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性相近也”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96篇。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2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则论语的争议最大,到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我们先看一下前辈名家的注解。

钱穆先生注解——先生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而相远。”

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中注解:“人性本想相近,习俗使之遥远”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李里先生在《论语讲义》中注解——孔子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都相近,因生活环境的不同渐渐发生变化。

他接着注解——这句话后来收在三字经里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相当大。为人父母者应尽可能地给子女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个好的环境,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环境而言。如家庭的和睦,父母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的文化氛围等。只有物质的优越往往对子女的成长不利,而父母的不和或离婚对子女的伤害就更大。

朱熹先生的注解——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南怀瑾先生注解——“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解释人的心理。人的性质虽有相近之处,但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

南怀瑾先生接着讲——何谓“性近”“习远”?这个性字,在现代哲学思想上,也可以说是指人性。什么是人性?是个问题。根据中国文化,都用孔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没有坏人。

孔子在这里讲的性,在婴儿阶段的天赋之性,还近于先天的本性,总是善的。“习相远也”,后来的习惯一来加上,越变越与天赋之性相远了。拿事实来看,我们每人个性,本来的善良的,习惯很容易学坏。

赵又春先生在《论语真义》里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习”字就作“学”字解。

理由是:1、孔子把个人成长的动因归结为“学”,这也是人与人差别“相远”的原因。

2、 习,繁体字“習”,会意字。从羽,从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习,数飞也。--《说文》

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汉语词典》学:习文。~武。

把“习”字当作“学”来讲,这则论语就讲得更通了

注解——人生下来差不多,天性相近,因为学习造成差距越大越来。

依据:1、论语不仅是孔子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学习改变命运“的见证,开篇孔子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评论最得意弟子颜回“好学”,论语二十篇,可以说都在讲“学习”的重要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论语》之辩析“性相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