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

[红顺视点]:微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

​我们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团队己为几十所学校论证、策划、设计了整套、系统学校文化方案,在上述多元实践基础上,我们又阅读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学校文化建设论著,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概括出了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

​1、地域性原则

​地域文化是根,区域文化是主杆,学校文化是肢。学校文化要从地域、区域历史、人物等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营养;学校的文化一定要与所在区域文化特征兼容匹配,不能与此主基调相冲突。

2、内生为主原则

花重金一味外包给文化传媒公司所设计与实施的所谓高大上文化体系,多数中看不中用,因不接地气,没有长久生命力。只有走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为辅,由下到上层层提炼概括的内生长为主路径,师生才乐于接受,才能落地、践行、导引。

3、个性化(独特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活个性,管理个性,习惯个性,追求个性,审美个性的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倾向性的精神载体。

各校有各校生存之道,有各自办学风格、独特个性,因此学校提炼、概括出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一定要彰显学校文化唯一性特色。

4、主题化原则

学校文化犹如一本书,文化主题一定要高度概括,一定要聚焦。文化表述要简约化,文化主题能用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文化不仅有“形”,还要能找到“魂”。

正如褚清源先生所述:校园文化的碎片化,让文化变得支离破碎,让文化缺少了整体的美感。固然,校园文化是由每一处景观叠加起来的,但是,每一处亮点景观加起来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着校园文化的品质。无论你的校园文化有多少处景点和景观,都要有一个魂贯穿始终。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园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

5、学段性原则

小学、中学、大学因学段不同,学校文化表述形式、语言风格、话语体系也应不同;尤其是主题选择也有较大差异,要突出学段特点:有学者认为:小学——童话的、自然的、生活的,要突出童话的;初中——自然的、生命的、自主的,要突出生命与自主。

6、物像、意原统整原则

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要有机整合,实现物象、意象有机统一。即把校园景点赋予文化的内涵,把理念文化物象化、景象化、意象化。

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出发,创造性的开发校园景观并创生新的校园理念文化。

7、链条化原则

文化表述忌碎片性、不成体系,文化的表述要完整、系统,能构成链条。沿循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进行逻辑推演。把学校孤立的文化景点,变成景观,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生态链。

8、真实与自然原则

真实性体现在学校文化不是舶来品,学校文化与校情、生情匹配,是师生共同提炼、认可、践行的,能起到为学校发展助力作用。

自然性体现在,不要刻意花巨资打造人造景观,而要顺天成自然景观,对自然景观重新解读或赋予新的内涵或进行新的解读。

自然的、真实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才是最好的。

9、故事化原则

重视发现、寻找、挖掘、整理与校园文化有关故事。没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是苍白的,是生硬的。好的校园应该是故事校园。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

10、课程化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绿化、美化层面;也不能单纯把学校建成公园,一定要考虑景观的显性、隐性的育人价值,即学校景观设计要实现课程化意蕴。校园景观设计从绿化美化走向课程化,从文化景点走向文化生态景观、文化景观链,达到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美的意境。借助主题公园,研发生态景观课程、学科单项、综合探究主题,把校园变成一本大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实验室。让学生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再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即从生活走向学科,再从学科走向生活。

11、动静结合原则

校园文化中有些内容比如办学愿景、目标、宗旨及三风一训、校徽等可能较长时间是固定的,但内涵也需要与时俱进解读。有些内容比如作息时间表、校园景观课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节更换;有的內容比如心情树、黑板报、学习生活园地、宣传贮窗等需要周日更换。若宣传贮窗、学习生活园地、观察课程、活动游戏等长久不更新,创意、设计、装饰在好,也不认为该校有文化。

学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

12、立体开发原则

立体开发有两层含义。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死角,当前尤其要关注场馆文化、功能室文化开发,如学科教室文化建设,艺术、特色教室文化建设,当然也包括与之匹配的个性化主题走廊文化建设,还有一个是学校图书馆成为课题研究、学科结合新场所的文化建设。另外楼道教室文化从标语式走向实物展台、互动体验式,从平面走向立体。比如楼道中嵌入墙体中便于观察的标本、化石;比如设计在楼道墙上的一些科学小实验;教室里花草、作品实物展台等。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视域是立体的,当前尤其不可忽视地面文化、天花板文化的开发。

13、预设与生成并重原则

校园文化需要校长和专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创生和创意,但更需要倡导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捕捉那些有意义、有故事的点滴,如此,校园文化便有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如果预设过废,学校文化变会僵化,缺少灵动;若一味强调生成,学校文化就缺少积淀,无法形成校内秩序、规则。

​可见,预设与生成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亦此亦彼的辩证协同关系。矛盾双方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与动态平衡点,随着前提、阶段、环境、主体的不同,矛盾主次方面也是互相转化的。比如新建学校文化以预设为主,而发展到瓶颈阶段学校就应以创生新文化为主。

​14、程序性思维也称文化建模原则

程序性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流程。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成员夏书芳提炼基本流程如下:召开有代表性座谈会寻找学校文化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一组关键词:提炼核心理念,并对内涵解读:以核心理念为公理,推演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宗旨、学校目标、学校愿景)及校训、校微、校花等精神文化符号名片;将精神文化抽象内容借助意像用文化景观呈现;将精神文化要求借助匹配组组、制度、课程、活动文化来确立相应实施方案;统筹、斟酌完成规范四大文化方案系统;全程监理文化案实施、运做。

二是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建模。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成员郑冠生提出如下建模思路:主题一一支柱一一基石;办学理念的梳理,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化校园文化建构;理念表述,物质呈现,指读引领,行为落地。

15、形行合一原则

学校文化的"形"与“行“就是虚与实的关系。

学校文化的形指的是:有一套依据办学历史、地域特色挖掘、提炼、提升,经过专家论证并得到师生认可的文化表达系统,通俗说就是文本基本成形。

学校文化的行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指的是师生为人处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内隐规矩、规则,即学校的潜规则,是道德考量。指的是师生践行对教育、学校、课程、课堂的实践解读。师生、生生在校园、课堂真实关系就是行为文化。学校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从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真正学校文化是写在师生脸上的;学校文化是落实在师生的行为上的;学校文化是弥满在校园里的;学校文化是渗透在师生血液里的;学校文化是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

当前学校文化要“形”更要“行"!

学校文化在形与行上有如下类型:有形无行。只有一套完善文化文本,根本不去做,不去执行。形与行两张皮:师生在校园真实生活状态与师生言行与说的根本是两码事,说的与真实做的根本不相符,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形的表象部分在行。仅仅选择一些文化载体把理念文化呈现出来,做的是文化符号构成系统、文化载体;仅仅关注环境文化。需要持续抓的最本质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没有抓或没有成效!形滞后影响行。学校文化固化,影响、制约了师生创新行动。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练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16、众筹(股东)原则

师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把文化的创造权交付师生,让师生有“我在场″感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成为校长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叙事”。一方面,师生用心阅读校园文化的景象与意象,在多元视角阅读中理解学校文化;并且对学校精神的提炼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学校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并给予新的解读。 另一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文化股份制改造,领导、老师、学生都入股校园文化。通过“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释文;给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找理由”、“ 让师生为学校画像、评选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校园去处、写校园中的景物”等形式,每一个师生都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作者,作为作者的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真正的股东,认同感、归属感、想象力自然也就有了。这时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再是抽象的图案、符号,她已内化为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动力;这时校训不是写在纸上,校歌不是唱在嘴上,校标不是停留在图案上,而是走进了师生的心田里。

17、学生立场(让学生消费)原则

许多学校文化缺少学生立场,主要表现在:为领导看、参观的人看的多,发自内心让学生看的少;靠口号、标语传播文化的多,靠故事传播、积淀的文化少;用成人语言表述文化多,用儿童语言表述文化少;立意在告知性文化多,立意在体验性文化少;有意义的文化多,有意思的文化少;鼓励成才的文化多,激历成长、成人的文化少。

中国教师报褚清源先生认为,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用来消费的,这正像一本书需要对自己的读者群进行定位一样,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消费者进行定位。校园文化的第一消费者是学生,是为学生服务的。无论你的校园文化有多么丰富的用意,都不能偏离了核心消费群体的需求。

学生喜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标准,一定要树立学生是文化第一消费者立场:让学生说话,为学生说话,用儿童语言说学生能听懂的话。

18、生长性原则

对学校文化的增容、更新、解读即文化长长;对其细化为细胞落实、改进即为扎根。

学校文化生长有三个走向,向上、向外、向内生长。向上生长就是聚焦文化本真,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向外生长就是文化传播幅射,文化的开放性,让新文化反哺学校创新发展。向内生长就是拉长学校文化链条:学校文化一一教学文化一一课堂文化一一教室文化一一学生文化;伸展文化细胞细枝未稍,利于吸收更多营养。提炼课堂的价值取向,让学校文化中的办学理念落地于课堂;依据学校价值追求,提炼课堂的精神内核;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特色的教学(课堂)文化。每一堂课都是生命成长的微单元,让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课程课堂中体现出核心能量。

19、定期年检与能级进化原则

依据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及学校文化的成熟度,学校文化有的需要删除,有的需要完善、优化,有的需要增容、更新,即学校文化也需要年检,随着理性反思、年检,学校文化要实现能级进化。

20、传承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

学校文化是需要积淀的,是需要传承的。如记录并留下一个个班级故事和文化;开展毕业班校旗、班旗交接仪式;回放、延续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女孩节等节日活动;连续出版校报、校刊;教室、宿舍以届编号,每一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唯一学校编号手牌;关注、放大名班主任特创建色教室、宿舍传承学弟妹影响;校史馆,用校史,写校史。

学校文化除了传承一面,还有创新一面。在文化比较成熟、一味提倡传承的学校,试想啥事都依内隐规距办,就不利于创新;与学校主流文化不相容次文化就会受排斥,这样学校就缺少生机与活力。当前急需重枸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文化新生态:快节迭代文化;快乐文化;简单文化;主人公文化;创客文化。

21、导向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导向性,从下列摘录中可感知文化诸多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基因,是学校的DNA;学校文化还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存方式,是支撑学校存在、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优良的学校文化,对人的内在深层次心理结构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明素养的提升等有其强大的功能,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和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和行动,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将对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导向、内聚、激励和约束作用。

良好的学校文化能陶冶师生的人格和灵魂,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取向。

22、"化育"原则

利用现有环境文化从教化、学化、习化、育化,实现环境育人;还要发现本校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等薄弱项特意创设环境景观,来化疗育人。

先征集、观察孩子们在该年龄段成长中所存在问題,借助校园文化疗愈功能诊治。

先发现问题,再设计活动、景点、规则潜移默化影响改变其行为,我们称之为化育。利用秋千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等侍意识;利用不找零无营业员售货部培养孩子自律意识和爱心意识。开展无人监考、校园义工日等也属此类创意。

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指南,也可以作为评判一所学校文化的标尺。

(本文为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集体智慧结晶,同时也借鉴、吸纳一些专家学者观点,在此一并致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