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生活
维姬·罗宾 乔·多明格斯
◆ 新版序言 这不是一本理财书
>> 推崇这个“花钱等于幸福”的谬论。如果听从他们的建议,你会陷入欲望的死循环。
>> 无止境的欲望是一个人性陷阱,如果你想更快地前进,它是首先需要治愈的病症之一。
>> 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我们买什么东西,都会或多或少在其他地方造成看不见的破坏,最近几十年里,这种破坏在不断累积。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冲突,最后都会变成压力
◆ 新版前言
>> 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都是YO YO族: You're On Your Own(自生自灭)。
>> 诺贝尔奖得主、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对金钱与幸福的研究中发现,超过一定的充足度(目前在美国约为每年7.5万美元)之后,更多的钱买不来更多的幸福。
>>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与金钱建立自觉、清晰、有主动权的关系,而不是一心要赚到某个“数字”。
>> 他们的骨子里信奉三种价值观——节俭、朴素和自足。据此也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种类型:忍者、极简主义者和自给自足者。
>> 极简主义者:这些人是梭罗的追随者,把体验看得重于物品。他们把物品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物质以外的更贵重的东西,如心智、心灵等。
>> • 他们重拾昔日的梦想并设法实现。他们学会区分哪些是必需、哪些是奢求,学会给自己减负。
• 生活支出平均减少25%,而且大多数人感到更快乐了,虽然要放弃一点点收入,但是活得更自由,与伴侣和孩子的关系有所改善。
>> 财商是指能够客观看待金钱。金钱真的能买到幸福吗?
>> 你还需要知道金钱到底是什么,你的金钱是用什么换来的。
>> 你要明白拥有多少金钱和物质能算“足够”,哪些又是纯属多余的杂物。它是指你财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你的价值观相符。
>> 财务自由所包含的远不只是拥有稳定可靠的收入,还包括摒弃错误的财务观念,不被债务束缚。摆脱了金钱对你的控制,那就是财务自由。
>> 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来自爱和奉献,我们希望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让生活真正富有意义的事情当中。
◆ 第一章 赚钱让你快乐吗? 花钱令你满足吗?
>> 完美无缺的职场生活要有足够多的挑战,让人感到有趣;要有足够多的安适,让人身心惬意;要有足够好的人际关系,让人神清气爽;要有足够多的空间,让人有成就感;要有足够充足的时间,让人能够完成工作;要有足够多的闲暇,让人精神焕发;要有足够多的价值,让人觉得自己不可或缺;要有足够多的乐趣,让人乐在其中;还要有足够多的收入,让人可以付账单……凡此种种。
>> 我们认为自己工作是为了支付账单,但我们花的比挣的多、买的比实际需要的多,然后就需要我们再去工作挣钱!
>> 拥有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对现状的满意度就越低。
>> 失去见好就收的能力,就辨别不出“足够”状态。
>> 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债务,往往也越来越深地陷入绝望。本应让生活变得更好的那份“更多”永远都不会足够多。
信念模式
从现代的大脑研究到古代的东方哲学,众多资料来源似乎都认同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心智会制造并重复模式。
>> 我们学会了在头脑、内心或灵魂发出失衡信号时谋求外在解决办法。我们试图用物质层面的消费来满足属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
>> 后来,我们从最低限度的必需品(食物、衣服、住所)迈向一些美好享受(玩具、衣橱、自行车),新物品与满足感之间的正向关系变得越发根深蒂固。还记得小时候得到渴望已久的玩具时的兴奋吗?负责任的家长很快就会教导我们:“宝贝,那些东西是要花钱的。钱是我们在外面为你挣来的——因为我们爱你。”哎呀,有了新的规则。需要,向外求索。
>> 还有我们的第一间公寓。请注意,虽然其中每一项都仍然令人激动,但每一份激动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高潮”消退得越来越快。
但此时我们已认定金钱等于满足感,所以我们几乎注意不到曲线已经开始趋于平缓。接着我们踏入社会,有了住房,有了工作,有了家庭责任。随着我们在公司里的职位上升,钱挣得更多,烦恼也更多了,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了,陪家人的时间逐渐减少。
>> 虽然其中每一项都仍然令人激动,但每一份激动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高潮”消退得越来越快。
>> 满足感已触顶,我们却始终没有意识到:“金钱=满足感”的公式不仅不再有效,而且开始起反作用。买得再多,满足感也还是不断下降。
>> 人生的部分奥秘似乎在于找出自己的最大限度满足感所在的点。满足感曲线的这个顶点有个名称,它为改变你与金钱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它是我们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词,但我们在与它迎面相对时却几乎认不出来。这个词就是“足够”。
>> 我们拥有自己需要的一切;没有任何额外的东西让我们心烦意乱、分散精力或苦恼不堪,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刷卡购买后一直闲置不用却还在辛辛苦苦为它还账单的。
>> 足够”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状态,一种胸有成竹的状态,一种坦坦荡荡、有自知之明的状态。它是指充分欣赏和享受金钱给生活带来的一切,但绝不购买不需要、不想要的东西。一旦找到自己觉得足够的满足点,曲线就可以反转方向,笔直上升。稍后我会详细解释。
>> 凡是对你来说多余的东西都是废物。它归属于你,但对你没用,却在你的世界里占据空间。
>> 因此,断舍离不是让你随意地丢弃物品,而是为迎接新事物清理空间、腾出空间。
>>只要一提起缩减规模、开源节流,总让人以为是因为生活艰苦、穷困潦倒。其实,“足够”意味着宽阔而稳定的高原,是一个富有灵活性、创造性和自由性的地方。站在这个地方去看那些无用的废物,那些有待储存、清理、转移并需要付清尾款的废物,你一定能感受到,有些东西的匮乏反而是好事。
>> 无意识的消费习惯
废物是怎么产生的?满足感曲线强有力地表明,大多数废物是通过“更多就会更好”的信念之门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它来源于物质主义之弊,来自从外在所有物中寻求内在满足感之弊。它来源于幼时的经历,我们认定了不适感能由外在事物缓解,这些外在事物包括婴儿奶瓶、毯子、自行车、学位、宝马车,或者是别的什么花样。
它也来源于无意识的习惯。以逢见必买之物为例。“逢见必买之物”是指你只要遇见就非买不可的东西。人人都有逢见必买之物,从耳塞、小螺丝刀到鞋子、钢笔和好时巧克力,无所不包。
>> 废物是怎么产生的?满足感曲线强有力地表明,大多数废物是通过“更多就会更好”的信念之门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它来源于物质主义之弊,来自从外在所有物中寻求内在满足感之弊。
>> 它也来源于无意识的习惯。以逢见必买之物为例。
>> 无视它们会让你羞愧,整理它们会让你内疚。衣服穿了几次以后就打包送到旧货店会让人产生隐约的不安和自责,觉得给垃圾填埋场增加了负担。
>> 意义的活动难道不是废物吗?商务午餐、鸡尾酒会、社交应酬、晚上长时间看手机等,它们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积极作用,难道不是废物吗?那些毫无成就感的忙忙碌碌的杂乱无序的日子呢?待办事项清单上始终未完成的任务呢?就像某些人家里散落一地的陈年旧杂志和儿童玩具,你根本找不到空间下脚。
>> 就像某些人家里散落一地的陈年旧杂志和儿童玩具,你根本找不到空间下脚。
无计划地奔波往往是把时间变成了废物,比如一天两次跑到商店去买你每周例行采购时忘了买的东西。如果与用得上的东西相比,你拥有的东西的比例在攀升,那就说明你的业余爱好里充斥着废物。比如,摄影爱好者拎着装满各种镜头和滤镜的手提箱,却用智能手机拍出最好的照片。凡是在你身边、对你无用却占用空间的,那都是废物。
随着对废物的意识加深,你会摩拳擦掌地想给自己的整个生活来场大扫除。从清教徒到梭罗、贵格会[插图]、杜安·埃尔金和塞西尔·安德鲁斯等作家,不断有人倡导用简单生活的方式来避免无度行为。现在它被称为极简主义或“收纳整理”。“足够”并不特指一个特别的事物,它取决于你的判断。
>> 凡是在你身边、对你无用却占用空间的,那都是废物。
>> 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当你几近于拥有足够的一切想要和需要之物,并且丝毫没有多余时,你就会感到一切刚刚好。每个人的“足够”都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 通过审视自己积累的一切、挣到的一切、花掉的一切以及浪费了多少生命能量,你会开始认真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 从哪儿获得的,家长、老师、广告,还是……?
• 说说你对金钱的早期记忆以及它现在对你的影响。
• 说说在金钱方面犯过的一个错误。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 “足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 你(在储藏室或柜子里)有哪些应该丢弃的东西?为什么留着它?
金钱是你用生命能量去换取的东西。你出卖时间换取金钱。
也就是说只剩下15万小时可用。这是你的宝藏。 你只有这么多时间用于你在乎的所有事情——爱护家人,为社会做贡 献,享受户外运动,奋起迎接挑战,追寻人生意义,建功立业,还有 生活。你用其中一些宝贵时光去换取金钱(钞票),而金钱是没有意 义的;你的时间是所有意义和价值所在。
“弄明白金钱就是生命能量,会让你成为金钱的掌控者。你会清 楚地知道自己愿意出卖多少生命能量来换取金钱?环顾你积攒起来的 东西,你可以自问:‘我投入了生命里的多少时间才拥有这个……椅 子……汽车……成套炊具……墙上的文凭?’看看这对你下一次买东 西有什么影响。”
[if !supportLists]l [endif]金钱游戏也在玩弄我们,购物中心、百货公司、网站的设计宗旨都是要抓取我们的注意力和我们手里的钱,它利用了我们的不安全感和渴望。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一旦懂得生命能量与金钱的转换关系,你就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优化你最宝贵的资源:你的时间,你的生命。
[if !supportLists]l [endif]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经 说过:“人所渴望的不是富有,而是比别人更富有。”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一旦你在财务上获得自由,金钱在你生活中的作用就由你决定,不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这样一来,金钱就不是偶然降临到你身上的东西,而是你有意纳入生活中的。
[if !supportLists]l [endif]在一本名叫《节食无用!》(Diets Don't Work !)的书里, 鲍勃·施瓦茨提出了摆脱节食怪圈的四条规则:
1饿了才吃。
2吃身体想要的东西。
3每吃一口都要用心体会。
4身体感到饱足了就停下
非常简单。你要做的就是保持自觉。所谓自觉就是:当你思考和感知的时候,你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感知什么。它是在培养一个内在的目击者,默默观察所发生的事情,不评判,不鉴定,只是好奇。
一旦你发现自己犯了老毛病——在感到无聊、独自在厨房里、做家务 的间隙、想为表现出色而犒劳一下自己、郁郁寡欢、妒意难消或者满 腔怒火的时候吃东西,你就回归自觉状态,不必内疚,直接观察自己 的饥饿感、饱足感和积极性。
1要识别并遵循内在的信号,而不是外部的劝诫或习惯性欲望。 2.要观察和调整你长期的消费模式,而不是你在短期内怎么花钱。
它是要你自己去确认需要什么而不是渴望什么、购买哪些东西或哪些类型的东西确实带给你满足感、对你来说什么是“足够”、你的钱实际上花在了什么地方。
记住那句咒语:不羞愧,不责怪。
消费者报告国家研究中心(Consumer Reports Wational Research Center)针对美国女性进行 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平均每位女性拥有19双鞋,其中只有4双是她 经常穿的
当你超乎预期地实现了梦想时,你就会感到更深层次的兴奋。“这是人生的真正愉悦,”萧伯纳在《凡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的序言中写道,“生命被用来实现你自认为崇高非凡的目 标;生命在你撒手人寰之前损耗殆尽;生命是大自然的一股力量,不 是一个终日抱怨世界不肯给予你快乐的自私自利的小小肉体。”
要弄清你使用的是不是内在而非外在衡量标准,这里有一个检验尺度:购得之物或购买体验让你感到满意、满足、平静。你不再渴望自己刚吃过的东西,因为你挠痒痒找对了地方、用对了方法。
另一种策略是把年度性开支分摊到全年12个月里。例如,如果你 的车险费用是每年841美元 ,你可以(除了质疑为一辆车花这笔钱是 否值得之外)用这个数字除以12,算出每月的费用。医疗险、所得 税、财产税等也是同理。 会计方式无所谓对错。你要选择能给予所需信息的方式,这样, 你瞥一眼挂图就能知道自己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
节俭是为了享受人生,不是为了锱铢必较!祝省钱快乐——或者应当说,祝节俭快乐!
10个省钱小妙招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不去购物
[if !supportLists]2. [endif]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建议你等到有了钱再买东西,它给你带来的好处是避免支付利息。它还给你一个等待期,在这段时间里,你很可能会发现那其中有些东西是你根本不想要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爱惜所有
如果你决定把物品多用哪怕20%的时间,你就会省下多少钱。
另一个省钱方法是,在扔掉某样东西之前,思考一下它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还能不能有别的用途。
4.用坏为止
5.自己动手
6.预见需求
7.全面研究
8.降低花销
买二手货:请重新审视你对购买二手物品的态度。我
[if !supportLists]9. [endif]换个方式满足需求
10.遵循本计划中的9个步骤
斩断工作与工资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