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纪录片观后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会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留下来,就这样……”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里,叶嘉莹先生从始至终优雅从容,时而吟唱诗词,时而谈笑风生,即便是回忆早年失母、和中年丧女,以及自己临产时差点一尸两命这些人生中的苦难遭遇,她都尽量去淡而化之,唯一在说到上面这段话时,叶先生声音微颤,眼角湿润,镜头随即转了过去……这应该是她此生最后的心愿吧,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随之而出…


翻出《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这本书,是叶先生听她的老师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整理,叶先生对顾随先生推崇倍至,每每赞叹老师的课讲的好。的确,从书中文字可以看出顾随先生学贯东西,通达古今的渊博学识与修养,佛学禅宗的研究也底蕴深厚,讲课大开大合,进出自由,他作为文学批评家的独立眼光、深遂的思辨和生命智慧令人惊叹敬仰,因此他的讲课必然是充满魅力和能量。

叶先生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小背诵古诗,10岁左右就学习做诗~大二开始听顾随先生讲课,一直追随跟听了5-6年之久,可谓热爱到痴迷,上学时叶先生就做了很多诗词习作,她天资聪颖,深得先生欣赏,顾先生先是给修改,渐渐就以诗词附和,通过叶先生的描述,你可以想象,师生这种文思的碰撞,灵魂之交流,对古诗词之妙义之理解共鸣,是何等之美妙和愉悦~顾先生的讲课应该不仅是从文学上 也从世界观、人生观上都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此后的半生辗转,叶先生始终都把“笔记”随身携带,视为无价之宝,她自觉地把研究阐发、传承传授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直到近百岁高龄的现在~我以为,顾随先生(的讲课)是叶先生投入古典诗词文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触发点,也是支撑她毕生为之付出的不竭动力来源,是她精神上的永久的滋养。在这个信念支撑下,人生的各种坎坷也能够客服。此时要说上帝是公平的也许有点残酷,叶先生一生命运多艰,但我想她是幸福的,她一生沉浸在古典诗词的美妙世界里,别人偶尔一次才能获得的“心流”体验,在她却时时流淌在周身,血脉也会因此疏通流畅,我猜想这也许是除了基因以外,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正是所谓“古典诗词救了她”。叶先生从年轻时代到百岁老人,气质容颜永远都是那么美丽优雅,也应了那句: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有人说张爱玲只比叶嘉莹先生大4岁,感觉她早已时故纸堆里的人物了。而叶先生还活在我们同时代。

叶先生一生多艰的生命磨砺以及从研究阐发古典诗词意境中获得的精神滋养,让她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她自创提炼的“弱德”之美,源自她既是受过中西教育的现代女性拥有一份独立与担当,和追求自由的梦想,又有中国旧道德教育之下的女性的隐忍与承受,交织形成了对柔弱女子在无声的命运抗争之下,仍然坚韧绽放的独特生命之美的审美价值的发现发掘。

叶先生的吟诵“穿越了一千年”,又跨越了一个世纪,她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愿先生返老还童,愿海上余音缭绕不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纪录片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