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立完遗嘱,才能安心生活。

昨天的微博有一则热搜是#18岁女生立遗嘱留2万元给朋友,18岁的大一新生小红立了遗嘱,希望把银行卡的2万元留给自己的好朋友,因为这个朋友在小红最难过的时候给了她支持和关爱。

热搜下面,热心网友们评论:18岁立遗嘱,有必要么?

答:当然有必要。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已有 553 个90后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甚至有 00 后也已经开始立遗嘱了。

为什么年轻人这么杞人忧天,早早的将遗嘱提上日程?

某 996 公司职员经常通宵工作,年仅 25 岁猝死身亡;

25 岁体检报告,各项指数不达标,医生说:25 岁的年纪,65 岁的身体;

新婚小伙确证癌症晚期:癌症已经越来越年轻化?

类似新闻太多了。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作息、饮食不规律,熬夜和外卖已是生活常态, 53% 的人会担心自己突然猝死、英年早逝。

这种担心源于“共情力”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共情力包括「情绪模仿系统」和「换位思考系统」。

情绪模仿是指观察者对表达者传递出的非言语情绪信号进行模仿,进而表现出一致的表情与行为。包括镜像神经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以及与社会认知相关脑区在内的脑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网络同时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换位思考能力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人目前要经历的问题,从而理解他人的情绪、举动,这种行为是较为复杂的认知推断。

另外,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标题党媒体会生产一些标题为“年仅 25 岁就 x 癌晚期,这几件事一定不要做”的文章,不断强化癌症离年轻人越来越近。

它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件事情,甚至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死亡焦虑”。

好多年轻人不畏惧死亡,只是怕自己走在父母前面,父母没人赡养。所以提前把自己的财产做好分配,万一意外、突然离世,也算给父母留下了金钱和关怀。

正是因为有“自己随时会离开这个世界”的感知,立遗嘱的目的更加明确——把情感寄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

还有一些内向的人,他们平时不善言辞,但是也想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爱意”,立遗嘱算是释怀自己的情感。

《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提前分配好自己的财产和物品,给大家留下念想。这种行为延续了个体“来过”的意义。

在未来的日子里,20~30 岁立遗嘱的年轻人并不是什么罕见事件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会用自己安心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人生负责。

通过“立遗嘱”这件事情,也表达了当代年轻人的态度: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坦然面对生离和死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年轻人立完遗嘱,才能安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