶夫斯基)

9、心的重建(路易丝 海)

1《外婆的道歉信》阅读笔记

在悦的书单上看到这本书,翻了两页似曾相识,再看,是《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笔风,回过头看作者,果然是他。

还是那么轻松有趣,但看着看着就笑出泪来。

这一次他说的是一个七岁的女孩与她疯狂古怪、特立独行的外婆的故事,外婆在临死之前给她留下一片拥有五个神奇王国的不眠大陆,和一堆不太正常的怪人朋友——不停洗手的怪物、管东管西的烦人精、爱吃糖果的呜嘶——并让她去给这些朋友们送道歉信。

随着送信之旅的展开,爱莎发现,外婆与她的朋友们的故事比所有的童话都要精彩。于是她更理解了爱,理解了原谅,理解了责任与守护。

读这本书,让人仿佛在瑞典冬天的皑皑白雪中,看到一座透射红红炉光的木屋,澄净、温暖,满含希望。

4《微尘》阅读笔记

《微尘》是陈年喜在《冲天一喊》后的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

小说或者故事类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虚构的,比如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的作品。

但陈的这部故事书像纪实文学,却又比纪实文学多了些修辞与感悟。陈用小说的方式说出一个个他身边的、鲜活的个体的故事,真实、生动,甚至残酷。

跟《冲天一喊》一样,陈的文字给人一种粗砾感,像他几十年爆破生涯中炸出的石块,有棱角、有重量、有杀伤力,读完沉甸甸的,心头自此压着一堆石头,一堆含着金线的石头。

相信用时间去筛洗打磨,会从他给的这堆石头中收获金块。

2《少年发声》阅读笔记

“在教育内卷的时代,听见孩子们的心声

送给躲在房间的孩子和敲不开门的父母触动家长的醒脑之书:在内卷式教育的时代,听见孩子们的心声16篇少年访谈,生动呈现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患焦虑症、抑郁症的孩子,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压力?二胎家庭里的老大老二,对兄弟姐妹怀着怎样的情感?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调皮、叛逆的“坏孩子”,内心世界究竟有怎样的翻腾?……在这个社会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热议时,我们很少听到教育对象的声音。中国教育走到今天是什么一个状况?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诉求是什么?这两者之间匹配吗?孩子们的思考和感受,理当被听见、被尊重。”

周老师推荐的这本《少年发声》,三个多钟一气读完。

感慨、感动、感悟、感叹….

强推身边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有亲子关系问题的父母阅读,你一定会在这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和孩子的影子。

也强烈推荐大图的孩子们阅读,或许你们能从这十六个同龄伙伴的故事里找到人生方向、沟通方法和解决方案。

3《妈妈和我和妈妈》

这是《少年发声》的作者陈瑜翻译的一部传记。关于美国传奇女性玛雅安吉洛与她妈妈的故事。

安吉洛少时父母离异,她和哥哥被送到奶奶家抚养,七岁那年被熟人性侵,之后性侵者被叔叔杀死,安吉洛受到极大惊吓并由此自闭多年;14岁时回到妈妈身边,从此回归正常的生活。妈妈是个独立自信的职业女性,努力在工作之外兼顾她和哥哥的生活,并用自己最大包容与爱弥补之前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但16岁那年安吉洛又因初偿禁果而意外怀孕,因为恐惧和无知直到临盆才让继父和妈妈得知这一消息。这时从外地回到身边的妈妈没有指责与抛弃,在问了安吉洛几个问题后说:不要让这件事成为三个人的悲剧,让我们接受一个小天使的到来吧。让安吉洛在无助与恐惧的人生结点感受到无尽的力量。之后的安吉洛依然遇到很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但都在妈妈的支持与帮助下平稳度过,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蜕变成为一个强大、知性、有魅力的现代女性,成为美国黑人女性与人权斗争的旗手,鼓舞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

5-8阅读笔记:

年尾连读了四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小说——《穷人》《双重人格》《地下室笔记》和《赌徒》。

陀是被中国读者长期低估的大师,但在业内却一直倍受推祟,比如茨威格、比如萨特,比如村上春树,都是他的粉丝。

这四本中篇小说被编译者称为是陀氏的心理小说代表作,清晰地勾勒了他的创作“圆心”—— 潜心挖掘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性的两重性。在编译者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说倾其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自己在少年时期设定的任务——揭示不可思议而又艰涩苦楚的生活真相,而这真相的核心关乎人性的奥秘。

我对陀的阅读始于今年,自然无从谈及什么较深厚的心得,但从仅读的这几本小说来说,感受是,四部中篇里《地下室笔记》和《双重人格》运用了较为细腻的心理描写,引导读者轻松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相比于之前读过的长篇小说《罪与罚》,那种穿越梦境、幻觉、直觉和无意识领域的写法,那种带给读者如乌云压顶坐卧难挨的犯罪感受,更显陀氏的心理文学大师功底。

不知弗洛伊德有没有受到过陀氏的影响,有机会去花边一下。

9《心的重建》

露易丝.海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作家和演讲家。这是本关于失去与心理重建的对话集。

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分手、离婚、失业、亲人好友宠物离世……我们需要学会充分感受伤痛,而不是深陷悲伤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因为当我们允许自己伤痛时,疗愈就开始了。

伤痛会疗愈所有的失去,所有的失去都值得被疗愈。

这是本轻松的读物,虽然说的是不轻松的话题。


《煤气灯效应》

操纵者总是扮演正确的角色;被操纵者总是会过度理想化操纵者。即一方总是扮演权威角色,另一方总是不断需要权威角色的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PUA就会继续下去。

我们应对的方式是三步:

一、如何识别操纵

1、面对对方坚持的观点,你是否会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而动摇自己的认知(依赖他人的认可);

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区分操纵者批评与指责的目的和当事人的态度——

1)批评与指责的目的一种是为了你好,比如“少吃点儿,太胖对身体健康不好。”;

一种是为了证明他对、摧毁你的自我,比如“你连体重都管不好,还能管好什么!”

2)当事人态度一种是批评但不强迫,一种是不断指责,直至你同意他。这事实上是一种操纵者的自我认知缺陷,无法理解与容忍别人的质疑。

2、通过雷达预警表自我检测;检测自己是否进入以下三个被操纵阶段:1)努力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但是如果实现不了也可以接受;2)非常渴望得到操纵者的认可,这成了自我证明的唯一方式;3)失去自我,懒得自辩,进入自我认知缺失。

二、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被操纵?

1、社会化层面的原因(略):

1)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2)个人主义的兴起;

3)信息洪流下的普遍焦虑

2、个人原因:

1)一方面渴望获得操纵者的认同;

2)一方面害怕失去他们的感情

即一方面恐惧情感末日(操纵者狂风暴雨般的指责、打骂,或者冷暴力),一方面渴望趋同(成为操纵者认可的样子)。

三、如何摆脱操纵

首先下定决心。这与心理咨询时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首先要来访者有改变的决心,发自内心想离开或结束这段操控关系。但这种结束不一定是断绝与人的关系(比如在夫妻或父母的操纵关系中),而是改变处理这段关系的方式。

作者提供了五种方法:

1、分清真相与曲解。操纵者往往会对事实进行扭曲加工让我们相信他的话都是对的。所以你要追问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努力找到真相。比如偶尔忘记取快递配偶却说你记忆力太差,你要追寻自己的内心找到真相;

2、及时退出无效沟通。无效沟通是不解决真实问题,而是为了争夺权力、自证观点、强迫认同的沟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非暴力沟通》里的技巧,不带评判地观察和感受,如果发现对方是无效的沟通,那么第一时间叫停并退出;

3、识别触发操纵的行为。识别引发操纵的话题和情景、行为和举动。这就像排雷,去除引信,远离危险。 

4、关注你自己的感受。操纵者的指控也不是全无道理,如果确实错了,就真诚地道歉,及时弥补;但如果操纵者进行人身攻击,你就该从事实转身关注自我感受,停止对话;

5、切记我们无法控制任何人的意见。当我们放下与操纵者争辩、说服他的想法,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时,煤气灯操纵也就停止了。

除了以上解决方案,最后作者还提醒我们,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社会支持系统里寻求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阅读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