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作者: 刘子超

ISBN: 9787549631452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了解世界,为何不先了解我们沉默的邻居?

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在雕像倒下的地方,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作者简介 :

刘子超

作家、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曾获“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等。

2018年 ,中亚作品入 选单向街“水手计划”项目;2019年,中亚系列作品被译成英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读到一本喜欢的非虚构写作《失落的卫星》,好看到停不下来。我喜欢读自身之外远远的文化,但能自我(母语)消化。好的作者能把人领入异域,有些作者无论去了多远的地方,见到多壮丽美景,写的还是自己。这本是我理想中旅行文学的样子,深入中亚腹地,写出政治动荡下环境和人的样貌,后苏联时代的解体国家藏着烈士、风景、城镇、工业、种族冲突、传说、民族志、震荡、落败,富有深意的谚语。作者身上像插着放大镜和接收器,和来路不明的人喝酒聊天,捕捉到任何一个细小的声音和表情,转身查阅史书一样刨根问底。 没有那么多莫名的情欲需要治愈,旅行有时候就是旅行,你知道你需要上路,你知道你有一颗不餍足的好奇心,就像你知道你必须要去写作。 啊,刘子超就是中国版的何伟!

#   旅行文学大致可以按两个维度分类,“过去-现在”和“风物-人”,对于中亚,我偏好的是《草原帝国》《七河史》这样更久远的过去以及风物。这本书则偏向于“现在”和“人”。但是,正如开篇所说:“阿拉木图又叫‘苹果城’,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座遍植苹果树的城市:在金色的阳光下,苹果泛着清新的光泽,好像少女的脸庞。这几乎成为一种明信片般的印象,以至于六年后,当我走出阿拉木图机场,立刻开始下意识地寻找苹果树。——没有苹果树。”苹果树好比是一个“对中亚的幻想”的隐喻,这本书是“没有苹果树的阿拉木图”,并非用来寄托虚构或幻想的真实的阿拉木图。四星。ps. 封面是读客做的么……

#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在一个任何人可以抵达任何地方的时代,旅行文学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我们还需要对未知之地的想象或是补白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这大概是子超老师在写作中一贯的魅力:他总是可以晃荡在那些你从没想过要去的地方,同时可以让任何你去过的地方变得像是未曾去过。在自由随性的文字之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本书的启发不只是给所有读者的,也给所有的写作者。我有一点羡慕他,还有一点想喝亚拉拉特。幸好的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另外一些我需要的写作线索。

# 悠闲、隽永的文字里,是巨大的信息量,作者所书,不过是他涉猎材料的冰山一角,因为了解,所以下笔坦然,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心把自己交出去的作品,它是旅行的,更是文学的,一个人旅行的意义,也是向更深的自己抵达,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地区民族志、历史考察来读,也可以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读子超兄的文字,会让我想起小说家石黑一雄。

#  可以说给中国游记文学做了一个标杆,一扫以往走马观花、吃喝玩乐、到此一游的游记风,而是深厚的文学、历史,和冒险探索精神结合,只身进入那些传说中的腹地,大唐西域记或回忆录,历史事件中去,当地日常生活的缝隙和角落,边缘族群的生活和饮食,这是刘子超带来的迷人。


贰:

他眨了眨眼睛:“通常,一个作家不会把自己要写的东西告诉另一个作家。因为好主意会被偷走—这种事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不要抨击绿色和平,更不要抨击LGBT—这 是我的女友说的。她说,阿拜,如果你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你 就不要抨击绿色和平,更不要抨击LGBT。” “她确实聪明。” “艾特玛托夫原本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自己搞砸了。有一 次,他在某个欧洲国家演讲,顺口抨击了LGBT,从此西方就不再理他。 你知道那届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谁吗?高行健!” 我向阿拜保证,以后既不抨击绿色和平,也不抨击LGBT,更不 会偷走他的好主意。 于是,阿拜告诉我,他打算写“全球化对吉尔吉斯人的冲击”:“苏联解体后,全球化将这个国家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冲击得七零八落,成为一片废墟,而我们这代人——后苏联时代的吉尔吉斯人——就在废墟当中,艰难地寻找可以依赖的东西。” 阿拜一口干掉杯中酒,然后问我:“你觉得怎么样?”

引自 边城浮世绘


叁:

因为工作的原因,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跟中亚国家的人打交道。每年都会去斯坦国出差,也会在北京见到无数来自中亚的朋友。中亚国家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被迫地输入我的大脑,融进我的生活,潜移默化中我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难以言说感情。

今年春天,中亚地区由于相对闭塞,和其他地区比起来疫情发展也滞后一些。起初我还幻想这里能够平安无事,或者起码受到最小的损失,可最终这片土地没能躲过病毒的侵袭,而且至今形势还很严峻(土库曼斯坦除外)。这也对我的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除了业务发展本身的困难和麻烦以外,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我不会有机会再去中亚出差了。所以当我拿到《失落的卫星》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了一种亲切感——对熟悉的土地的思念得到了慰藉。那些熟悉的地方和似曾相识的细节带着我重温了过去几年的很多经历,同时也给了我一个跟着作者思考中亚的机会。

读过我才发现,作者所记录的中亚旅行经历远远超出了旅行二字,也极大丰富了我对于中亚国家的经验。天山徒步,拼车挺入帕米尔高原,或者露营咸海,难以想象作者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里做到上面的这一切,即使我再去20次中亚也无法拥有这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目光始终在那些生动的人身上。塔什干地下脱衣舞俱乐部里的姑娘(我拍下了这一页发给我在塔什干的兄弟开玩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些),酒吧里想要移民的妹子,寻找出路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一边开车搭载猎奇游客一边质疑这些旅行意义的本地司机……这些人物才是开启旅程的钥匙,同样也是一部作品最大的魅力。

中亚对我而言大多都是被迫输入,而作者是主动吸收。出差数次,我见到的都是同样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说着同样的话。意气风发的二代,平步青云的既得利益者,谨慎又圆滑的体制内官员,找我帮忙从北京代购奢侈品牌女鞋的上流人家。哪怕是跑到边角地带的村落,见到的也都是厂长乡长之类的人物。无疑,我对于这片土地的了解是割裂和片面的,而作者的视角和经历在我的经验里就像丢失了的拼图,大大超越了一部非虚构作品的价值。

因为种种原因,中亚地区好像隐秘的角落,被主流叙事遗忘。它的故事,它的自我,消失在大国的庇护与博弈之下,消失在地缘政治和反恐的构建下,消失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下。而通过《失落的卫星》,我们看到了这个地区所蕴藏的破坏与重建,停滞与加速,割裂与试探,沉默与机遇。

前些天,我同一个中亚国家的合作伙伴就工作上的一个小问题一直在沟通。我们需要对方就一个议事流程的问题做一个确认,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难度的事情,换到我这里大概只需要口头向领导汇报一下,然后回一下邮件即可,而对方一个礼拜都没有给我回复。一直与我联络的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能讲英文的女士,她告诉我,这件事需要她的小领导找大领导汇报,而能不能回复还需要大领导的最后点头。因为疫情轮岗上班,她和小领导两天才能碰一次面,而小领导要找大领导汇报也需要找机会,因为不能专门就这么一个事麻烦一次领导。我有些不满意,问她,这只是一个确认,都不涉及决策,这样太耽误事儿了。她回复我说,“对不起,我理解。这个体制让人失望。”看着手机,我突然感到非常难过。

这种感受和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哪个更强烈,我说不清楚。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作者: 刘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