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在先,结果改变

        尊重在先,结果改变  

  在《班主任之友》2019年第四期案例评析中,读到管老师《“十元钱”的投诉之后》这个案例,我不由得反复问自己:同样的一个活动——筹措经费,举办圣诞节庆祝活动,为什么两个阶段的结果差别如此之大?

前一阶段指的是:向每位同学收10元班费,个别家长有意见。于是,向相关部门投诉为“乱收费”,学校被媒体盯上后,费用退还家长,活动取消。 后一阶段指的是:家长自愿募款,资金雄厚。活动照常开展,而且别开生面!

人还是那些人,活动还是那个活动。活动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嬗变,为什么前后阶段,结局迥异?

思来想去,愚以为:最核心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尊重的问题,家校之间互相认可的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求。召开圣诞庆祝活动,向家长收班费——这一阶段的行为,没有让家长感受到尊重,所以以小强妈妈为代表的某些家长,对这件事不认同。虽说每个学生收取10元班费,数额上并不算多。按常理讲,无论哪一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学校为什么要收钱,收钱作何用,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积极意义,这些情况都没有告诉家长啊!

尤其在当下,只要涉及到收费,哪怕数额再小,都会牵动家长、社会敏感的神经。10元确实不多,不是家长出不起,而是不想这样被动地去掏腰包。现代社会,人的文化素质在迅速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作为家长,理所当然地拥有事情的知情权——可是,这个活动学校告知过我吗?要收家长的钱,征求过我的意见吗?对活动一无所知,只知道要交钱。因为情况不明,心里就会有种种猜测。当然不认同、不接受。因为不认同,抵触心理就强烈——学校哪怕是多收一分钱,只要是违规的、不合理的。我都可以不接受。当然会有意见,当然就要投诉!

班干部的做法很简单,收班费之前没有告知家长,没有征求家长意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一种硬性摊派。

--那为什么发展到后面,以小强为代表的家长,却180度的大转弯,改变了原有态度,变成积极参与,热心购置物品,甚至比其他家长多出500元钱了呢?

愚认为,还是两个原因:

一是家长知情了;

二是家长获得了尊重。

当然,这个知情权是被动获得的——因为,电话投诉、媒体介入、退钱给家长、打收条,到学校这么一闹,家长们都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哦!孩子回家要10元钱交班费,原来,是要圣诞节来临之前搞庆祝活动,这是在做正事啊!孩子们都这么在乎这个庆祝活动,我为什么不支持呢?

说家长们体验到尊重,是因为筹措资金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变被动的刚性摊派,为弹性的人性化募捐。大家千万别小看了这点变化,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因为,既然是募捐,那就是可捐可不捐的——即“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当然,你也可以什么场子都不捧。这是把出钱出力的选择权还给了家长。这个选择权便是大大的尊重!你尊重了我,我才会认同、悦纳,才会表达支持。正所谓尊重在先,结果改变!

而现在的家长,都会好个面子,既然你尊重我,我家的孩子也热衷于这个集体活动,而且出的钱也不是很多,我为什么不支持呢?如果不参与、不支持,只会被别人指责成小气鬼。这个骂名可背不起,那样的话,会搞得孩子在班上也没面子。于是,家长们才会争着捐钱,还要比谁家捐得更多。

由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予人尊重的重要性。由这个案例,还让我联想起一所贵族学校,一位班主任按每生800元的标准收取班费,给孩子们轰轰烈烈地办了一场“十岁成长礼”活动。其结果被投诉、被爆光、被处理。

这位班主任倒是把知情权还给了家长:家委会主任在群里发通知,财务部长公开账目明细。但是,一个班级的集体生日——“十岁成长礼”,办得如此奢华、铺张。耗费家长800大洋,家长还是很心疼的。有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长,虽然交了钱,但那是碍于面子。其实内心不情不愿,极不认同。何况,活动变味了,事情的发展早已偏离了教育的应有的轨道。

这班费虽然没从老师的手上经过,但是,作为班主任,没有很好地把握教育的主旨、导向,对学校造成那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难辞其咎的。

没有用完的费用退还给家长,向家长郑重道歉,工资降级……这位冒失的班主任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大打击。

据说,这所学校由此也在汲取教训,以制度的方式,作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凡涉及收费,必报上级审批。班费封顶,每学期不得超过50元(即使得到了家长表决同意)。一切活动,必须以《告家长书》的形式让家长知情,事先采集家长意愿。遵循先采集意愿,再开展活动的原则。家长意愿回执单至少存档一学年……              

  20190314

你可能感兴趣的:(尊重在先,结果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