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笔记

阿德勒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权势张扬,是一种“虚假优越感”,也就是“优越情结”的表现,与“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密切相关。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夸耀不幸,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无论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犹太教义里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关系紧密的家人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去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是主观上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与人建立横向关系,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尼泊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的相信。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行为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不是大家的错。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只要有了共同体感觉,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想要达到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与此相对,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心。这颗引导之星就是他者贡献。

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我的力量无穷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