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日剧,这些剧不冗长乏味,还常常让我们耳目一新。它常立足于社会议题,点出社会痛点,还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如果加之以女性视角,让观者更觉得“感同身受”,还不缺乏思想性,不免让人产生极大共鸣。《坡道上的家》就是这样一部剧。
剧情介绍:
主角里沙子,在外人眼里,她是合格的全职主妇:对女儿足够耐心,事事亲力亲为,又有个还算体贴的丈夫,生活可谓十分美满。直到她被选为一起虐童案的替补陪审员,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而这起案件本身也非比寻常:一位名为安藤水穗的年轻妈妈,居然蓄意将自己8个月大的亲生女儿丢进浴缸里,活活淹死。
一开始,里沙子也秉持无论怎样伤害孩子都是不对的态度,她觉得虐待孩子的人根本不配做母亲,但随着公审的不断推进,更多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
众人口中的“恶魔母亲”其实早就不堪重负。和许多新晋母亲相似,安藤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精神状态十分不稳定。
一边是与日俱增的精神压力,一边是不断哭闹的孩子和发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如同不断勒紧的绳索一般,折磨着安藤,令她窒息。
与此同时,由于生活节奏被打乱,安藤的生活也失去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平衡:女儿的无理取闹,让里沙子身心俱疲,加上婆婆对女儿的溺爱,更是让她感受到失控,她开始忍不住对女儿发脾气。平常还算体贴的丈夫开始质疑她带孩子的能力,甚至会认为里沙子虐待孩子。
剧中分为两条主线:
一条是对安藤的审判和逐渐浮出水面的真相;
另一条则是里沙子当上陪审员之后,悄然发生改变的日常生活。
在一次次的公审中,里沙子开始更多了解安藤行为背后的原因,也突然发现自己跟安藤产生了共鸣,甚至两人的身影也在慢慢重叠。她开始觉得站在审判台上的不是安藤而是自己了。
剧中刻画了多个不同境遇的家庭,只为凸显一个主题——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家庭与社会对女性过分苛责,殊不知,每一位母亲其实都是在重压下独自面对那无法言说的育儿之痛。
育儿有多难?
古今中外,人们对母亲的形象有多赞美,那育儿的工作就有多艰辛。在剧中,妈妈们的育儿之痛有:
1.身体方面:
相信每一位生过孩子的妈妈,都深切经历过生育过程的痛苦:怀孕时的难受、分娩的痛苦、养育的艰辛……每一项都足以压倒一个新手妈妈。生命中突然多了一个小生命的确能让人感到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顺利轻松地过渡到母亲的身份。
剧中的水穗就是这样,高龄怀孕后因为育儿辞去高薪的工作,生了孩子后孩子没日没夜的啼哭让她疲惫不堪,丈夫还指责她不会带孩子,与婆婆各种养育理念的差别,另外还要担心孩子的发育不好等,种种境遇加上孤立无援让这位新手妈妈进入产后抑郁的漩涡。
2.精神方面:
新手妈妈除了要面对很大的身体挑战,精神层面更是如此。剧中的水穗和里沙子都是初为人母,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和周遭人的各种意见,常常不知所措。是吃母乳还是添奶粉?奶水不够怎么办?发育迟缓怎么办。。。这些问题常常让他们心思混乱。再加上心理被很多“应该怎样”束缚着,这些更是增加了育儿的紧张。
剧中的水穗本已被繁琐的育儿生活弄得疲惫不堪,却还被丈夫指责不会带孩子。婆婆说是过来帮忙,结果就对水穗各种冷嘲热讽。面对妻子育儿的无力与崩溃,水穗的婆婆和丈夫都没有采取任何的改善措施。只会不痛不痒的来一句:别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啊!
不断哭闹的孩子和身边人的各种冷漠与指责,一起压垮了水穗的心理防线。…………
产后抑郁,听起来是离大众生活很远的事。但据调查显示,在中国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可能高达37%,日本可能更高。
显然,安藤水穗在育儿过程中,出现了抑郁情绪。但所有人都不愿意正视这件事,人们更愿意去相信是因为她的失职、私心、本性出错,才杀死自己的孩子。
原因分析:
一个母亲是如何变成了杀人犯?这场谋杀,凶手真的只有母亲一个人吗?就像最后法官在宣判时说的那样“虽然被告人的罪行是被告人单独犯下的,但究其根本,在于与本案件相关的被告人丈夫、婆婆等,包括家人在内,所有人的各种言行积攒在一起,这些对被告人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悲剧都是在母亲产后抑郁、丧偶式育儿、没有长辈帮助、失去情感支柱后,撑不下去时,最终才走向了魔鬼的深渊。
1社会环境:
日本多年来都是少子化的趋势,孩子越生越少,年轻人开始恐惧生孩子。如同中国一样,不是不想生,而是养育的代价太大。很多女性都需要在有了孩子后离开职场,回归家庭。中断的事业很难再回去,只能做一些兼职或零工。这样一来,孩子愈发珍贵,养育愈发精细化。
另外,在日语里有个词叫「核家族」,意为由夫妇与子女组成的小家庭。
在上世纪70年代,三世代同居还是常见的,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个人空间,追求自由的年轻夫妇不想被束缚等原因,二世代的核家族成为主流。
城市化的进程也打破了原来的大家庭模式,现代家庭基本都是核心家庭,很少再有几世同堂的情形。年轻的爸爸妈妈常常要兼顾工作和育儿,艰辛可想而知。
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也让年轻的爸爸们职场压力更大,过长时间的工作让其很难参与到育儿生活中。常常都是妻子独自承担。
2家庭环境:
从国家制度方面,日本已经在尽量考虑向全职妈妈们倾斜,如很多单位都是将丈夫薪资的一半打入妻子的账户,或者如果因为出轨等原因离婚时会更多考虑妻子的利益。然而在软性的家庭环境方面,对全职妈妈的态度并不友好。繁忙的工作让丈夫们参与育儿心有余而力不足,长辈的介入又会引发养育观念的冲突,毕竟时代的情况不一样,养育方法也会有所变化。
更深层次的则是无论是代际还是两性,每个人需要应付的压力都不同,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的能力和空间却少之又少。
种种情况造成了新手妈妈们在面对育儿困惑时孤立无援。
3个体心理:
回到日本人独特的国民心理:怕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都有的思维方式,这种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是很难向别人求助或坦然接受帮助。日本人的自卑与自傲是并存的,虽然表面上很可能谦恭有礼,但是在接受别人的建议或意见时却是表面接受内心抗拒,这就造成了很多自我矛盾心理,也很难自我敞开,与他人建立良好健康的关系。
在新手妈妈这里,这些矛盾复杂的心理更是加剧了这种精神压力。剧中的水穗和里沙子都曾因为在和身边的妈妈沟通别人说孩子发育有些迟缓,而不愿更多地与别人往来。
解决之道
1.育儿不要被各种“应该怎样”束缚
育儿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比起各种“一定要/不要”,适合你和你家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家庭不一样,妈妈不一样,孩子也不一样。不是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条条框框才能养育出完美健康的孩子。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生理与心理的规则,可以按照作为妈妈的直觉去进行。要记住,比起孩子吃什么喝什么长成什么样,妈妈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里沙子在离家出走后她给女儿文香打电话时她说“原来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她从中得到了做母亲的力量。
2.真正的亲密才能给予人力量
真正的亲密,不是为了给他人看的,却是能让对方从心里感受到的温情。水穗的丈夫虽然说是要帮忙妻子,可是采用的方法却是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母亲请过来,却丝毫不了解妻子在面对婆媳关系的压力。说是出于关心妻子的状况而去向别人请教,请教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前任女友。
里沙子的丈夫表面上看上去温柔体贴,但是在看到里沙子因为工作的原因而手忙脚乱的时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她不要去参审,理由是你肯定兼顾不了。表面的温柔体贴,背后却藏着自己的粗暴与漠不关心。夫妻间的真正亲密,不是打着爱的名义去控制和攻击,而是要愿意舍己和成全别人。
3.成为安慰者而非加害者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水穗的悲剧并不是她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和她身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关。
无论是丈夫、婆婆、还是自己的父母,连至邻居、医生和儿童保健师,每一句冷漠的话语或无情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在育儿泥潭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而里沙子虽然与水穗素昧平生,却是在法庭上成为了那个温柔的他者。里沙子的勇敢为水穗发出了心声。全剧最具情感张力的部分在最后一话,宣读审判词时,当被告安藤水穗听到判词中对自己遭受的一切苦难所表达出的理解时,一向面无表情的她开始泪流不止。镜头在安藤水穗和山咲里沙子之间不断切换、重叠,泪留满面的两人在这一刻,超越空间获得了情感上的互通和释然。里沙子的眼前出现了她和水穗坐在海边,一起笑着畅谈自己在育儿的事上遇到的各种烦恼,两个人的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总结:
在《坡道上的家》原著小说的评语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女性都能体会到深深的恐怖感,因为安藤水穗是如此的普通,她生活的困境与我们又是如此的类似,我们与她之间似乎只有一条窄窄的红线,一旦崩溃,便会似安藤水穗一样直直坠入深渊。
水穗与里沙子都不是个例,也不是只有在日本才会出现的情况,《南都周刊》里指出,在我国,女性出现产后抑郁倾向的比例高达50%-70%。50%的产后抑郁患者,没有接受任何心理干预。20%的产后死亡是自杀导致。所以悲剧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
有人说这是一部宣传“不孕不育”宣传的剧,在我看来并不是,与其一边恐婚恐育,一边高唱对母亲的赞歌,不如说带着大家一起正视女性育儿问题,了解每位母亲的挣扎,给她一个微笑和拥抱,我想这种温柔与同理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