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掌握系统思考思想、工具和方法,学会「如何系统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老蔡悦读】,一起在书的海洋畅游,享受阅读的快乐。

书名: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

作者:邱昭良 

ISBN:978-7-111-65640-1


◆ 前言


在商业世界中,真正重要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很简单、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如何应对复杂性的挑战?如何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睿智决策?


在各种思维类的方法与工具中,“系统思考”是能够让你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一整套思考技术,是能够让你“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一双慧眼”,它既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实用的方法与工具、技术,也有大量的实践应用案例。


系统思考可以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化繁为简,找到驱动业务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问题。


第一章、无所不在的系统


一、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概念, 英文“system”一词源于希腊文“sunistanai”,原意是“使彼此团结在一起”。

从中文字面看,“系”指关系、联系,“统”指有机统一,“系统”则指有机联系和统一。


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按照这个定义,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实体)组成的,这些要素可能是单个的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子系统。


◎这些要素(实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反馈或联系,这是系统与一群彼此无关的事物组合(“堆”)的重要区别。


◎要素(实体)之间的反馈与相互作用,使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确定的,往往与其构成要素的特性与功能不同。


二、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


由系统的定义可知,系统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实体:既可以指有形的、能动的主体,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事物,或者这些事物的关键特征、要素及其中的一些部分。


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的精髓就在于实体之间的连接。


功能/目标。


三、通用系统模型


一个基本的社会系统可能包括下列要素及互动即简化的社会系统通用模型:


(1)实体:社会技术系统包括多个能动的主体


(2)输入:绝大多数系统都不是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它们都存在或需要来自外部的各种输入(包括能量、信息、物质等),以维持系统的运作。


(3)处理过程:如果系统需要输入,就意味着输入对于系统是有价值的,系统需要对其进行处理(诸如分解、组合、加工等)。


(4)输出:如同输入一样,绝大多数系统都有输出(包括能量、信息、物质等),以维持系统的运作与平衡。


(5)反馈:大多数系统都具有一个或多个调节转换过程的反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维持系统的动态稳定运作,也是与环境交互,以实现系统功能或目标的重要机制。


从构成上来看,输入、处理过程、输出与反馈,均为系统与其内外部之间的连接,而其功能或目标,一方面反映在输出及处理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也要跳出这些要素,从整体上来观察。


(6)边界:虽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系统总有一个边界(有形的或无形的)来界定“内部”和“外部”。


一个系统可以是开放的,也可能相对封闭,但均有其边界。


四、系统的三种类别


系统思考研究者拉塞尔·阿克夫(Russell Ackoff)认为有三类系统:机械系统、有机系统和社会系统。

对于上述三类系统而言,若出现了问题,解决方案与思路也有明显差异。

◎对于机械系统,如果出现了问题,在诊断、找到根本原因(简称根因)之后,修补或替换故障的部件即可。

◎对于有机系统,不能简单地修补或替换,而是要在不损及系统基本利益的条件下进行“治疗”,促进其自愈或康复,因为对于有机系统而言,任何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或者改变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系统整体造成影响。

◎对于社会系统,问题解决更为微妙而复杂,甚至不能以“治疗”有机系统的模式来类推。


「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在书中所讲的系统思考方法,主要适用于社会系统。


五、社会系统复杂性的三个来源


它们出于下列三方面的原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市场主体都基于完备的信息,完全理性地做出行动。


“有限理性”假设认为,人们基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来制定决策,但是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都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可能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而人们做出的决策也并非整体最优的。


除了“有限理性”之外,社会系统之所以复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层次性”。


所谓反馈,就是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动,是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于系统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反馈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进行控制、限制或者约束;有时候,反馈也可以起到扩大或者增强的效果。


功能或目标的模糊性


六、动态复杂系统的八项特性


综合各方面研究,「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认为,动态复杂系统具有如下八项特性。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自组织或涌现

所谓“自组织”,指的就是它们具有自我学习,使自身结构不断复杂,或者自身进化的一种能力。

由于自组织会导致系统演变成全新的一种结果,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或表现并不能由其构成部分的行为或特性推测出来,这一现象常被称为“涌现”,它具有非线性与不可预测性。

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没有绝对或唯一“正确”的答案

目的性

适应力与动态稳定性

所谓“适应力”,指的是一个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或者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以某些方式或机制去抵消外部的冲击,使得系统保持整体性,并且恢复到原有的或相对稳定的状态与运作模式。

层次性

对于复杂系统来说,这样一种包含、支撑和生成的关系,就被称为层次性。

层次性的存在,也有可能导致系统产生“次优化”这样一种功能失调的状况,

层次性可能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系统有分化的可能。

结构影响行为

边界


思维的转变


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系统思考尤其如此。首先,“知之不易”。其次,“行之惟艰”。甚至更为常见的状况是:在现实生活中,“系统思考缺乏症”比比皆是。


一、何谓系统思考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认为,系统思考就是从整体上看待我们身边的各类系统,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以培养人们对动态变化、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影响力的理解、决策和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与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它的要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它把世界或复杂问题看成一个系统,注重其整体性。

第二,它主张我们看到全局和系统行为的变化动态。

第三,它注重探求驱动系统变化背后的“结构”,也就是关键驱动力及其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系统思考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系统,做出睿智的决策,与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思维范式的转变


系统思考被誉为现代思维的革命,从本质上看,它的精髓是“思维范式的转换”,也就是从“还原论”转变为“整体论”。


所谓“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的成员共同认可的一些观念、基本规则和对社会现实本质的普遍看法。你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成一整套价值观、信念或世界观。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主流的思维模式是将大的问题分割为更小的部分加以处理,这被称为“还原论”(reductionism)。


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思考的本质就是整体思考,也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它是一种与“还原论”的思考范式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与方法,人们通常将其称为“整体论”(holism)。


三、系统思考的四项特征


具体而言,系统思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具备下列四项特征。

看到全貌而非局部

看透结构而非表象

看到变化而非静止

条理清晰而非杂乱


四、思考的魔方®:思维范式转变的行动框架


如何才能做到系统思考呢?


要想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需要从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三个维度进行拓展和转换


根据上述三个维度的不同状态,我们可以把认识世界的思维视为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将其称为“思考的魔方®”。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人们假设因与果之间是线性作用的,这种思维模式称为“线性思维”

即将问题进行逐层细分,认为套用公式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要做到系统思考,就必须看到影响系统行为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与反馈。


深入思考:从专注个别事件到洞悉系统的潜在结构


要做到系统思考,不能只停留于事件、表象或症状层面,必须深入了解事件、行为的趋势或模式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全面思考:从局限于本位到关照全局


深入思考


正是系统内部复杂的“因果结构”(一个立体的网络),导致系统产生相应的行为模式,从而演变出一个又一个事件。


一、冰山模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入思考框架


怎样才能做到深入思考呢?


事件事件是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的自然呈现。在这个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如果你能抵制住诱惑,学会深入思考,就可能成为“珍稀物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趋势或模式

按照系统思考的方法,你首先需要把握事件的本质,识别出其中蕴含的关键变量或衡量指标。其次,你需要拓宽视野,将同一类事件联系起来一起看,进而发现端倪。最后,为了避免陷入主观臆断或者被我们的思维定式、先入为主的判断或“成见”所蒙蔽,你需要拉长时间维度,借助一些具体的数据或信息,看这些事件是否有一些趋势或模式(patterns)。

为了找到系统行为的趋势或模式,人们常用的工具包括“行为模式图”“散点图”。


结构“结构”是表示系统中的关键影响要素(或称为“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或称为“连接”)。


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指的是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影响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做出反应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心智模式是隐而不现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制约人们的思维与行动。


二、找到你身边的“冰山故事”


相应的操作要点如下。

◎事件是一些相对具体的症状、表现或活动。

◎从事件中识别出关键变量,把握问题的本质,并使用“行为模式图”,识别出系统行为的趋势或模式。

◎分析、确定产生这些趋势或模式的关键要素。

◎使用“环形思考法®”或“因果回路图”技术,描述系统的结构。

 

三、认识系统行为变化的动态


行为模式图(behavior patterns graph)和散点图(scatterdiagram)。


工具:行为模式图


行为模式图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简单工具,它由横轴(时间)和纵轴(变量的表现)构成,用一条曲线表述问题或变量随时间发展的演变模式。


工具:散点图


散点图是用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工具。


第四章、动态思考


一、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思考模式


把一个大问题拆成若干个模块,通过逐层细分,最终界定出根本或关键的问题之所在。我们常把类似的思维模式称为“线性思考”模式。


什么是线性思考


具体来说,这种思考模式的特征如下。


(1)试图将一个复杂的事件、任务或问题简化处理,将其细分为一些更小的部分,并逐级细化、界定更为具体的原因,然后修补、解决局部的问题,来解决大的问题。


(2)认为原因和结果是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或者一个结果可以追溯到一个或几个原因。比如,“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的销量未达预期”“客户之所以投诉,是因为销售过度承诺”。


(3)每当出现一个问题,人们就主张或采取一种或少数几项对策或措施,认为只要采取了这些措施,就会有相应的结果,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较少关注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


(4)认为过去有效的做法依然适用于未来,或者在某一处、某一种场景下有效的做法可以“复制”到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场景之中。就像前面所举的例子,事实经常并非如此。


(5)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匀速的。


(6)主要关注当下、眼前的信息,忽视或不太关注更长时间框架内事件的来龙去脉。


(7)“观其一点,不及其余”。


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

 

根据「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个人的经验,线性思考模式适用于可控的环境中的一些专业、简单的问题或任务,或者一次性的事件。而系统思考更适用于分析、解决动态复杂性问题。


线性思考重点在于探究具体问题或事物的关键原因,简单而有效。它比较适合专业性问题或机械系统。而系统思考适用于复杂的动态性问题。


非线性才是社会系统的常态


在「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看来,社会系统的非线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复杂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有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原因之间也并不是全部独立或并列的,可能有不同的层次并相互影响。


第二,在复杂系统中,原因和结果往往是多对多的、立体的,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第三,很多因果之间的联系或反馈是不确定的,甚至难以预测。


第四,造成某个问题的多个原因,在不同时刻,可能也存在一些相对更为关键或稀缺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第四,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


第五,事物的发展可能是非线性的。


为了适应社会系统的上述特性,我们在思考时需要把握下列要点。

◎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

◎用一种立体的、多对多的方式来分析因果的相互影响。

◎用动态变化的眼光来分析复杂问题,既要了解它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模式,也要预想它可能的各种变化。

◎既要考虑到各种限制因素,也要把握关键,以动态的观点判断主导回路。

◎不要本能地将系统行为的变化模式默认为线性或匀速的,要考虑多种可能性。

◎不要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定要善于倾听,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探寻多种可能性。

◎要想提出干预措施,必须经过系统的分析,针对主导回路,综合施策,不要指望单一的措施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你要刻意抵制选择一个或少量几个看起来能快速见效的对策的诱惑。


二、从线性因果链到因果互动环


环形思考法®:看见“隐性”的回路


与传统的线性思维相比,在系统思考中,人们采用了一种动态的和相互作用的视角,这一视角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第一,不只看到当下的因果关系,而且拉长思考的时间维度,看到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可能性,即我们的思考不是静止的。

第二,不只看到单向、线性的因果关联,而且应该认识到所谓的“因”与“果”之间有可能是环形互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思考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环形、动态的。

环形思考法®操作步骤使用“环形思考法®”,可以参考如下四个步骤,简称“四找”。


1. 找问题


2. 找原因


3. 找结果


4. 找回路


发现因果关联线索


可以参考的因果关联线索包括四类。


◎顺序性:


◎协同性:


◎相关性:


◎相似性:


三、让你的思维更加精准

1. 粗,模糊笼统


2. 浅,止于表面


3. 少,只看局部


4. 乱,层次不清


对此,需要梳理它们的层次关系和逻辑性。


梳理连接的强度与远近


保持MECE


第五章、全面思考


一、从局限于本位到关照全局


大局观:既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能力


本位思考几乎堪称人类思维的天性之一。


系统思考为人们提供了看到整体、树立全局意识的有力武器,使人们可以“见树又见林”。


二、思考的罗盘®:全面思考的工具


使用这一工具,我们可以把与一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都列出来,同时促进大家“换位思考”、集思广益,并看到各种因果关系之间的相互关联。


实践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简单易用且非常有效的团队研讨引导工具,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使用“思考的罗盘®”进行工作系统或任务分析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你的关键问题及其衡量指标。

第二步,列出你完成工作必需的利益相关者。

第三步,列出各个实体(对课题)的关键要因或施加的影响。

第四步,列出这些实体受到的影响。

第五步,梳理互动关系与反馈回路。

第六步,分析并确定策略。


使用“思考的罗盘®”进行因果结构分析


主要操作步骤简称“五找”,即“找问题”“找实体”“找原因”“找结果”“找回路”。


三、定义系统的边界


如何定义系统的边界呢?


设定边界的辅助工具


1. 实体关系图


第一,边界。


第二,环境。


第三,要素。


第四,子系统。


2. 输入输出图


输入输出图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用途广泛。它主要包括过程、输入和输出三个部分,过程被描述为一个“黑匣子”(以方框来表示,以动词或动名词来命名),以有向箭头来表示各种输入和输出。


划定边界的六个参考原则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可以参照的若干原则或方法。

1. 时刻提醒自己:我感兴趣或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 不要被物理的或有形的、政治上的界线所迷惑

3. 对于每一次新任务,都要重新考虑边界的设定

4. 广泛征询并聆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或团队研讨

5. 面对庞杂或混乱不堪的图表需要反思

6. 使用“悬摆”或“云”

所谓悬摆,指的是一些特殊的变量,它们虽然不在闭合的回路之上,却会影响回路上的变量或受其影响。

一般地,悬摆分为以下两类。

◎输入悬摆,通常用来表示期望达到的目标、隐含的标准、政策;或者是系统外部的驱动或限制因素,以及用以确定外部变量数值的参数。

◎输出悬摆,表示整个系统运作的结果。

悬摆在因果回路图中扮演着目标、政策、外部驱动力或者系统结果的角色,它定义了我们感兴趣的系统的边界。


第六章、系统思考的“新语言”:因果回路图


一、认识因果回路图

因果回路图(causal loop diagrams,CLD)有时也被称为系统循环图,以因果关系链路的形式来描述影响系统行为的结构。它是系统思考的基本工具,也是其他一些工具的基础,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什么是回路

所谓“回路”,就像电流或水流一样,从一个地方出发,经过一系列环节,最后反作用于自身,形成了一个闭环。

所有的回路(不管是非常简单的,还是极度复杂的)均由两类要素构成:变量和连接。


变量


变量(variables)是系统中实体的属性、特征或要素,它们有不同的状态,会影响其他变量,也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关于变量,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任何一个变量,不是存量(stocks),就是流量(flows),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类型。

所谓存量,就是随时间而累积的变量,在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被测量、感知、计数或观察。

流量,就是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它们会导致存量发生变化,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被测量。

通常,任何存量至少都有一个输入流量和一个输出流量。很多实际的存量都有多个输入流量和输出流量。


连接


连接(links)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方向,以有向箭头(由原因指向结果)及其极性(同向变化(+)或反向变化(-))来表示。


所有的连接不是同向连接,就是反向连接,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类型。


二、辨认回路的特性


关于回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所有闭合的反馈回路,要么是增强回路(reinforcing loops),要么是调节回路(balancing loops,也可称作“平衡型回路”)。


增强回路对系统中的事物有增强其原有变化态势的作用;调节回路会自我调整,抵消并阻止变化。所有系统,不论其多么复杂或简单,都由这两种反馈回路组成的网络构成,系统中所有的动态变化都只产生于这两种反馈回路相互间的交互作用。


那么,如何识别回路的特性呢?「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认为有两种方法。


基于动态行为的基本模式来判断


根据回路的结构特性来判断


因果回路图是由一个或多个回路构成的,所有回路要么是增强回路,要么是调节回路,它们的不同组合就是系统的结构,会影响系统的行为;回路又由变量和连接构成;与此同时,在某些变量之间的连接上可能存在时间延迟,也会改变系统中相关变量的变化态势。因此,人们往往把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时间延迟视为因果回路图的三个基本构造模块。

 

三、因果回路图的价值与用途


因果回路图的主要用途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1. 梳理个人思路


在「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看来,因果回路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符合“思考的魔方®”所倡导的三重转变。

第一,深入思考。

第二,动态思考。

第三,全面思考。


2. 找到根因,为睿智决策提供参考


3. 检视、改善心智模式


4. 与利益相关者深度交流,汇聚集体的智慧


5. 推演未来,分析各种决策可能产生的“后遗症”


系统思考对于凝聚集体智慧、构建高效团队、提高团队效能至关重要。更进一步地,系统思考与创建学习型组织也是直接相关的。


第七章、复杂背后的简单之美:系统基模


一、什么是系统基模


“系统基模”指的是系统的基本模型,它给出了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总能看到的一些一再重复发生的结构形态。


二、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常见的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包括五种,分别是关键转折点(增强回路+时间延迟)、成长上限(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富者愈富(两个增强回路)、共同悲剧(两个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成长与投资不足(增强回路+两个调节回路)。

 

三、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常见的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包括五种,分别是延迟反应(调节回路+时间延迟)、饮鸩止渴(调节回路+增强回路)、舍本逐末(两个调节回路+增强回路)、目标侵蚀(两个调节回路+增强回路)与恶性竞争(两个调节回路+增强回路)。



设计并维持成长引擎®


一、化繁为简,企业家只有两项工作


设计并维持推动企业发展的“成长引擎®”,以及及时预见、防范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各种问题。


系统思考作为经营企业之“道”,是推动企业敏捷成长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也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二、什么是“成长引擎®”


在「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看来,“成长引擎®”是由一系列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反馈回路(闭合环路),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


当然,尽管“成长引擎®”主要是增强回路,但一些调节回路也可以带来成长,同样可以成为企业的“成长引擎®”。


三、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来自何处


一般来说,以不可再生的资源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可再生资源,而且利用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


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具体来说,可能的途径有很多,大致可归结为如下三类。

保留住现有客户

拓展新客户

提高每位客户的平均购买数量或金额


四、九种常见的企业“成长引擎®”


营销拉动


口碑效应


病毒式营销


网络效应


研发驱动


人才驱动


信息支撑


知识引擎


愿景引领


五、如何设计企业的“成长引擎®”

 

如何发现并设计“成长引擎®”呢?


根据「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作者邱昭良的咨询服务经验,发现并设计企业“成长引擎®”可分为如下六个步骤。


列出关键利益相关者


定义企业对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发现价值之间的连接


集体研讨,提炼、简化,用因果回路图把“成长引擎®”草图绘制出来


预想可能遇到的“成长上限”


检验、优化并确认“成长引擎®”,调整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睿智解决复杂问题


一、用系统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解决复杂问题:劳动力的首要技能


二、系统思考适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系统思考适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系统思考这一类方法与工具?


三类复杂性问题


1. 社会性复杂


2. 动态性复杂


3. 涌现性复杂


简单来说,斯诺登认为,局势或问题可分为五类:简单(simple)、繁杂(complicated)、复杂(complex)、混沌(chaotic)、无序(disorder)


三、利用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根据作者的经验,概括而言,利用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如下


设定问题,描述事件


收集相关信息,识别行为模式


分析结构,确定变量及连接,绘制因果回路图


反思、浮现并改善心智模式,找出“根本解”


建立水管图,进行软件建模与仿真模拟


参考系统基模,找出有效对策


建立“微世界”“管理飞行模拟器”与“学习实验室”等


制订计划、组织资源、推动实施,并及时调整


定期复盘,从干中学


系统思考应用指南


一、系统思考应用的四个层次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二、系统思考的原则:“六要六不要”


要有时间观念,明确来龙去脉,不要割裂历史与环境


要有整体观念,不要局限于本位或片面


要看到因果之间的互动,不要直线片段式思考


要深入分析系统结构,寻找“根本解”和“杠杆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要理解并善用“补偿性反馈”机制,不要忽略“副作用”


要注意并把握“时间延迟”,不要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


三、如何养成系统思考的技能


系统思考作为一种思维技能,仅仅是“知道”一些概念或原理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能够“做到”,用更加系统友好的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同时,仅仅靠理性的力量做到也是不够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在情况紧急或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稍一松懈,又可能回到原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为此,必须从“做到”变成一种“习惯”,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和“肌肉记忆”。


精通系统思考的四阶段模型


1. 理解原理,领悟精髓


2. 掌握方法与工具


3. 结合实际,勤加练习


4. 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四、系统思考实践者的五个阶段


系统思考作为一项思维技能和“修炼”,也是有不同境界或“段位”划分的。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实践的技能,主要的努力方向如下。


第一,进一步阅读相关图书,或参考其他学习资源,学习更多系统思考的专业知识。


第二,参加“系统思考应用实务”培训,学会使用系统思考常用方法与工具,并加深对系统思考原理与精髓的理解。


第三,在实践中,结合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应用系统思考基本工具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尝试使用电脑软件建模与仿真工具,更为精准地理解系统的动态。


第五,定期反思、复盘自己的学习实践心得,并与其他系统思考实践者交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老蔡悦读】,一起在书的海洋畅游,享受阅读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掌握系统思考思想、工具和方法,学会「如何系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