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问答系列53

53. [灯塔]GW&KW 一个慈爱又简单讯息的仁慈献礼

一个慈爱又简单讯息的仁慈献礼

第 11 卷第 2 篇 2000 年 6 月

葛罗莉亚‧瓦波尼克

肯尼斯‧瓦波尼克博士惯于阅读我们这个经常讨论形上学的期刊之读者,或许会对本期的主题感到意外。这次我们将重点放在探讨:《奇迹课程》的学员为何总是坚持不肯做救恩要我们做的「简单的事情」(T-31.I.1:10–2:2),因而拒绝了课程所提供给我们的,以及可以透过我们分享给其它人的美好益处。此外,课程信息的单纯本质离不开仁慈,一旦我们真实地操练宽

恕,我们自性中的慈爱就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正是《奇迹课程》所传达的讯息之精神所在。因此,我们接下来将焦点放在:为何这样一个简单的讯息(慈爱),会在我们「选择小我思想体系」的致命障碍下,变成了牺牲品,导致我们非得需要批判和攻击他人不可。以下,我们用非形上学的单纯精神,借用练习手册第一百三十三课「我不再重视毫无价值之物」做为开场:

当学生学完了一套理论性似乎相当浓厚、又与他往昔所学大异其趣的教材之后,若能再把他领回具体应用的层面,这种教学的效果会更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我们不再说一堆放诸四海皆准的高超观念,只是着重于对你实用的部分。(W-pI.133.1)

因此,有一个启示性的方法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藉以观照我们实际面对困境时的心念,这个方法就是,当我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自身在遭逢危机或压力时,看看我们对此情境是如何反应的。就在这些时候,我们潜意识里的自我谴责会不断地浮上台面,并且向外投射,批评身处在痛苦之中的自己或他人,「不是个好  (奇迹)  学员」,或「没有正确操练奇迹」。这时候我们可能倾向于训示或「教导」别人,或者认为我们自己没有把课程学好。而且毫无疑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我们曲解了课程真正的教导,将它变成一堆形上学的陈词滥调,然后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勿庸置疑,这正是小我敌意的投射。不幸的是,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的名句:「魔鬼也能引用圣经遂行其欲」(I,iii),这句话同样发生在我们的奇迹圈子里。附带一提,耶稣在课程里也曾说过同样的话(T-5.VI.4:4,译注:「小我不只会为自身的利益而引用圣经,甚至把圣经诠释为自己的见证」)。以下是许多奇迹学员类似的「爱的评论」范例,而且很遗憾的,这些都是实况纪录。

你怎么还在吃药、还在看医生?你只要改变你的心念就好。

你为什么还在为死者哀悼?你难道忘了死亡不是真的吗?

为什么你还躺在病床上呢?你应该读读第一百三十六课(「生病乃是抵制真相的防卫措施」)。

你怎么可以去法院提告?这样做只会强化小我的对立思想体系。

你为何还需要看菜单?课程说,你应该去问圣灵你该做什么,包括你该吃什么。

别告诉我你还在买保险!去读第一百五十三和一百九十四课(「不设防就是我的保障」、「我把未来交到上主的手中」)。

别问我下周要做什么。去读一下第一百三十五课!(所谓「疗愈的心灵不做计划」)

你的车为何还要上锁?读读第一百八十一课吧!(「我信赖我的兄弟,他们与我是同一生命」)

所有这类的声明,显示奇迹学员再次忘记上主之师的第四个特质:温和,亦即放下所有伤害性的念头、言论和行为。(M-4.IV)

攻击常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行,因为我们与耶稣一起看着小我」的伪装形式出现,并且还引用了第十一章「小我的结构动力」的首段:「一个人除非肯正视种种幻觉,否则就难以摆脱它的控制」(T-11.V.1:1)。有了这些武器,奇迹学员就可堂而皇之地将所有不友善或伤害性的言词、行为及态度全部合理化了,这就好比伴侣间彼此伤害的陷阱,例如:「我要对你完全坦白,诚实地告诉你我的感受。」如果对方一时闪避不及,他可就倒大霉了,因为这句话正是十足的警告:接下来要说的,绝对不是真的,更别说里头会有一丁点的爱了。

很显然的,我们心怀攻击的「念头」,都是因为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分裂为真」的思想体系,而企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就更不用说。除非我们让自己深信:我们侵犯的对象不仅和我们分裂,也与我们不再相像,由此产生了「我对你错」的心态,否则我们怎么可能证明我们的愤怒属于正义的一方?因此,对于这种知见的深信不疑所必然导致的冷酷态度,也会指向我们自己。《奇迹课程》是这么说的:

你只可能伤害自己。我们虽屡屡强调这一点,却很少人能领会其中真意。倾向特殊性的心灵,是不可能了解这一点的。但对于那些渴望救治、不愿攻击的人来讲,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攻击的意图藏在心灵之内,你也只会在那里承受它的后果。(T-24.IV.3:1-5)

练习手册也有两课的主题是:

只有我自己的念头才影响得了我(W-pII.338)只有我的念头伤害得了我自己(W-pII.281)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们之所以坚持不愿做耶稣所要求的、那慈爱又简单的事情的根本原因了。放下所有的批判和对「你我相异」的信念,以及因此产生的所有攻击的念头,也正是放弃对「分裂意识」的信仰。而一旦放弃了「视我与上主及所有上主之子的分裂为真」的信念,小我也会就此消失于无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缺乏慈爱的根本原因 (译注:也就是对分裂意识的信仰),(基于分裂意识)  对我来说伤害别人反而是「安全」的,因为经由攻击,我保护了我的个体性,也巩固了小我的思想体系,亦即脱离或有别于上主的一体性。这也就是课程正文里所说的:

你若与上主合而为一,并认清了这一体性,你就会知道,祂的能力也是你的。然而,你若还相信任何攻击是有道理的,你就无法忆起这一事实。任何形式的攻击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因为它毫无道理。唯一能使它自圆其说的,就是假定你与弟兄不仅是分裂的,而且全都与你们的造物主分裂。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攻击造化的一部份,而不涉及整体;攻击上主之子,而不涉及天父;攻击他人,而不伤及自己;或伤害自己,而不牵累他人。这就是你要的信念…只有不同的东西才能相互攻击。因此你会遽下结论:正因你能攻击,因此你与弟兄必然不同。(T-22.VI.12:1-6; 13:1-2)

透过攻击别人,我们表达了:我们宁愿自己是对的,而非幸福。(T-29.VII.1:9),以便证明上主是神智不清的,祂竟然会「相信」那完美的一体自性,而我们,则是如此神智清明,如此坚守着「分裂属实,刻薄无情乃是救赎」的立场。

《奇迹课程》教导我们,「目的」是一切,任何事物的意义皆在于它「到底是为了什么?」(T-17.VI.2:2)。了解我们刻薄无情的表面下所隐藏的小我自我保护的动机,即是明白我们为何总是坚持不肯学习耶稣这样一个简单的课程的关键。换言之,倘若我们相信「唯有宁静的心才能忆起上主」(T-23.I.1:1),那么让我们与「上主一体的记忆」  保持分离的最好方法(从而保护了我们分裂的自我),不就是使我们的心经常保持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忙碌之中吗?批判、攻击和空谈,这些小我「沙哑的叫嚣与无谓的撒野」(T- 21.V.1:6),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惯性,让我们保持在安逸状态。因此,我们批判的念头与冷酷的言行,都一样有其目的,就是确保我们远离宽恕所带来的平安,再也听不见和平与宽恕之声,让那原本可以领我们回家的「宽恕大能」永远软弱无力。

愤怒所在之处,上主的平安绝对无法降临,因愤怒必然否定平安的存在。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或以什么方式,认为有理由愤怒的人,就等于是宣称平安是无意义的,也必会相信它可能存在。没有人能在这种状态下觅得平安。

只要愤怒再度出现,不论以何种形式,都会再度拉上沉重的帷幕,认为平安不可能存在的信念必会复萌。于是,战争又再度被视为唯一的现实。(M-20.3:3-5; 4:2-3)

然而,就算我们不去思考那庞大的形上学的后果,甚至不去考虑个人的救赎,一样也能领受和欣赏「慈爱与乐于助人」的普世美德。「做个正常人」永远是个有益的经验法则,而「做个正常人」的定义也不过就是:不以任何方式侮辱、伤害,或以任何其它方式打击自己的弟兄。以慈爱和尊重的态度对人的重要性,并不需要我们有「上主并未创造物质世界」的信仰才能理解。当然,这不是最终的疗愈(疗愈仅发生在心灵层次),但是慈爱的行为通常反映了我们内在固有的自我宽恕的慈心,因此它终究能够带领我们回到那真正的慈爱家乡。

因此,倘若我们的目标是真心要从此梦中觉醒,回归真正的家乡,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这个简单的修练:保持儆醒,觉察我们所有可能伤害和打击他人的念头,以及我们对攻击和批判的需求。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记得,每当平安离我们而去,或是我们又忍不住想责怪他人造成我们的不安,并且定了他们的罪、企图加以惩罚时,我们最终所惩罚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自问,我们真的想利用他人做为自己拒绝进入天国的手段吗?尤其是这拒绝的权力是在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可以阻挡自己。课程正文对此有一段深刻的阐述:

基督在上主的祭坛中等着欢迎上主之子的来临。但是你必须毫无责难之心地前来,否则你就会认定大门已被闩上,自己无法进入。(T-11.IV.6:1-2)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正头破血流、痛得呼天抢地,而有人告诉他,他之所以头痛是因为自己的头不停地在撞墙,除非此人精神严重失常,否则毫无疑问地他会就此停住。拿头撞墙的因,和剧烈疼痛的果,是如此明显可见,所以他会很自然地立即停止(撞墙),以便去除(疼痛的)果。事实上,耶稣在《奇迹课程》中一再重申同样的道理,他要我们了解到,我们攻击和判断的恶意念头,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困扰和烦闷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正如他在正文有关如何认清我们受苦的真正原因时提到:

这抉择并不难作,一旦看清了问题,便会发觉它的荒谬。下定决心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并不难,只要看出那问题于己有害而且不难消除就行了。(T-27.VII.2:5-6)

问题是,我们身体和心理的痛苦经验,形成了我们认知因(在心灵中)和果(身体的感受)的障碍,因此我们无法觉知到这因与果的关联。用心理学术语来说,攻击念头(因)和我们的不安(果)之间真正的中介变量是「疚」,而这几乎是潜意识的,但是「疚」的阴影却不时从潜意识的障碍中浮现到意识层面。攻击念头一生,内疚便随之而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而小我却总是将问题归咎于「罪」。而「罪疚」的特性是,它会要求惩罚。这内在的惩罚,最终造成了我们的痛苦与烦忧。但是同样的,由于内疚源自潜意识,因此我们对自己痛苦的根源一无所知:

但有一件事你却可以确定:在你认为带给你痛苦的所有原因中,你从不把自己的罪咎算在内。(T-27.VII.7:4)

若是没有认知到这一关联性,我们绝对难以有效根除痛苦的。而那个被我们所忽视,因而无法消除的因,就会继续在幕后运作,以确保它所相应的果得以永远存在。因此,我们若要终结我们的痛苦和烦忧,就必须练习找出苦难的源头。

现在你已看到了,你能够逃离这一切(痛苦)。你所需要作的,只是正视问题的真相,而不是去看你把它搞成的样子。(T-27.VII.2:1-2)

正如我们以上所讨论的,我们的痛苦,源自我们决定以攻击他人做为防卫我们潜意识罪咎的手段。我们要特此再次重申,我们拒绝对他人慈爱,就是拒绝对自己慈爱,从而也保护了我们在梦境中的身份。

这次我们不像往常一样引用课程章句来作文章的结尾,或许引用伟大理论家吉米蟋蟀(译注:迪斯尼木偶奇遇记里的那个蟋蟀)的「简单讯息」更为恰当:

如果你说不出半句好话,那就什么都别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肯恩问答系列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