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有感

呐喊是什么?在我个人看来是人对于自己内心痛苦的绝望式的表达,是人于黑暗中不甘痛苦与孤寂的喊叫。

直到如今,在把鲁迅先生的《呐喊》看完之后我才知道,其实呐喊也可以是一种与无声之中对人精神海洋上的一种波涛式的巨击,也可以是不用齿唇便可发出震天响般的文字语言。

在看过《呐喊》之后,本应没有多大感触的作为现代人的我突然感觉内心似乎被一面黑暗且血淋淋的高墙挡住了,挡的几近不能呼吸,不论是《狂人日记》里吃人的兄长与他人还是《药》中那鲜艳的不能令人睁开眼睛的人血馒头都令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一种无言中流露出的恐怖与可怕,而在这人吃人的“白色恐怖”之中鲁迅先生是绝望的,但绝望的却也不仅仅是鲁迅先生,正如《狂人日记》日记中的“我”,这不仅仅代表着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的绝望,也代表着当时被吃之人的绝望,以及对当时社会之上麻木不仁风气盛行的批判,就如《药》中所描述的那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与《希望》中写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这里尚可看到鲁迅先生心中的一丝乐观,然而与《呐喊》之中却几乎没有一丝光明。不论是《孔乙己》中孔乙己之死,还是《阿Q正传》之中阿Q的悲惨结局,亦或是《明天》那个可怜的宝儿也是逃不过死亡的结局,还有那《端午节》之中自私懦弱的方玄绰和《白光》之中发疯而死的陈士成,都是当时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这些文章之中,我看到的不仅是社会的丑陋、封建,人们的迂腐、自闭,还有着当时革命军们反抗的无力——没有着群众的基础,乃至是受着大部分人的唾骂。就像《头发的故事》和《风波》两篇文章所写的那般,都是剪了发辫,也都是受人的痛斥,受人的白眼,受人的暗中咒骂……在哪个时候,革命“不对”,革命军亦是“异类”,封建的思想几乎将人们的思想束缚而死,永远只停留于迂腐之上,就算是把所有人的发辫都剪去了又如何?在部分人看来那是他们的屈辱,他们思想依旧不会只因剪了发辫就有所改变革命和革命军们的地位也只会在他们的口头改变罢了。

在《呐喊》之中,鲁迅先生的“幽默”,辛辣,讽刺俯拾皆是,但也不缺以物喻人的文章,《兔与猫》中善良,可爱的白兔与凶恶,残忍的黑猫,往小了说分别象征着弱小可怜需要帮助的人们与恃强凌弱的封建军阀,往大了说就是分别象征着羸弱不堪的中国与强大但却凶恶的外来列强,在这之中,鲁迅先生将自己对于中国那些可怜弱小的人们的同情与对封建军阀,外国列强的极度批判直言不讳。而同样的还有《鸭的喜剧》之中的鸭子和蝌蚪,强大的鸭子和弱小的蝌蚪,同样是将当时中国弱肉强食的黑暗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外来列强的强大就如鸭子一般,面对如蝌蚪一般弱小的中国之时想的并非是同情、帮扶,而是无情的践踏和蚕食。这两部《呐喊》之中以物喻人的文章,在我看来,让我感受到的没有《格林童话》里的美好,有的只是弱小善良的事物不断被强者吃掉的黑暗,当然,也有着鲁迅先生在痛斥这些现象之时渴望中国的人们可以觉醒,可以变强,可以不被外国列强、封建军阀所欺辱的铿锵之心!

《故乡》和《社戏》同样是鲁迅《呐喊》之中的优秀文章,之所以将他们放到一起来说是因为至少在这两篇文章之中至少还有鲁迅先生对于他童年之时的欢乐回忆,或许最终的结果依旧是令人压抑,但在我看来这也是鲁迅先生在当时对于希望的渴求,他知道他和闰土回不去了,但至少还期望这自己的侄儿能和水生不要像他和闰土一般,他也知道自己儿时的时光早已不在,但至少内心还有着那一份憧憬。

在《呐喊》之中,或许很多人都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绝望的,是无力的,但其实鲁迅先生也是胆大的。不论是在上述所有文章之中鲁迅先生对于一切黑暗社会之中黑暗之事毫不忌讳的批判,还是在《一件小事》之中用车夫高大形象衬托出当时那个时代的虚伪的直面描写都是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大胆的一面,他丝毫不忌讳会得罪与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待着他,他知道如今的中国人民正在备受煎熬,但他更知道如今的中国人民更需要思想上的解放,可他写《呐喊》不仅仅是为了倾诉他自己内心想说的话,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那么简单,解放思想只是第一步,在我看来他最想要的是令中国人民武装自己的思想,强大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变强,让中国变强。

鲁迅先生的《呐喊》绝对是为我们所有中国人所熟知的,但真正看过的却未必很多,在《呐喊》之中,我看到不仅仅是当时的黑暗,还有着鲁迅先生的那颗鲜红,热烈的,从未熄灭的爱国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呐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