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佛系

现下最流行的词中,有一个叫做“佛系”,有“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恋爱”、等一系列衍生词。“佛系”究竟是什么意思?据说,“佛系”来源于我们的近邻日本,它包含了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

“佛系”人士与普通人的日常对话是这个画风:

——聚会准备吃什么?火锅?烧烤?日料?牛排?还是?

——都行。

——吃完我们几个要去唱K,人多才热闹,你能一起来吗?

——可以。

——哎呀,不好意思,本来准备去的一家高级日料店没座了,我们临时决定改成吃烧烤啦。听说你很喜欢吃日料的,真可惜。

——没关系。

这就是传说中的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佛系是怎么回事?

佛系是一种断舍离:都行,就是不想选择。避免过多的选择而造成身心的疲劳。

佛系是一种不走心:可以,就是怎样都好。把自己看得很轻,凡事不麻烦别人,凡事不以自己为中心。

佛系是一种轻得失:没关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也好,失也好,在心中留下一片涟漪,然后静静散去。

总而言之,佛系是一种恬淡的处世态度。

这样的佛系,看来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家,或者是得道开悟的出家人,然而现实中被称为佛系的往往是“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学生”,而像追星、恋爱这种参与者多为青年人的活动,也被冠以“佛系”的名号。“佛系”人士竟泛滥于青年阶层,尤以“90后”这样一个年龄阶层的群体为多,自称“佛系青年”的多为90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换另一个角度思考:80后已经被称为中年人了,而00后还被称为宝宝呢,所以最“青年”的青年,不正是90后嘛。)

为什么会有佛系青年?

其实青年的处世态度是会继承发展的。从中国青年的处世态度来看,他们经历了50后的“激情”,60后的“迷茫”,70后的“渴望”,80后的“奋斗”,到了90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佛系这条路。因为“激情”已经燃烧殆尽,“迷茫”已被万能的网络消除,“渴望”被富余的物质满足,“奋斗”又经残酷的现实而变成男默女泪的故事。90后面临的,是“激情”殆尽后的虚脱,是“迷茫”消除后的浮躁,是“渴望”被满足后的空虚,是“奋斗”而不得的焦虑,在90后的心里,有一句话呼之欲出:“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90后什么都有,但什么都还不是他们的。前人为他们铺平的道路永远只是前人的,而后人已经紧紧追赶而来。

90后又是计划生育国策以来,人数最少的一个年龄阶层,过少的人数,本来就在社会上存在一种被排挤感;90后的父母是“迷茫”的60后或者“渴望”的70后,这些亲身经历过匮乏年代和改革开放的父母,有着极大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传递到90后身上,令他们寝食难安;踏入社会的90后,又面临着上述60后、70后领导和奋斗不息的80后同事,这令他们战战兢兢;以及同为90后的同龄人的云泥之别在新时代几乎无限地放大,令他们心灰意冷。那些举棋不定的,身心俱疲;那些追名逐利的,四处碰壁;那些患得患失的,终日彷徨。这样看来,除非天赋异禀,或者家境殷实,抑或好运惊人,否则那些贴着青年常见标签的90后早就被这个世界逼出病来。因此90后对佛系表现出惊人一致的认同,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了。选择太多,就不去纠结;自己太轻,就不再走心;得失不由己,又何必执着。

佛系是好是坏,现在尚未有定论。但佛系的流行,不正是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正经历着焦虑、浮躁和空虚,人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