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化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的渊源。
01
《乘风破浪的姐姐》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万茜、金莎、陈松伶、海陆和朱婧汐的五人组在排练《Beautiful Love》时,大家都对怎么演绎这首歌曲一头莫展,朱婧汐小姐姐却率先提出了对这首歌曲表达的看法,节目组也适时地介绍了她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歌曲创造者,从词曲创作到MV设计都是自己一个人包揽。
屏幕前的我瞬间被这个外表冷酷但内心却非常有想法又独立的小姐姐所圈粉,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一个人承包了整个团队里所有的活,没有什么是我做不了的!”
“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这难道不就是个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吗?
02
说到个人管理,不得不说它是当下在自我提升方面非常受欢迎的一门课程。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小到健身塑型、仪态着装、性格培养,大到时间管理,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
在各大搜索界面、社交平台上经常会有一些这样的文章且点击率还不错:
如何使自己变得自律?
25岁的我,明白哪些道理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怎样改变现在迷茫焦虑、不思进取的状态?
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
为什么以上这些文章会频繁受到大家的关注并引发热议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开始关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概况来说就是“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
03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对“个人管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他认为:所有的管理,归根结底,首先是对自己的管理。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无限机会的时代下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人生的顶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于1966年由作者彼得·德鲁克定稿完成,是管理学理论中最早关于“个人管理”领域研究和探讨的著作,出版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横跨新旧世纪之交,并且得到时间验证的现代管理经典。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为什么这本书历久弥新,历经半个世纪以来依旧是“个人管理”领域中的经典,同时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管理,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深度剖析:
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格局变化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写作背景;
率先提出超越时代特征的前沿概念——“知识工作者”与个人管理之间的映射作用;
如何学会“个人管理”,变得卓有成效?
一、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格局变化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写作背景
1.“工业黄金时代”下,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1966年出版此书的时候,彼得57岁。作者正处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最黄金和变革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二战后婴儿潮的成长也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个人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作用则愈发凸显,更加强调“人文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管理拼凑式、模式化和机械性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正常发展,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系统地阐述了个人不是企业中的机器,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人、人的价值、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要“以人为本”。他认为: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简而言之,就是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对个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追求和谐,让人摆脱金钱的奴役感,崇尚的是一种被尊敬的生命价值。
虽然彼得·德鲁克的对于个人管理的理论产生于工业时代,但德鲁克老先生可以说是第一个在工业时代背景下强调人性和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者,在当时大家都追求利益和效率的大环境下,这份先见卓识令人尊敬和钦佩。而理论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彼得·德鲁克对个人管理的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正如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宁向东对本书的评价:“没有理论和方法是过时的,所有的理论都有它可信、有参考价值的要素。我们要注意思考一个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成立的前提条件,要学会利用那些有价值的要素。”
2."管理经验学派"下的研究成果,实践是提高个人管理的不二法则
首先,作为“管理经验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德鲁克认为“管理应该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他在书中抨击了传统管理理论采取偏重于狭窄的归纳法实证主义,而忽视了企业在具体实践中的变化和发展。
但是,"管理经验学派"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属于主流,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学的"学术规范"——没有"模型"和"论证",因此很难在学术论文中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为了贯彻自己对于“实践”的重视,德鲁克曾经拒绝了哈佛商学院的邀请,因为当时哈佛商学院制定了一项规定——教职员工每星期最多只能做一次咨询工作。而他在谈到自己的职业时曾说:“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
某种程度上来说,德鲁克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学者,实际上他和管理的学院派一直格格不入。在他看来,“管理学是一种实用科学,从业者必须要参与实践。”
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是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彼得·德鲁克
其次,在当时的企业管理中,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通常都是谈“如何管理别人的”,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其论述的主题主要关于“如何自我管理”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要做到卓有成效,仅靠天资聪明、工作努力或知识渊博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最重要的因素——亲自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自身的一种习惯,才能成长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3.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对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给管理学冠上“博雅技艺”的标识是德鲁克的首创,反映出他对管理的独特视角,在他看来管理学不是一门冷冰冰的科技应用,而是具有人文文化的艺术范畴。
首先,管理的对象是人们的工作,而其中的中介——“人”可谓是最多元化和不可控的要素资源,因为涉及到人,就一定会面对人性的善恶和利益的纠纷,而人的意念又是千变万化的——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性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管理是一门涉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相互交错的“艺术”。
其次,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一项关于“人”的活动。德鲁克笃信人的潜质和能力,他认为工作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社会定位和归属感,因此对于在企业工作的个体来说,转变思维模式、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自然责无旁贷。
智力、想象力和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仅是限制性因素,只有通过个体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换为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有些人误以为忙碌就是有干劲的表现,这也是很多职场人的误区,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穷忙族”陷入“虚假忙碌”的怪圈中无法自拔。德鲁克并不认同用“忙”来作为评判管理者的唯一指标,他认为对组织有价值的管理者必须用“成效”来衡量。
最后,如何提升个人的有效性则和本人的思维模式和素质能力息息相关,这也是本书论述的重点,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希望告诉大家:有成果的完成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特征,并且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而非天生特质。
二、率先提出超越时代特征的前沿概念——“知识工作者”与个人管理之间的映射作用
1.什么是“知识工作者”
50多年前,德鲁克就深刻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时代,首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不是厂房、机器。知识工作者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生产力”。
“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一词最早由德鲁克在1959年《明天的里程碑》中提出的,其含义是:
泛指具备和应用专门知识从事生产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他们因为掌握了某项知识,因此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影响他人的权力。
他预言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经济劳动的主体,知识工人与传统“蓝领工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思考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而后者则只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事情。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人类将会发生新的革命——知识管理革命。在德鲁克心中,知识将成为下一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动力。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就是自己的“生产工具”,他们可以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局面的改变。
2.知识工作者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特点
著名战略学家安德鲁斯曾得出“企业组织结构随着战略改变,战略随着环境改变”的命题。当前,德鲁克所描绘的知识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组织必须也要随之变革。
德鲁克在1998年指出:未来组织的管理层只有目前管理层的一半,他们将是基于知识的,本质上是可以自我传导的。知识工作者“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形式将超越矩阵模式,因而需要更强的自律和责任感,决策权的分散与根据知识授权将是组织的唯一选择。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知识型员工都是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成长起来的,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并将终其一生不断地学习。他们不再是仅靠出卖劳动力的“机械工人”,而是兼备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2)具备很强的自主性
他们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与传统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工作不同,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3)有很高价值的知识创新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3.新时代环境下,知识工作者对个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让每个工作者,按照他与生俱来的善意和潜能——自由地选择他自己愿意在这个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自由地发挥才智去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价值,从而履行这样的责任;并且在这样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和更有能力的人。—— 彼得·德鲁克
(1)打造专属自己的“个人IP”,提升自我价值
在自媒体时代,想要实现个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建设好个人品牌无疑是最值得做的事情。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也曾经说过: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也就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是什么,至少是自己喜欢的,否则会很难坚持下去,因为打造自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聚焦到细分领域。不要大而全,什么都想做,打造个人品牌,要想提高成功率,降低难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细小,或者创新的领域里面专注,用时间来沉淀。“专注,就是在1厘米的宽度上,深耕1000米。”
最后,具备资源整合和协调的能力。在熟悉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能够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价值,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把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完成同一项任务做出贡献。
(2)拥有“黑色生命力”,增强成长韧性
黑色生命力是指人们在遭遇巨大的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极端困境以后,仍然能够让你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具有黑色生命力的人,他体验的情绪的范围是广而深的。因为体验过极端的负面情绪,因此他们也拥有了能够克服挫折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会积极改变,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所谓“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时光”。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段线性函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直线”的,而是一条曲折震荡的曲线,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和灰暗。
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低谷时期,那就是每个人的“至暗时刻”,有的人也许会因此消沉堕落下去,但是优秀的人却反而从谷底爬了上来,把这段蛰伏的时期成为强大自己的一场自我修行。
因此,想要提升个人管理,就要不断修炼自己,让“黑色生命力”增强自己的生命韧性,这种肯定自己与价值感的提升才会成为支撑度过人生中更多坎坷与挑战的力量。
三、如何学会“个人管理”,变得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的人,完全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每一位知识工作者既是组织的管理者,也是自己的管理者,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而非天生特质。
德鲁克在书中论述了想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学会个人管理,必须在实践中养成以下五项习惯:
1.持之以恒的时间管理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所能控制和掌握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关键的制约资源,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管理,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最优化地完成工作。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对时间管理给出了三项行之有效的建议:
(1)记录时间
要了解时间是怎样耗用的,必须先学会记录时间,这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一般而言,人对于时间的感觉往往并不可靠,纯粹依赖主观感受去体会和使用,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将时间使用情况记录下来,定期拿出来检查,便可以对于自己时间的耗费情况了然于胸。
(2)管理时间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对自己记录下来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总结,将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找出来,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衡量各项耗用时间的工作轻重,以此来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3)统一安排时间
在完成时间记录和分析后,对时间的利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可以自由分配使用的时间,并且要妥善运用这部分可自由支配的少量时间。
总而言之,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如果不将时间管理好,管理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谈,从“认识你的时间”开始吧!
2.以聚焦贡献作为指导原则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他常自问:“对我服务的机构,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他强调的是责任。
首先,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不少管理者只看重勤奋或者才能,这会使得他们被本身的专长或者技术所限,看不到整体的绩效和成果。
知识工作者在这一点上尤其特别,他们生产的不是实物,而是构想、信息和观念。这些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考虑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其次,提出“我能做出什么贡献”的问题,是为了挖掘工作中尚未发挥的潜力,管理者如果不自问“我可以做出什么贡献”,他在工作中就不会有远大的目标,变成为了工作而工作的“工具人”。
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不仅在企业组织管理中有指导意义,在个人的提升和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比如大家现在都喜欢在头条上写作,有的人是对写作的热爱,有的人是为了赚钱,有的人则为了扬名结交朋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真正把眼光放在对他人是否有用上的人并不多。
我们都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受到读者的认可并且有所价值,一个时刻以聚焦贡献为指导原则的从业者会不断以此为目标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会服务于大众,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他知道只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的,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所长——用其同事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身之所长。
人非圣贤,大多数人都必定有很多缺点和短处,而缺点和短处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设法使其不发生作用,并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究竟应该怎样用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不至于陷入平庸的陷阱呢?德鲁克在书中告诉我们四个原则:
(1)职位必须设置合情合理,不要设置一个常人不能胜任的岗位;
(2)职位要求必须严格且涵盖要广;
(3)用人时优先考虑人的长处是什么,其次再考虑职位要求; (4)用人所长的同时也必须能容人之短。
总之,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任何一个人,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4.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事,在这些事物中,如果做得优秀就能够产生卓越的成果。我们应该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重要的事情一定先做,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放一放,除此之外并无它法,否则反而会一事无成。
(1)摆脱昨天:勇于放弃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每一位管理者往往不可能完全摆脱过去,都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才智来弥补或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最明智的做法是把昨天遗留下来的、不能再产生成果的工作尽量减少。
有效的管理者会自我检视一切的方案、活动和任务。对于过去成功或者失败的活动,他会问:“这件事现在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果认为没有价值了,他便立即停手,而将时间精力转移到其他只要做得好、能使自己更为有效的任务上。
(2)考虑优先次序:“二八法则”事半功倍
“二八法则”又称帕累托法则,是指重要的事情往往只占整件事件的20%,但是起到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其影响效果可能达到了80%。
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上,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再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下一步的优先事项,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地完成工作。
当然,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就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什么和先做哪些工作,当你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时,可以逆向思维——找到那些不重要却占据你太多时间和精力的琐事,勇敢地选择延缓或滞后就好。
5.进行有效决策
做决策是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正是他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知识,所以人们期望他能做出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因此,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在书中提出了决策的五个要素:
1. 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 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句话说,就是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 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做必要的妥协,以便该决策被接受。
4. 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被贯彻的行动。
5. 重视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由此可见,决策是一种判断,是在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绝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而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这项判断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我们需要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
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理论中最早关于“个人管理”领域研究和探讨的著作,出版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却经久不衰,可以说是一部横跨新旧世纪之交的经典丛书,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
作者摒弃了传统机械性的模式化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企业中“人的价值”,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在书中德鲁克也阐述了个人管理的关键在于亲自实际,是"管理经验学派"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他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率先提出了超越时代特征的前沿概念——“知识工作者”,并对个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最后,本文介绍了五种方法,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而非天生特质:第一是持之以恒的时间管理;第二是以聚焦贡献作为指导原则;第三是充分发挥人的长处;第四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先做;第五是进行有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