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 ≠ 成绩
我曾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过四年多的代理人。
刚入行那两年,很努力很勤奋,其程度至今记忆尤深。那段日子,说两个月有点夸张,但一双皮鞋穿不过半年;在北京这样的通勤下,可以为了谈个服装店老板,往返城区和门头沟(距离20km)两个来回,还错过末班地铁。
大概是因为生性内敛,又是北漂,如果不努力,如何在这个城市立足。
最初那两年,也确实很顺利。新人该拿的奖,几乎没有落下的,还拿到了当时团队里少有人能拿到的寿险行业国际性荣誉。
不过危机往往都在顺风顺水时酝酿,我也不例外。
时间走到第四年,当我又一次站在年末追逐这个荣誉的队伍里时,我却兴奋不起来了。
为什么入行第二年就能拿到的荣誉?第四年了我还在追逐,还显得有点吃力?
过去的两年,我在做什么。
没有成长,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对自己的深刻质疑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我请教过师傅,虽然他已离开;我请教过主管,短期也有过好转;我也仔细观察过那些优秀的同事,似乎能发现些表面的差异,却始终找不到根结。
事实上,这个行业,最后只能依靠自己。
只是,我知道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却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是自己不够努力了吗?好像不是。
那个时候我的座右铭可是“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不贪睡不宅,稳定的兴趣爱好也有了自己的圈子,微信好友里的数目超过了98%的人。前辈们总说广结善缘,我是实实在在的结了。
那就是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不够?也许是。
又玩摄影又做公益,真正专注保险营销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是这个原因吗?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只是业绩再没突破,不温不火,每年IDA。
朋友圈光鲜,却都是虚假繁荣。
再之后又过了很久,直到我将离开行业时,我才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几乎不主动跟进和促成客户。
往小了说,是自己太佛系,当客户婉言再考虑考虑的时候,我本能地都会想退一步。退一步无妨,但不再跟进就不对了。
往大了说,其实就是销售流程出了问题,存在短板,这个短板的制约如此明显,以至于我即便有数千个潜在客户可以开发,最后能成交也寥寥无几。
短板原理
又称“木桶原理”。
原理本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只是可能未必意识到,其实很多问题背后的症结,就是如此简单直接?
如果我是个桶,我身上的短板就制约了我的业绩。如果团队是个桶,团队的短板就制约了整个队伍的绩效平台。
于我,促成是短板,而促成有多重要呢?
“客户不跟踪,万事一场空”,销售,就是要跟踪的。几乎只有2%的成交是在第一次接洽后就能成,其余98%都需要跟踪促成,而其中八成以上甚至需要跟踪4至11次。
有没有其他短板呢?比如没有主动开拓高端圈层,比如需求面谈前准备不足,比如客户服务转介绍做的少?不否认,可能也有,但跟踪促成是我最短的那块。
我不觉得应该归咎于主管或是团队,自身的问题,自己是第一责任人,这个行业的特质也是自我管理。
但我也认为,如果一个团队能有效贯彻执行标准销售流程,并有强大完善的自查纠偏机制,一定能够帮助更多新人快速站稳脚跟。
事实上,我原来所在的团队,已是全北京最优秀的团队之一。现在想来其实他们早已领先行业提出标准化的销售流程,也已有相当一批伙伴受益。
可行业里,还有很多团队,没能武装这套方法论,还在把锅甩给不够勤奋。
专业 vs 职业
前不久,和王冠老师(TSM销售流程管理课程研发总监)聊起他的课时,当年自己在行业里痛苦摸索的情景又一次浮现。
“其实最后我已认识到自己在跟踪上存在问题,但苦于解决不了。”我坦言。
他很理解,这感觉就像边立flag边打脸,明知道熬夜伤身还是克制不住。
“所以好的销售流程管理体系,重在管理。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能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王冠老师说。
他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你可能很专业,但未必很职业。
是啊。可能很努力,但未必有成绩。可能很专业,但未必很职业。
很多朋友拼命学各种法商课、产品条款通透,但忽略了其实这只是销售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销售是要走完整个流程。
销售要为绩效负责的,就像生产,流水线任何一个车间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产率和生产效率。
可能人要完全厘清和正视自己,就是需要时间和经历。但如果当时有这么一套方法论时时刻刻提醒监督我,我相信一定能更早认识到问题。
王冠老师的课,不是要给你一个明确的业绩标准。
换句话说,ID不IDA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更清晰地发现自己在销售流程上的短板,如何弥补短板;
重要的是,身为团队长,如何帮助团队成员发现销售流程中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不够努力从来不该是背锅的。
我相信,多数选择进寿险行业的朋友都想做好,也很努力。但如果在努力的同时,能在今天得到一些方法上的指点,就一定比昨天的自己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