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猫狗的背后,是受伤的心灵在呐喊!

01

媒体卧底虐杀猫狗QQ群揭灰色产业链:20块就能买百部视频,他们选择用极尽残忍的方式来虐待——火烧、开水烫、剥皮、割喉、上吊。

而在QQ群、贴吧、快手等平台,甚至开始出现买卖视频,付费直播等交易,更有人线上直播虐猫,扫码付费便可观看。

这样的新闻读起来总能联想到虐杀猫狗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愤怒至极。

虐杀猫狗的新闻每年都会有,每次被虐者都会引来骂声一片,有的还会被人肉搜索,即便这种行为如此不被公众认可,还有人去做。而且还形成了产业链,不禁让人唏嘘!

02

俗话说的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买卖形成的原因是要满足需求。那么虐杀猫狗背后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呢?

著名的马斯洛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显然,这部分人在爱和归属感这个层次没有处理好,变成了可怕的虐杀。

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为虐猫而轰动一时。他先后领养了二十几只猫,每次都以爱猫的名义带回家或宿舍,再因为猫的不听话而折磨、虐杀,最后将其抛弃。

他在自白书里写到,每次虐杀猫咪后都有一种发泄的快感,而这种快感随着抛弃猫咪后又变成了失落。每领养一只猫咪都要重复一遍这样的心路历程。

后来,在妈妈的陪同下,ZLL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他有一个苛刻的父亲,从小就对他实行的棍棒教育。因为很小的事情能对他进行暴打,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将他关到门外过夜。

幼小的他在面对父亲的暴力时,无能为力。蜷缩在门外过夜,那一夜他经历了什么样的绝望、愤怒、伤心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父亲是长辈,无论怎么样也不能恨,所以他将这种恨压抑到了潜意识,直到遇见弱小的猫咪,他以爱之名收养,虐待之后抛弃。他找到了报复的快感。

爱是什么?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多少父母以爱之名虐待着孩子。他们的育儿法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可是,他们的“棍棒”却没长眼睛。

03

同事的表弟阿远今年30岁,已经数次进监狱了。每次进去都是因为打架,每次出来也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30岁的他从未找过正经工作,没有钱就回家问父母要,父母不给轻则掀桌子,重则对父母动手,有一次还拿刀架在了母亲的脖子上。

表弟说,他恨父母,每次问他们要钱还有对他们动手都觉得是父母欠他的,他没有丝毫愧疚。

同事说,表弟的父母关系不慕,一辈子都在争吵打架中度过的。表弟小时候是他们的出气筒,只要不开心就会把气撒到表弟身上。

表弟初中以后开始叛逆,父母让他好好学习,他就偏偏要逃课,父母不让他去网吧,他就偏偏要去,总之,父母不让他做的他全部去做。只要父母不开心,他就高兴。

表弟的父母多次跟同事哭诉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我们打他也是为了他好啊!他就是这么狼心狗肺。

父母以为打就是爱,殊不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这种爱的方式早已变成了仇恨的小火苗,而且随着自己的强大越烧越旺。

04

只希望每个为人父母的都能以爱之名,行爱之事,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做到真正的爱孩子。

喜马拉雅FM广播电台蛋壳之声主播苏阳阳博士就是一个在真爱环境中长大的成功人士。

苏阳阳说,她18岁后就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她十分感激她的家庭,亲人给了她很好的成长环境。为了回报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她学习艺术也学习经商,她的各项潜能都发挥到了极致。

苏阳阳在接受采访时说,创新和创造力是她的优势。而创新和创造力却是大部分中国人比较缺乏的。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18岁以前,我们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一直到1.5-3岁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长大后他就会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

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多给孩子一些爱和自由,少给孩子一点焦虑,让孩子在爱中成为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虐杀猫狗的背后,是受伤的心灵在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