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活动,异常的火爆,人数来的是有史以来最多的,真是吓死本宝宝了。但我们还是根据活动流程,顺利并且成功举办的第十五期的乐读会,小编也好久没出来见见老朋友,见到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真是令人开心,不仅在乐读会中学到知识,关键还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巅峰也不过如此吧。
好了,不瞎扯扯了,总结下本期的活动,所谓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有记录才能当做呈堂证供,以供后来的看官鉴赏。
这期一共分享了三本书,分别有如下对应:
1,《爱上跑步的13周》-陈然 分享
2,《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乐杨 分享
3,《从黎明到衰落》-章伟 分享
4,《过于喧嚣的孤独》-周攀 分享
5,《中国大历史》-陈珏 分享
6,《公正:该如何做是好?》-邹小创 分享
7,《极简欧洲史》-龚云飞 分享
第一本书分享总结:
《爱上跑步的13周》,作者:伊恩·麦克尼尔/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运动医学理事会,有小编我给各位看官介绍了。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起源,与这本书的结缘
关于跑步?
为什么跑步?
跑步的一些建议?
健康饮食?
起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健身跑步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常见,大家都喜欢这种提倡健康有序的生活节奏,小编我也是一个健身爱好者,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我们一个时间管理的小伙伴在分享他有关于跑步的经历,进而推荐给我们,还有今年这么火爆的杭州马拉松场面,所以有必要去了解下这项运动。
关于跑步:
没看这本书之前:以前读书的时候一旦进行体能测试就很不喜欢,又得跑1000米了,跑不动啊,1000米就觉得好远哦,当然知道跑步的好处,比如减少发生心肌梗塞的概率,有氧运动,减肥、减脂、但到底有多少好处不清楚,能带人来什么影响也不知道?我刚开始是很有毅力的坚持跑下去,可惜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跑了没几天,就没动力进行?
看了这本书之后:
比如带来了健康饮食的知识,跑步前的热身和跑步的拉伸是必备的仪式时间,跑步的三大原则,适度、一致、休息。这本书专门为跑步初学者而写,它是为了回答初学者跑步时可能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它会告诉你如何避免肌肉疼痛和受伤,并为你提供跑步动力方面的建议,帮助你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它会提供一条成功的途径,一个经过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的跑步入门训练计划,就是13周跑步计划,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10公里跑步活动之一。
为什么跑步:
1,在这么快的社会压力工作节奏下,跑步可以释放人们在日常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运动和出汗确实能给人带来好心情,让人更愉快。
2,有益于健康,经常锻炼的人,身体中的血管瘀块较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也就小,也可以提高免疫系统。
3,帮助你控制体重,自我形象会更好,缓解新城代谢变慢,在变老的时候还保持活力是过长久而健康生活的最有力的方式。
4,跑步的乐趣,对于我们而言,跑步时成本最低的运动,一双跑鞋,短袖,短裤,就可轻装上路,相比其他运动来说,比如网球、篮球、游泳来说,不需要担负场地费,跑步也非常容易尝试,所需要一双好鞋、一点时间和一个健康的动机。
5,跑步时一种可以与朋友同乐也可独乐的运动,不需要像网球,篮球这些运动一样需要别人的 参与,如果选择独自跑步,可以远离一切烦琐的事情,与内心单独相处,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其次,跑步可以帮助你结交新朋友,可以选择加入一个跑步组织,会遇到一些在别的社交场合可能没有机会遇到人,因为人人都是在同一个跑道上,不管是屌丝、高富帅、还是土豪,大家都是由于共同的兴趣而在一起跑步,都是平等的接受彼此。
跑步的一些建议:
在哪里跑,越野跑、公路跑、室内跑等等
一双好的跑鞋,衣服,不要选择全棉的衣服,不容易排汗,选择人工合成材料
树立目标、今天完成什么内容
可以写跑步日记,包括跑步距离、在哪里跑、天气温度如何、PM2.5情况、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同时写跑步日记可以 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分析训练效果、掌握进程、保持动力、回顾的时候会感到奇妙、快乐甚至惊讶,
跑步前的热身锻炼和跑步后拉伸动作很有必要
在跑步途中,保持放松、挺起胸膛、跑步时自然摆臂,安全第一,无论在何时何地跑步都要有安全意识。
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的3个关键因素是平衡、多样和适度——吃未经加工的食物。
理想的跑步者饮食包括许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全谷物、水果和蔬菜,以及高质量的蛋白质比如肉类、家禽、鱼类和豆腐,在锻炼前、锻炼中和锻炼后喝足够的水和吃正确的食物一样的重要。
第二本书分享总结: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美]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有乐杨小清新MM给各位看官介绍了。
在国内IT界,差不多每年都会有一两本传看度很广的畅销书,比如说凯文·凯利的《失控》、吴军的《浪潮之巅》、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克莱·舍基的《未来是湿的》、保罗·格雷厄姆的《黑客与画家》。想要在圈内混,就必须跟上这个节奏,要不然等同行们都开特斯拉了你还在开宝马,还怎么继续做朋友。在此温馨提示,根据业内大佬的新书推荐,年度IT界必读书目已经出炉——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老罗推荐过这本书,红衣教主周鸿祎也推荐过,百度CEO李彦宏也推荐过,这么多圈内大佬都推荐了,想必有其过人之处吧,那么我们就来解析解析里面到底是什么鬼。
所谓异类(outliers),就是统计样本中的偏离平均值很远的那个数值,用在书中的语境就是那些成功到开挂,甩普通玩家十几条大马路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的记者出身的作家,格拉德威尔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对社会中这种异常的成功人士进行了翔实地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格拉德威尔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非常简单粗暴——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看名人传记,去研究个别成功人士自身的原因,而忽视了个体所处的时代、家庭、文化的影响。跳过天时地利人和,光谈方法论都是搞传销。正如他在另外一个例子所说的,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熏陶,即便是智商达到195的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异类》其实是一本披着成功学封皮的负能量故事会,他所提出的成功启示录都是超越个人所能控制的外部因素,他甚至残忍地戳穿了成功学大师反复鼓吹的个人奋斗论——时机不对,永远事倍功半。
有趣的是,同样一本书在罗永浩、周鸿祎、李彦宏眼中的看点竟然完全不同——“荣誉文化”,“一万小时定律”,“时代机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而这一千个林黛玉背后折射的就是这一千个读者的内心世界。这三个看点大不同的《异类》,像一面风月宝鉴,照出的是他们截然不同的真实欲望。当他们在谈论《异类》的时候,他们在谈论什么?
周鸿祎对这本书的推荐语还是落脚在传统成功学的坚持和刻苦上,他以一个资深程序员身份来告诫年轻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怎么也要写个10万到15万行以上的代码。如果你连这个量级的代码都没有达到,那说明你还不会写程序。在学校里你写点几千行代码的课程设计、一万行代码的毕业设计,这都不算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1988年出生在中国的男孩成为异类的可能性有多大?
80年代是中国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8年的出生人口是2307万 ,所以他此生都会面临和同龄人的激烈竞争。而在教育资源上,2007年有10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56%,也就是他有一半的可能性上不了大学,如果家庭富裕能够支持出国也算逃过一劫。可等到他大学毕业,差不多是2011年,那一年的全国毕业生人数是660万,即便是海龟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万一脑子进水去读个研就得赶上2013年最难毕业季了。在这样一个学历贬值地比通货膨胀还快的年代,就业还是只能靠父母。如果他侥幸打败了3千万的同龄男性,找到对象准备结婚了,但当时的房价已经飙升到了一个峰值,可以说如果他购买一套70后在2000年买入的二手房,其中的价差就相当于被剥削了10年的劳动成本。而如果刚好家道中落不如往昔,那结婚这事儿也得缓缓。80后的那一辈,比起早他10年出生的70后大叔,或者晚出生10年的90后小鲜肉,一出生就进入了hard模式。
这样一分析,出生在85到95年的有志青年就只能放弃治疗了吗?愚人破坏规则、凡人遵守规则、牛人利用规则、强人制定规则。成功启示录已经白纸黑字印在眼前,所有的法则能正推就可以反证:马太效应下BAT确实会越来越强势,但新手玩家也有他自己的玩法,当大公司纷纷患上肥胖症,小个子却能自由奔跑、随心所欲(这部分可以参看格拉德威尔的新书《逆转》);80年代的人口大爆炸确实给年轻人带来诸多压力,可同时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他们是网生代、他们是伸手党、他们是脑残粉,这些特征中就有无限的商机:通识教育贬值,那就去做小众培训;就业难,那就去颠覆求职模式;两性需求结构性失调,那就去做婚恋……
确认位置、找对路子、删减掉不切实际的欲望,88年的男孩也能成为异类。是的,我说的就是国民老公王思聪么么哒。
第三本书分享总结:
《从黎明到衰落》,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有章伟给我们带来分享。
很早之前就得知这本书了,但是决定要购买是因为宋鸿斌“鸿观”节目的推荐。那一期节目也推荐了如《钢铁枪炮病菌》《全球通史》《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七本书籍。有兴趣的可以到优酷上找出来看看。
在撰写这本书期间,作者的朋友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他说,一生。
从黎明到衰落的副标题是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我先绝对是极其粗暴的划分下公元后的欧洲历史。
公元500年前,罗马衰亡; 日耳曼人入侵,
500到1000年,n多小国在教皇的统治下,那是黑暗的中世纪;1500年后,宗教革命,文艺复兴,科技发展,社会改革,整体滚滚向前。
作者是这么划分1500年后的世界的。
1500-1660年围绕的问题是宗教应当信什么
宗教革命 从路德到牛顿
1661-1789年主导问题是个人的地位,和君主的模式。
君主革命 从路易十四到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
1790-1920年 思考以何种方法实现社会和经济平等。
自由革命 从歌德到纽约军械库展览
1920年至今,上述努力混合产生的后果。 社会革命
我可以称这本书为500年来西方为大人物,特别是文化领域的任务的传记集合。书中有我们非常耳熟的人物,达芬奇,牛顿,笛卡尔,鲁本斯,伏尔泰,也会看到纳瓦尔的的玛格丽特、古尔奈的玛丽,瑞典的克丽丝芙娜。
第四本书分享总结:
《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博·赫拉巴尔,有周攀给我们带来分享。
目前为止,《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籍,没有之一。在我心中,它媲美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同是反应一个时代,同是描述孤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但我更偏爱赫拉巴尔的表述方式,他三易其稿,声称为了这部小说而推迟了生命。汉嘉——这个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打包工人”。35年来年复一年的打包工作,让他无意获得了知识,他认识到天道不仁慈、圣人不仁慈,因此一个有思想的人也不仁慈,当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的藏书一车皮一车皮驶往西方一公斤一元汇克朗出售,当一窝窝鼠仔混着发霉的废纸送入压力机,当看到孩子们胜利扯下包书纸和封皮时的眉心舒展,```他借由“天道不仁慈”换来内心的冷漠与平静,世上表达最为痛苦的方式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面对之而扬在脸上浅浅的微笑,只有让心变硬,才能面对人世间最大的不幸,天道不仁慈、爱与同情,犹如天平的两端,折磨着作者的内心,诠释出了这过于喧嚣的孤独。当时代的洪荒之流驶向汉嘉,当意识到自己将被这时代所抛弃,他躺进了自己的压力机里,把自己打成一个包飞向了天堂。这就是这本书的结局,故事情节极为简单,但读之却不缺少画面感,足以体现作者这位文学奇才的语言功底。这本书对我有特殊的情感,悲伤的故事但却能给我力量。所谓人跟书是有缘分的,因此我愿分享它但却并推荐它。
第五本书分享总结: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有陈珏给我们带来分享。
他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入手分析历史的原因和走势,着重挖掘历史现象和事件背后的政治法律、文化心理因素,政治法律、文化心理背后的地理气候、生产力因素,不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叙述历史。该书另一特点是强调“大”,从一个更广的背景和更长的周期审视历史,该方法可以用于我们审视自己已经度过的人生,——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和更长的时间轴上。
第六本书分享总结: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美] 迈克尔·桑德尔有小创给我们带来分享。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英文名是*“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这本书的作者是Michael Sandel,他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大家可能知道在前几年,准确的说是在2011年的时候,他们录了一个视频课程,题目就是“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教授者就是Michael Sandel,这个视频课程当时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引发了后来的“公开课”潮流。这本书就是根据当时课堂的内容,整理改编过来的。
但是在这里应该我应该道歉一下,因为其实这本书我并没有看的很仔细,我也是前段时间开始看的,然后看着看着,就开始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相对与那个公开课课程来说,其实是比较单薄的,还不如直接去看那个视频课程。所以与其说我在这里是分享这本书,不如说我实在分享这个视频课程。
那个视频课程的内容就可丰富了,它讲了Utilitarianism,翻译过来是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是Jeremy Benthan和John Stuart Mill, 讲到了Libertarianism(自由意志主义),代表人物是Robert Nozick和John Locke;讲了康德(Imanual Kant)的自由论和道德论,讲了 John Rawls的政治论,最后还讲了亚里斯多德的“适不适合”论,或者说“目的”论。
虽然内容很多,不过这个视频非常好的一点是,他是用很多具体的事例串联起来的。尤其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例,就是你不能单纯的说应该这样做,或者是应该那样做,或者是说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通过分析正方两方面的观点,引用相应的一些哲学观点,道德理论来论证,或者是引出其他的一些哲学观点,然后再分析这些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有什么样的一些局限,然后怎么解决这些局限。。。
比如说,这个课程是这样开题的,假设你是一个电车司机,某一天你的电车刹车坏了,但是轨道前面有5个工人在施工,在尝试了一切办法都无效之后,你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岔路,岔路的那条轨道上面只有一个人,你可以转动方向盘到另外一个轨道上面去,但是这样的话那个人就会死掉,这时候,你会不会转弯呢?
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会转弯的,为什么呢?大部分人的都 觉得,死一个人要比死五个人好,其实就是大部分人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种叫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痛苦和快乐是人生的两大主宰,人都趋向于逃避痛苦和趋近快乐。所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唯一的依据就是,这个行为带来的社会利益会不会比它的代价要大。
功利主义,乍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然而他有很多地方并不能让人满意,其中一点是,怎么样衡量一个行为带来的利益,和它的代价呢?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或者说给出一个具体的价格。
比如说课程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福特公司出了一款叫平托(pinto)的汽车,这款汽车非常受欢迎,但是它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后面有车撞上它的时候,它容易爆炸,很多人因此丧命,也有很多人因此受伤。某一天,其中一个受伤者状告福特公司,说这是他们的设计缺陷,他们必须为这些事件负责。然而,真是情况是,福特公司早就知道了这个问题,也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经过他们的一番计算后,他们觉得得不偿失,所以一直没有采取措施,他们是这样计算的,如果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需要为每一辆汽车安装一个特殊的装置,每个大概十几美元,乘以车的数量,再减去因事故而造成的损失,以每条生命20万美元计算,统计事故发生的概率,这样算下来,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好处要高很多,所以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在这个事件中,如果用功利主义来解释福特公司的行为,似乎是正确的做法。然而大部分人都会有批评福特的这种做法,很多人说,20万美元一条生命,这个太便宜了。那么一条生命应该值多少钱呢?有的人说100万美元,有的人说1000万美元,也有的人说生命是无价的。那么这个价格应该怎么定?谁来定?这个都是无法确定的。
功利主义的另外一个人问题是,它并没有考虑到人权的问题,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比尔盖茨是多年的世界首富,有人大致计算过他在微软期间的平均工资,以每天工作14个小时计算,那么他的赚钱速度将是,超过150美元,单位不是每天,不是每小时,而是每秒钟。也就是说,哪怕地上飘满了100美元的纸币,那么不值得他弯下腰去捡起来。那他这么富有,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他征相对比较高的税,去补给给那些受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的灾民呢?从比尔盖茨的角度来讲,也许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根本不会有多少影响,然而对于那些灾民来说,却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生活改善。这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来,也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然而依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在没经过比尔盖茨的同意的前提下,强制的向比尔盖茨征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强制占有他的劳动力,因为他的钱也是自己通过劳力公平挣来的。而强制占有劳动力,其实就相当于比尔盖茨的某一部分是不属于自己的,这也相当于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尔盖茨是一个奴隶,而奴隶制,我们都知道,是违反人权的事情。所以,这是功利主义不让而满意的第二个地方。
上面的事例提到的两个核心,那就是同意,和人对自身的拥有权,是Libertarianism(自由意志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二。那么是不是只要这两个条件满足,即,我拥有我自己,同时我又同意,那么功利主义就justified了呢?这里又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值得我们仔细考量。。。
上面举得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整个课程,就是经过这样的一个一个案例分析组合,将所有的哲学道德观点串联起来的。所以,这个视频课程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第七本书分享总结: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有龚云飞给我们带来分享。
该书由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讲课记录写成,场面宏大,叙事简洁,去粗留精,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
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