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天:对传统心理咨询的一点体会

图片发自App

经过昨天的课程,开始了解到为什么传统心理咨询更多关注事情和问题,其实群姐发送的关于孙新兰经历的个案在雅心很常见,而且很多没有拿证的人就可以通过跟随聆听让咨客进入到很深的内在。所以大多数传统心理咨询过程里碰到天花板会出现无力进行下去的局面,哪怕是知名的心理学家。虽然2010年进入雅心,但真正认识它是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开始才体会到为什么老师会说,你想要一片树叶,却不知道我早已经给了你们一片森林。好的东西,真正看到真的认识才是拥有,真正看到懂得就会被疗愈,疗愈是被看到后附带的礼物。

昨天听到有几位同学讲到过去咨询的一些亲身经历,面对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身为咨询师,竟然也会承受不住,会抵触会不舒服会不想看见,笑和哭本来就是生为而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为什么咨询师会如此不适应呢?共情在心理学当中是一种技术,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一种咨询的技术,为什么并没有发挥它本来该有的作用呢?

一段咨询关系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当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痛哭情绪激烈,咨询师并没有给予来访者深深的接纳和懂得,他会认为来访者哭声太大了,表达了咨询师自己的不舒服不接受,这还是在进行了40多次的咨询之后。通过咨询的次数就能够看到,来访者其实是非常信任咨询师的,否则来访者早就离开了,40多次的咨询,早已经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但是当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激烈情绪说出的话的瞬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咨询师,他仅仅就只是一个咨询师的角色,而不像我们团队当中把咨询师也称作生命陪伴师这个角色来得更温暖。所以面对咨询师的不接纳,这个伙伴在心里觉得特别的不可思议和失望:我交了钱的为什么我连在这里哭一哭都不可以呢,而且我是这么的信任你。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段咨询关系就已经被破坏掉了,之前四十多次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消失了,从那以后这个伙伴就开始隐藏自己的内心,也会顾忌到咨询师的反应,她已经不再相信咨询师能够给她尊重理解接纳和懂得,不再真实的完整的去敞开,所以不久之后就结束了咨询。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当中,仅仅只是一个职业,一个角色,一个权威,又或者是不动声色的展示着自己专业领域的优越,感觉这样的咨询其实是没有温度的。哪怕是,他懂很多理论,很专业,洞察力很强。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看到来访者这个人本身,他对来访者的激烈程序呈现出不接纳,一方面是这个咨询师自己身上也会有功课,另一方面是这个咨询师陪伴的空间还不够大。

甚至看到一位知名心理学家的咨询过程的文字实录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这名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当中的无力,其实很多时候来访者通过语言在呈现很多的东西,呈现了家庭能量场的一个状态,这里咨询师竟然没有看到,反而是不停的在挖掘在提问,想要掌握更多的素材。感觉到这个时候,人反而不是被关注的对象了,能提供的素材的多少,理解这个素材背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事情和问题不断的分析背后的东西再去引导,可是最后在所谓的角色扮演技术当中,我只能说这个过程非常的失败。来访者内在的东西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舒展,根本不可能从女儿的角色进入到妈妈的角色里面。而且身为女儿的来访者对妈妈有很多的话想要去表达的。其实女儿的语言里面就已经呈现出了对妈妈的爱和对爱的亲密,因为爱的匮乏,所以长大之后不愿意和妈妈交流,即使这位来访者拥有了自己的婚姻,拥有了自己的孩子,真的就只是一个在婚姻当中,在亲子关系当中,一个孤独的妻子和一个孤独的妈妈而已。关于来访者为什么会对不愿意和妈妈交流有内疚,背后的东西咨询师竟然没有捕捉到,这让我觉得太诧异了,最后还转介给其他的咨询师,这段咨询本可以更好的进行下去的,哪怕只有一次。

咨询师问来访者你为什么来?来访者回答说是要找到自我。咨询是在过程当中还解释了,如何是假性自我和真自我,虽然咨询师明白女儿对妈妈的感情是很矛盾的,但是他让来访者去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他觉得这位来访者内心真实的声音就是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但是如果这次咨询放在雅心进行,我们其实会很清楚的看到,表面上的言行是不愿意交流,实际上是女儿从小缺少那种和妈妈亲密的体验,在亲密的体验,爱的体验上面是有匮乏的,但实际上女儿又是很渴望和妈妈能够说心里话,能够真正去交流的,这位来访者呈现了那么多的匮乏渴望被爱,但是整个咨询过程下来竟然就变成了关注事情,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真的更多习惯于用大脑去解决问题,去想事情。所以我们这样去看的话,我们生活周围几乎都是要解决,和正准备解决的事情。这一辈子能够解决多少事情呢?这些事情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真的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吗?

所以我也会在和别人的聊天当中发现,来访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真的很无力。无论是咨询师还是外界的其他人,给来访者提供很多的建议方法。来访者不一定会做,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是最好的。所以来访者就会不停的在问题里面循环往复,疲惫不堪。

其实我们生活周围真的是有那种可以去很好的解决事情的人,在工作上,在职场上非常出色。其实我挺喜欢这些人,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大脑是真的很发达,也很善于学习,他们往往能够比一般人更快的发展事物的规律,并且他们的行动力执行力更强。大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其实我们真的可以去利用大脑带给我们的便利。还有一类人,我们看他总是很乐观很豁达情商也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碰到烦恼不会碰到问题。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面对同样的事情处理的方式不同,而且同样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可能这件事对于这个人,没有对他有触动,所以他对这件事情的发生并不以为然,但是同样的事情在另外一个人的内在却发生了震荡,至于他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在相同的事情面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这里的不同指的是人的不同,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其实真的就是处理事情面对事情的人站在不同的层阶。很多时候一个人经历的创伤比较少,他在原生家庭当中得到的爱,接纳,尊重,懂得更多,得到的关于爱的营养更多,那他长大之后,在他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在他的各种亲密关系当中,阻碍他的东西干扰他的就会更少。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得到的爱的营养很少,那么日后即使他长大成人,他的内心依然有一个匮乏的小孩,想要在外界去寻找,或者是因为失望所以隔离。他的各种关系当中也呈现出问题重重,步履蹒跚,因为原生家庭就是土壤,好的土壤培育出来的种子会茁壮成长,而这种好的土壤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东西,因为关于精神财富的传递,也是在一代代之间交接下去的。我们没有办法从这个土壤当中去找到责任人,因为当原生家庭当中的父母给予孩子的营养不够,那也是因为,父母的父母给予他们的这种爱的营养,同样也是很少的。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们只是给在这种匮乏长大后的孩子,在他们身上贴上了许多的标签,这个人很自私,那个人很慷慨,这个人很贪婪,那个人很知足,这个人很胆小,那个人很勇敢,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好等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人本身,看到的是我们给他贴的标签。

人去哪里了呢?人在他们面前是消失不见的。对人的评价,不是一个人的本身,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也不是所有的完整的真相。而这些评价这些标签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一个人身上通过他对于事情的回应产生的言行而来。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现实生活当中,充斥着大量的更多关注于人的问,关注于人的事情。而不是去关注这个带着事情带着问题的人。并且很多时候面对一个人的情绪和感受,确实很多人是不触碰的,也不习惯触碰。所以一旦说到心说到爱,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好像心和爱是一种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者是让人退避三舍的事物。其实但是在一个家庭里面,心和爱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父母的孩子,孩子对父母,很多时候这种呈现可能不是一种语言的方式。因为有些父母表现爱的方式是含蓄的,我爱你,这三个字转化成了更多的行为,所以才有了陪伴,有去满足,有关心和焦虑等等。但是,孩子他比大人会更直接,发现现在的孩子哪怕很小,他都不愿意去听道理。但他感觉不被爱的时候,很多孩子会直接问,妈妈你爱我吗?孩子还需要从妈妈的回应当中,去确定并且是去不断的确认父母对他的爱。孩子需要在父母给予的爱的回应当中一次次的坚信,妈妈是爱我的,爸爸是爱我的,这样孩子就真的可以纯然做孩子,在爱中的湖水长大的孩子,必然不会出现总是干涸被浇灌的情形。包括在很多咨询中,看上去来访者想要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其实他们内在所需要的完全就是被爱回应的问题,长大成人后的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反应出来关于爱的功课,爱的匮乏的功课,被接纳被尊重被懂得的功课还需要去做。

所以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影响。有的人是云淡风轻,而有的人感觉到汹涌澎湃。是这个人关于爱的功课没有做完,这个功课就通过现实当中遇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来呈现。所以如果咨询师能够在咨询过程当中给予的,真的是对来访者深深的理解,懂得接纳尊重和关爱,就懂得了为什么来访者会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反应,就能穿越那些所谓的标签,所谓的问题,去看到这个真正的人他生命的样态,知道他的由来。在看到的过程当中,给予了他曾经的匮乏上的支撑,这种支撑不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给他去解决问题,可能这个问题真的依然还在。但是这个问题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去对他造成深远重大的影响,对来访者的生活和工作还有各种关系当中造成阻碍。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甚至是不需要去解决的。所以我们总在说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去解决问题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他的内在是怎样的?一个内在都没有力量的人,都是匮乏的人,谈什么解决问题呢?无疑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而在雅心,问题和事件不是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更多关注在这个事情问题下对方的情绪感受,顺着情绪和感受的绳索下去,进入到对方的内在精神世界去陪伴,去给予他真正想要的。想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东西,这个秘密谁能发现呢?发现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我个人感觉在雅心的个案陪伴中,我们在做减法,让被现实蒙尘的心恢复生命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越来越稳,对自己也越来越真实,所以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人,他因为有同样的体验,他一定也能够越来越看到对方,越来越认得对方。只是此认识非彼认识,此看到非彼看到。因为这种看到真的是一种能力,极少数人天生拥有这样的能力,大多数人没有学习没有体验是不可能拥有的。

暂时写到这里,我已经察觉到此刻我关注的是我肚子的民生问题,已经从作业的能量场出来,最后显然不用心了。没有关系下次继续。这也是一种如是。后续再补充学习内容。

~~~~~~~~~~~~~~~~~~~~~~~~~~~~

谢谢群姐对我的肯定还有分享。我把群姐的分享也发上去,也是为自己走在哪一步做个见证,慢慢去修正。

群姐:发作业楼了没?有一点想跟你分享,就是一个咨客坚持四十多次或者多少次,其实不一定是建立了信任关系。反之有的实际咨询关系很短,不一定是因为不信任。

其实权威崇拜是普遍存在的,而自我怀疑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如果跟红尘我深深认同的生命经常找虐,常常投暗弃明的原因,说到底是无明。尊重并且信任自己感受的人其实很少,太多人习惯了崇拜标签,习惯了匍匐。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8天:对传统心理咨询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