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禹的功业

下面,我们重点来说说这位水利部长文命同志。前面说过,文命是罪臣鲧的儿子,字高密。文命的老爸鲧本来姓姬,是黄帝的四世孙,但是因为文命的母亲长期不孕,后来吃了山里的一种叫做“薏苡”(读作意四)的草才怀孕生下了文命(其实就是薏米,超市里好像有),所以鲧将自己家族的姓改为姒。

鲧这一支的世代更新比较慢,辈分比其他的家族高。按照辈分,文命比去世的老尧还大了一辈,比舜大了五辈。

据推测,文命的父亲鲧在可能流放地死于火灾(《山海经》上写的是鲧被火神祝融杀了),可怜这位老头子连老命也交代在连云港了。

父亲犯了错误,而且他也为他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儿子,文命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把委屈和悲伤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好了,别的都不必再说,踏上征途,去报答舜帝的知遇之恩,去完成那项老爸曾经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去为整个家族洗刷耻辱吧!

文命出发之前,舜帝还给了他几个副手——契、弃和伯益。文命一路上风餐露宿,从冀州开始南下,沿途经过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他们每到一地,就会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规用于测绘圆形、矩用于测绘方形)去测绘山川和河道,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父亲曾经使用围堰来堵住洪流,结果是输的一塌糊涂。文命总结老爸血的教训,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围堰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前期的规划设计完成以后,他们就组织当地的民夫去加紧施工。

除了完成治水的任务,他们每到一地,还给当地百姓发放谷种,不会种植的就教他们种植;调配各地的粮食,用于赈济灾民;深入考察各地出产的物种和产量,按实际情况制定各地所应缴纳的贡赋;考察各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发展水平,用以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和地区政策。

在文命年满三十岁那年,他在徐州的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境内)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贤妻——当地的名门望族涂山氏的女儿,名叫女娇。二人两情相悦,在一片桑树林里交合。之后,二人喜结连理。可就在婚后的第四天,文命因为工程紧急,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九个月后,女娇生下了儿子,取名为启。

此后,文命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眼妻儿,每次都是行色匆匆地走过。

有一次,文命澡也没洗、胡子也没刮,一直在工地上忙活。女娇来工地上找丈夫,半天也没认出来。

文命的团队经过十一年的不懈奋战,打通了九条山脉,促进了陆路交通的发展);疏通了九条大河,解决了洪涝灾害问题,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划定了九州的边界,促进了财政、户政、赋税事业的发展。

洪水终于被征服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由于文命的功业,舜帝的名声传播到了四方边陲。功成归来,舜帝赐给文命一块黑色的圭玉,以表彰他的不世之功。

文命结果圭玉,又看了看身边出力最多的伯益,对舜帝说:“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伯益也帮了我不少忙。”于是,舜帝又赐给伯益一根黑色的飘带,赐他姓赢。

随后,舜帝主持了盛大的祭奠仪式,向天下宣告:治水终于成功了!

一天,舜帝把文命、皋陶和弃召来,先是和他们谈论治国之道,随后又表示想把帝位传给文命。文命推辞了,说皋陶比我更合适。舜帝还是坚持一定要传位给文命。

接下来的事就跟当年一样,文命接受了舜的任命,代理天子行事。舜帝在退居二线之前,向文命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去征讨三苗!

文命大会诸侯,动员大家去征讨三苗。跟三苗打了有一个月,对方仍然不肯服输。伯益向文命建议:“不如放弃武力征讨,改用招抚吧!”

文命听从了伯益的建议,下令收起武器,搞起了军队文艺汇演。将士们个个临时当起了演员,向少数民族同胞们展示中原文化。

两个多月以后,终于有三苗人来营中投奔了。他们对中原的文化和艺术很感兴趣,但是天天躲在山岗、洞穴里看不到节目,所以干脆放下木棒、叉子,过来好好地观摩、学习。文命准备了美味佳肴,款待这些贵客。就这样,三苗的反叛渐渐平定起来。

十七年以后,大舜死在了南巡的路上——苍梧之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永州也叫零陵),尸身也埋葬在附近的九嶷山中。

舜帝和女英的儿子名叫商均。当初,舜认为这个儿子不成材,就把帝位传给了大禹。大禹给舜帝服了三年的丧,又把帝位传给了商均。结果,和当年的舜帝复位一样,文命也在大家的一致请求下重登帝位,是为大禹,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后来又迁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国号为“夏”。

这一年是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果,是目前中国历史的最早的一个准确年份,以前的年份都是“大约”)。

在此后的几千年里,我们一直用“华夏”来代指中国。“华”的意思就是漂亮,“夏”的意思就是大,“华夏”的意思就是又大又美丽的国。

大禹在九州各地收集铜和锡,铸成青铜九鼎,将各州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和奇珍异宝镌刻在九鼎上,象征九州统一。

大禹晚年选择了皋陶作为继承人,但是皋陶却先于大禹去世了,大禹又选择皋陶的儿子伯益为继承人。

十年后,大禹去东南巡视,在苗山大会诸侯(苗山后来改名为会稽山,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会稽也叫会计,就是考核的意思),最后死在那里。

大禹死后,伯益登上了帝位。伯益给大禹服了三年的丧,然后又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

不过,这一次和前面两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一次,诸侯们居然认为启很贤德,认为伯益不适合做天子。所以,诸侯们纷纷离开了伯益去朝拜启。

于是,启就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了帝位,自称夏后氏(夏朝的国王都称“后”)。

呃?这个……怎么不按剧本来演了?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大多数史籍上就是这么写的。而且从小学开始,历史课就是这么教的: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最后,启破坏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但是,我们翻开《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写得很明白:黄帝死后,孙子颛顼继位。颛顼死后,堂侄帝喾继位。帝喾死后,儿子帝挚继位。帝挚死后,弟弟尧继位。帝位的继承关系很清楚,从黄帝到尧,不都是在“父传子,兄传弟,家天下”吗?

既然尧之前一直都是世袭,启以后也一直都是世袭,为什么只有中间这三位是“禅让”?古代到底有没有出现过“禅让制”?其实这是一笔糊涂账,我这里肯定是没有答案的。

不过,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盗墓的故事,请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一个深夜,汲郡(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汲县和周围的几个县市的一部分),一位名叫“不准”(这哥们儿的名字很有个性)的盗墓者打开了一座战国时期魏国王室的墓葬。

遗憾的是,满怀希望的不准兄在墓室里面倒腾了半天,却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宝贝。这里八成已经被人倒过斗了,里面除了一把铜剑和一大堆竹简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摸金校尉”要摸的是金子,文化水平方面可能确实差了点,这把铜剑可能还值点钱,而对于那堆破竹简,不准兄确实是不感兴趣。

就在这个时候,火把快要燃尽了,于是不准兄就点燃了一把竹简来照明,继续在墓室里面搜寻。终于,还是没有新的发现。

于是,摸金校尉很失望,爬出来继续去下一处墓葬开展工作。

然而,这位扫兴而归的盗墓者此刻肯定不会想到,他会因为这一次失败的行动而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不久以后,不准兄就因为盗掘罪而落入了法网。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不准对所犯事实供认不讳。经过犯罪嫌疑人现场指认,官兵们把他所盗掘过的墓葬一一查看,这批没有被他点燃的竹简也在其中。官兵们把竹简清点装车,足足装了几十车,全部运到了晋朝的首都洛阳。

国家领导人司马炎同志对这项考古发现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指示荀勖、卫恒、束皙等专家学者对这批竹简进行整理和破译。

经研究发现,这些竹简里面居然有许多是失传已久的珍贵文献。

这次的考古发现对于史学界的意义在这里就不加详述了。重点要讲的是,这些竹简里有一部很特别的、非主流的史书,当时被称为《纪年》,后来又被称为《竹书纪年》或者《汲冢纪年》。这是一部魏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黄帝开始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荀勖、卫恒、束皙等人把所有的竹简抄录下来,以流传后世。不过很可惜,在以后的几百年中,《竹书纪年》又再度失传。虽然如此,但是因为这部书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所以后世的许多人都看过。所以,它的内容在后世其他人的著作里有引述。

《竹书纪年》之所以是一部非主流的史书,是因为这部书里面记载的一些记载跟以《史记》、《尚书》等为代表的正统史书里记载的同一个事件却存在完全相反的说法。

以下是一些看过《竹书纪年》的人在自己的著作里引述的有关尧、舜、禹之间的事:

1、唐朝的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的三哥)主持编修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濮州》:“故尧城在濮州甄城县东北五十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当年,尧的德行衰败,被舜囚禁了)

2、同样是《括地志•濮州》:“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五十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于丹朱,使之不与父相见也。’”(舜囚禁了尧,又囚禁了丹朱,让他们父子不能见面)

3、唐朝的高僧释道宣编撰的经书《广弘明集》第十一卷:“《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 ”(舜把尧关在平阳,篡夺了帝位,如今囚禁尧的那座城还在)

4、宋朝的史学家罗泌编修的《路史》第三十六卷:“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尧的末年,德行衰败,被舜囚禁)

5、下面是一首李白的诗——《远别离》,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前夕,那时正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权臣当道的时候。

《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远远地分开了,昔日有娥皇、女英两位妃子来到洞庭湖之南,湘江岸边。)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海水纵然有万里之深,哪能比这样的别离之苦还深?)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太阳失去了光芒,云雾昏暗,猩猩在烟雾中悲鸣,鬼神哀哭而将下烟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我说起这些又有什么用,谁能理解啊?)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老天不能理解我,恐怕还会遭雷霆之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下面,我们重点来说说这位水利部长文命同志。前面说过,文命是罪臣鲧的儿子,字高密。文命的老爸鲧本来姓姬,是黄帝的四世孙,但是因为文命的母亲长期不孕,后来吃了山里的一种叫做“薏苡”(读作意四)的草才怀孕生下了文命(其实就是薏米,超市里好像有),所以鲧将自己家族的姓改为姒。

鲧这一支的世代更新比较慢,辈分比其他的家族高。按照辈分,文命比去世的老尧还大了一辈,比舜大了五辈。

据推测,文命的父亲鲧在可能流放地死于火灾(《山海经》上写的是鲧被火神祝融杀了),可怜这位老头子连老命也交代在连云港了。

父亲犯了错误,而且他也为他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儿子,文命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把委屈和悲伤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好了,别的都不必再说,踏上征途,去报答舜帝的知遇之恩,去完成那项老爸曾经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去为整个家族洗刷耻辱吧!

文命出发之前,舜帝还给了他几个副手——契、弃和伯益。文命一路上风餐露宿,从冀州开始南下,沿途经过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他们每到一地,就会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规用于测绘圆形、矩用于测绘方形)去测绘山川和河道,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父亲曾经使用围堰来堵住洪流,结果是输的一塌糊涂。文命总结老爸血的教训,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围堰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前期的规划设计完成以后,他们就组织当地的民夫去加紧施工。

除了完成治水的任务,他们每到一地,还给当地百姓发放谷种,不会种植的就教他们种植;调配各地的粮食,用于赈济灾民;深入考察各地出产的物种和产量,按实际情况制定各地所应缴纳的贡赋;考察各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发展水平,用以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和地区政策。

在文命年满三十岁那年,他在徐州的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境内)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贤妻——当地的名门望族涂山氏的女儿,名叫女娇。二人两情相悦,在一片桑树林里那个。之后,二人喜结连理。可就在婚后的第四天,文命因为工程紧急,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九个月后,女娇生下了儿子,取名为启。

此后,文命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眼妻儿,每次都是行色匆匆地走过。

有一次,文命澡也没洗、胡子也没刮,一直在工地上忙活。女娇来工地上找丈夫,半天也没认出来。

文命的团队经过十一年的不懈奋战,打通了九条山脉,促进了陆路交通的发展);疏通了九条大河,解决了洪涝灾害问题,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划定了九州的边界,促进了财政、户政、赋税事业的发展。

洪水终于被征服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由于文命的功业,舜帝的名声传播到了四方边陲。功成归来,舜帝赐给文命一块黑色的圭玉,以表彰他的不世之功。

文命结果圭玉,又看了看身边出力最多的伯益,对舜帝说:“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伯益也帮了我不少忙。”于是,舜帝又赐给伯益一根黑色的飘带,赐他姓赢。

随后,舜帝主持了盛大的祭奠仪式,向天下宣告:治水终于成功了!

一天,舜帝把文命、皋陶和弃召来,先是和他们谈论治国之道,随后又表示想把帝位传给文命。文命推辞了,说皋陶比我更合适。舜帝还是坚持一定要传位给文命。

接下来的事就跟当年一样,文命接受了舜的任命,代理天子行事。舜帝在退居二线之前,向文命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去征讨三苗!

文命大会诸侯,动员大家去征讨三苗。跟三苗打了有一个月,对方仍然不肯服输。伯益向文命建议:“不如放弃武力征讨,改用招抚吧!”

文命听从了伯益的建议,下令收起武器,搞起了军队文艺汇演。将士们个个临时当起了演员,向少数民族同胞们展示中原文化。

两个多月以后,终于有三苗人来营中投奔了。他们对中原的文化和艺术很感兴趣,但是天天躲在山洞里看不到节目,所以干脆放下木棒、叉子,过来好好地观摩、学习。文命准备了美味佳肴,款待这些贵客。就这样,三苗的反叛渐渐平定起来。

十七年以后,大舜死在了南巡的路上——苍梧之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永州也叫零陵),尸身也埋葬在附近的九嶷山中。

舜帝和女英的儿子名叫商均。当初,舜认为这个儿子不成材,就把帝位传给了大禹。大禹给舜帝服了三年的丧,又把帝位传给了商均。结果,和当年的舜帝复位一样,文命也在大家的一致请求下重登帝位,是为大禹,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后来又迁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国号为“夏”。

这一年是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果,是目前中国历史的最早的一个准确年份,以前的年份都是“大约”)。

在此后的几千年里,我们一直用“华夏”来代指中国。“华”的意思就是漂亮,“夏”的意思就是大,“华夏”的意思就是又大又美丽的国。

大禹在九州各地收集铜和锡,铸成青铜九鼎,将各州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和奇珍异宝镌刻在九鼎上,象征九州统一。

大禹晚年选择了皋陶作为继承人,但是皋陶却先于大禹去世了,大禹又选择皋陶的儿子伯益为继承人。

十年后,大禹去东南巡视,在苗山大会诸侯(苗山后来改名为会稽山,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会稽也叫会计,就是考核的意思),最后死在那里。

大禹死后,伯益登上了帝位。伯益给大禹服了三年的丧,然后又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

不过,这一次和前面两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一次,诸侯们居然认为启很贤德,认为伯益不适合做天子。所以,诸侯们纷纷离开了伯益去朝拜启。

于是,启就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了帝位,自称夏后氏(夏朝的国王都称“后”)。

呃?这个……怎么不按剧本来演了?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大多数史籍上就是这么写的。而且从小学开始,历史课就是这么教的: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最后,启破坏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但是,我们翻开《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写得很明白:黄帝死后,孙子颛顼继位。颛顼死后,堂侄帝喾继位。帝喾死后,儿子帝挚继位。帝挚死后,弟弟尧继位。帝位的继承关系很清楚,从黄帝到尧,不都是在“父传子,兄传弟,家天下”吗?

既然尧之前一直都是世袭,启以后也一直都是世袭,为什么只有中间这三位是“禅让”?古代到底有没有出现过“禅让制”?其实这是一笔糊涂账,我这里肯定是没有答案的。

不过,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盗墓的故事,请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一个深夜,汲郡(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汲县和周围的几个县市的一部分),一位名叫“不准”(这哥们儿的名字很有个性)的盗墓者打开了一座战国时期魏国王室的墓葬。

遗憾的是,满怀希望的不准兄在墓室里面倒腾了半天,却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宝贝。这里八成已经被人倒过斗了,里面除了一把铜剑和一大堆竹简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摸金校尉”要摸的是金子,文化水平方面可能确实差了点,这把铜剑可能还值点钱,而对于那堆破竹简,不准兄确实是不感兴趣。

就在这个时候,火把快要燃尽了,于是不准兄就点燃了一把竹简来照明,继续在墓室里面搜寻。终于,还是没有新的发现。

于是,摸金校尉很失望,爬出来继续去下一处墓葬开展工作。

然而,这位扫兴而归的盗墓者此刻肯定不会想到,他会因为这一次失败的行动而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不久以后,不准兄就因为盗掘罪而落入了法网。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不准对所犯事实供认不讳。经过犯罪嫌疑人现场指认,官兵们把他所盗掘过的墓葬一一查看,这批没有被他点燃的竹简也在其中。官兵们把竹简清点装车,足足装了几十车,全部运到了晋朝的首都洛阳。

国家领导人司马炎同志对这项考古发现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指示荀勖、卫恒、束皙等专家学者对这批竹简进行整理和破译。

经研究发现,这些竹简里面居然有许多是失传已久的珍贵文献。

这次的考古发现对于史学界的意义在这里就不加详述了。重点要讲的是,这些竹简里有一部很特别的、非主流的史书,当时被称为《纪年》,后来又被称为《竹书纪年》或者《汲冢纪年》。这是一部魏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黄帝开始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荀勖、卫恒、束皙等人把所有的竹简抄录下来,以流传后世。不过很可惜,在以后的几百年中,《竹书纪年》又再度失传。虽然如此,但是因为这部书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所以后世的许多人都看过。所以,它的内容在后世其他人的著作里有引述。

《竹书纪年》之所以是一部非主流的史书,是因为这部书里面记载的一些记载跟以《史记》、《尚书》等为代表的正统史书里记载的同一个事件却存在完全相反的说法。

以下是一些看过《竹书纪年》的人在自己的著作里引述的有关尧、舜、禹之间的事:

1、唐朝的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的三哥)主持编修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濮州》:“故尧城在濮州甄城县东北五十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当年,尧的德行衰败,被舜囚禁了)

2、同样是《括地志•濮州》:“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五十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于丹朱,使之不与父相见也。’”(舜囚禁了尧,又囚禁了丹朱,让他们父子不能见面)

3、唐朝的高僧释道宣编撰的经书《广弘明集》第十一卷:“《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 ”(舜把尧关在平阳,篡夺了帝位,如今囚禁尧的那座城还在)

4、宋朝的史学家罗泌编修的《路史》第三十六卷:“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尧的末年,德行衰败,被舜囚禁)

5、下面是一首李白的诗——《远别离》,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前夕,那时正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权臣当道的时候。

《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远远地分开了,昔日有娥皇、女英两位妃子来到洞庭湖之南,湘江岸边。)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海水纵然有万里之深,哪能比这样的别离之苦还深?)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太阳失去了光芒,云雾昏暗,猩猩在烟雾中悲鸣,鬼神哀哭而将下烟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我说起这些又有什么用,谁能理解啊?)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老天不能理解我,恐怕还会遭雷霆之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在如今这种情况下,尧也会禅位给舜,舜也会禅位给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君主失去臣下,就像龙变成了鱼,臣下获得了权力,老鼠也就变成了老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听人说:尧被幽禁,舜死于荒野)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九嶷山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每一个山头都相似,到底哪个才是重瞳的坟?)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尧的两个公主在竹林中哭泣,泪水洒在竹子上,成了点点斑痕。最后,她们一起随着波涛而去,也就是投水自杀了,因此,后来这两姐妹被称为湘妃。据说这姐俩是在洞庭湖投湖的,现在洞庭湖上有个君山岛,岛上有这姐俩的坟。当然咯,里面没有遗体)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哭着远望着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直到苍梧山崩塌,湘江水断流,这竹子上的泪痕才会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 大禹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