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读书笔记(四)

宣告了美学价值的哀亡和实用价值的兴起,“我宁愿成为一个俄国鞋匠,不愿成为俄国的拉斐尔。”——皮扎莱夫

(随着经济的变化,文化也变迁了,生活方式理念随之变化,真正的艺术并不会因为经济萧条,衣不裹腹而消亡,艺术家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美,创造下里巴人的文化,不再是束之高处的阳春白雪文化。文化和艺术都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艺术为百姓服务,也才有存在的价值。)

他宁愿要一块奶酪而不要普希金的所有作品。——虚无主义者 涅克拉索夫

(活着是创造的前提,并不矛盾)

革命的俄国对这些雕像不予理睬。贫穷有时从幸福的种种痛苦的形象中扭转身去。

(绝不要要求普通百姓对艺术有多高的觉悟,就像一个孩子不要期望父母完全理解你,爱你是出于本能,信你那要看你是否值得他们信任,你的能力匹配吗?)

严格来说,每个被疯狂的追求欲所持续和占有欲所折磨的人都希望他曾经爱过的人枯萎或死亡。这就是真正的反叛。

(祝你幸福,博大的心胸超出了人性的本能,不要劝一个有恨意的人放弃恨一个人,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恨随之消失了,不要强迫一个失眠的人属羊,起来看看书,没有意识到失眠,自然就没有痛苦了。)

绝对的自由,于对强权者来说就是统治的权利。

(绝对的自由,在政治和礼义仁出现后就不存在了。)

纯粹的道德是会杀人的;人道主义的空话并不比卑劣的挑衅更能站得住脚。

(道德绑架比道德可怖,当人人做好事看作常态,没有媒体的歌功颂德,强加附会,当你跳水救人的时刻想到了什么?主人翁回答:我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才是常态,道德的本能,越是这种真实的描述,我们更应该提倡。)

人最终不能是完全无罪的,他并没有开创历史;他也不能是完全无辜的,因为他在延续历史。

(黑与白中间还有灰,绘画尚且强调明暗过度,人为什么要分黑白,只不过在不同情况下,人的私心,欲望,贪婪程度不同,有的被善良的本能消解了,有的被奴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读书笔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