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Lear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si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复制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验-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精益创业的思想就是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产品”这个概念的内涵:
1. “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 “产品”不是对原材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 “产品”不是创作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 “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比如,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华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比如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从单幅漫画到多格漫画,再从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如此一来,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到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和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我们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在精益创业中,拿出最初的最小化可行产品还远远不够,这只是开始,之后的进程就是不断地获取反馈并在反馈中进行优化。大致来说,可以把外界反馈分为三种: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每一种反馈都有特定的价值:正面反馈能坚定我们犹豫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不喜欢听批评恐怕是人的一种天性。抛却情绪因素,你会发现,批评本身(很可能)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批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帮助。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也就是,批评我的人,并不是在评价我,而只是在给我提供信息,因此没有理由去排斥这些批评。初成的产品一定不是完善的,从外界的批评中采撷信息,才能使它们臻于完善。
当然“接收”不等于“接受”。很多时候别人的批评并不正确,但思考和辨析这些批评本身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本能地抗拒批评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反对批评是两回事,后者往往意味着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念。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见,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
对产品不断修正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产品敝帚自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克服对它们的溺爱,对它们不断地打磨。每一次产品的迭代都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这被称为“沉没成本的谬误”。一个善于听取批评的人,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他没有断然舍弃过去那些错误付出的勇气他便会把这些错误继续下去,去赌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经营人生,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默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本文选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