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写作的套路?让数字告诉你文字的秘密

相信很多人跟写作者和我一样,面对10w+ 的爆文,在羡慕的同时,更想知道他们的套路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的10w+ 。

面对市面上处处售卖的爆款文章的写法,有些人就提出质疑了,有些文章之所以能达到10w+,或许是因为处于当下的热点;有些文章能达到10w+ ,或许是因为主体本身的粉丝量大;有些文章能达到10w+,或许是因为平台推荐机制帮了忙?这些总结出来的套路,或多或少,有一些别的原因造成他们火爆,那么真正的爆款套路是不是这样的呢?有什么科学有效的办法来证明爆款文章的套路呢?

别急,还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书,叫《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它用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种作家的作品:从诺贝尔获奖者到畅销书作家的作品;各类畅销榜单上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知名奖项的作品,建立了庞大而又有公信力的数据分析库,通过分析大师们的作品,为我们揭露了文字的秘密。

作者本·布拉特(Ben Blatt)是美国知名作家,曾任《石板》《哈佛讽刺家》等杂志撰稿作家,文章散见于《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曾将本书这种有趣的大数据分析、论证方法应用于广泛的艺术题材,包括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文学创作。

下面我们就用来看看,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学习哪些写作的套路。

一、越好的文章越简洁

说到简洁,人们常常会想起海明威,海明威是大家心中的“少即多”的最佳范本。海明威坚信,作品应尽可能精简,只留最核心的部分,多余的文辞只会损害作品。多余的文辞,一般指副词,一个单词,如果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其他副词,那它就是副词。

为了验证海明威的说法是否正确,即好的作品要少用副词。作者选取了15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包括诺贝尔获奖者,也包括畅销书作家,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中,每1 0000字中副词的个数,来确定他们是否遵守了海明威的建议。结果惊讶地发现例如简·奥斯汀,赫尔曼·梅尔维尔等大人物副词的使用量非常高。虽然海明威的副词使用频率不一样,差异非常大,但是可以发现海明威最经典的作品,往往使用的副词越少,非常符合他自己提出来的观点。

拍自书



于是作者又进一步分析,他使用了20世纪最佳文学作品的4个榜单,然后对这些作者进行比较,选出公认的最伟大的15位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那些伟大的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少的使用副词。再次证实了海明威的less is more的观点。

拍自书



所以作家斯蒂芬·金感慨:通往地狱之路铺满了副词。如果想写好文章,必须少用副词,确保文章简洁。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大道至简,指大道理是及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柳永的词,能做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因为他的词通俗易懂,易于风行 ;很多爆款文章的作者,热衷于把长句子拆分成短句,为的就是把文章写的简洁,让读者轻松易懂。

获得过诺贝尔和普利策奖的伟大作家莫里森一语道破不用副词的原因,她从不写她柔声地说这种句子,她会用文字围绕温柔写,让读者感到温柔。就如同李清照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不是说我觉得非常伤心;孟郊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不是说我觉得非常开心。好的文章都是用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到作者要表达的东西,从而达到共情,而不是堆砌冗杂的副词,让读者觉得文字空洞乏味,感受不到作者所表达的东西。

文章写出来是为了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如果使用过于复杂难懂的文字,不仅读者没有耐心阅读下去,还会给读者带来新的问题。如果文章写出来,连扫地的女仆都知道了,那才是真的把文章写好了。王安石数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苦心思索“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都是对每个字词反复捉摸。我们不仅仅是要少用副词,更重要的是在写文章中,静下心来钻研每个词,确保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我们的想法,让读者感同身受。


二、独创性的开头和吊人胃口的结尾

有的开头,一眼就让读者相中,吸引人们阅读;有的结尾,看完让人回味悠长,欲罢不能。这些优秀的文章开头和结尾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通过研究8份不同的榜单,挑选出前20个最好的开头,发现了,前20名好开头中,有12名开头的句子比全文平均句子要短,但是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短即好”。通过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前20名开头,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令人难忘。也就是具有独创性,打破固有模式的开头是好开头。

拍自书


比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比如玛格丽特的《白鲸》的开头:叫我以实玛利;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些开头或长或短,但是都能勾起读者的兴趣,而且不落俗套。

通常是创新的开头,让读者眼前一亮,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开头能让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有了被看下去的欲望。漂亮的开头就像一个漂亮的脸蛋,让人有接触的欲望。不好的开头譬如难看的面容,读者凭什么透过你糟糕的外表,发现你优秀的内在。那么读者也很难通过俗套的开头,去阅读文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所以我们写文章开头,需要细细推敲,捉摸,写出开头后,可以一遍一遍修改,直到足够吸,引人为止。

文章有头有尾,不仅开头重要,通常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通过研究《哈迪男孩》,《饥饿游戏》等畅销书的章节结尾,发现作者通常使用吊人胃口或者在结尾留下引人注意的情节点,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兹格尼克效应”,即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中萦绕不已。留下悬念或者是吊胃口,说明作者要讲的东西还没有讲完,这样让读者没有完成欲,所以会一直惦记着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于是读者会继续读下去。

所以一篇好的结尾,通过留下悬念,要让读者觉得始终无法满足,欲罢不能,从而念念不忘,达到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三、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文章不像跑步,谁跑的更快,谁就赢了。不同的作者,文章风格完全不一样,我们不可能说一种风格的文章一定好于另一种。正是这样万千风格的文章,才构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但是不同的作者,却有着不同的用词偏好。这比如女孩子穿衣服,有的女孩子偏好色彩鲜艳的衣服,有的女孩子偏好素雅的衣服,但是都给世界带来增添一份魅力。

作者通过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和右倾报刊撰写人这两个人的文章,统计他俩最常用的三词句首,发现经济学获奖者克鲁格曼更喜欢澄清含义和连接句子;而撰稿人布鲁克斯更喜欢直接称述。

拍自书


作者又通过研究50名作家的作品,统计与前一个句子的句首相同的句子,占全书句子数量的百分比,来统计句首重复率排名的作品榜单。结果发现冯古内特的作品重复率非常高,而品钦的作品基本重复率非常低,所以作者得出结果:冯古内特追求相似,品钦追求追求变化,不同的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

拍自书

拍自书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风格,就比如诗仙李白的风格是飘逸潇洒,杜甫的风格则是忧国忧民。我们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亦云,一直沿用别人的风格。这样再美好的词句,用多了,渐渐就变成了陈词滥调。

开辟属于自己的风格,打造个人品牌和个人特有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让文字注入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为万千文学世界添加一份自己的色彩,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需要平时多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多有个人的思考,才能打造出一个独一无二,带有自己色彩的个人风格。

在爆文套路裹挟的当下,我们或许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琢磨文章的一字一句。

面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我们应该摒弃冗杂的副词,用最简洁的词传达最生动的意思;

面对文章的开头结尾,我们应该抛弃无聊的开头结尾,用独创性的开头和吊人胃口的结尾吸引读者;

面对文章的风格,我们应该拒绝人云亦云,用自己特有的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老舍说: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只有不断练习,从字的运用,到段的斟酌,到个人风格的建立,不断试错,一定有写出爆款文章的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懂写作的套路?让数字告诉你文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