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寒食节六首:寒食非长非短夜,春风不热不寒天
寒食节在清明节气的头一两天。现代的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之所以形成一个主要以祭祀为主的大节,其渊源,在于曾经历史上有过的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节的核心是祭祀追怀。
寒食节起源于古老的春天禁火节。
在春秋时代的晋国,大臣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颠沛十九年,最终公子重耳成为国君,而介子推则告老还乡,隐居绵山陪伴老母。但是重耳感念大臣的这种忠君患难之情,极力邀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拒绝了。传说重耳为了和介子推见面,下令火烧绵山,逼迫其相见,但是却最终酿成悲剧,介子推和母亲一起烧死在深山。重耳沉痛不已,将这天定为寒食节,举国哀悼,每年纪念。
这中间有没有细节的误差?肯定有,但是肯定的是重耳制定的纪念节日,证明介子推,的确是死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原因可能并非重耳烧山,而是每年春天的雷电山火。
国失良臣,自然在祭奠这位忠贞老臣时,也要时刻警惕火灾。
三国归晋之后,晋朝努力弘扬介子推,寒食节由春秋时代晋国地方的节日普及到全国。
寒食节的重要内容是祭祀介子推,还有禁火,吃冷食。
古晋地区的人们,保护山林,长有漫长的禁火冷食期,其中有的长达一个月,这也伴生了另外一个风俗,就是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人们走上山林,去自己的祖先那里虔诚拜祭,表示缅怀不忘。
随着寒食节全国的推行,这天就成了很多人自发带着祭品扫墓,追思先祖的日子。
寒食节在一年晚春,农村中春耕已过,大部分该种的农作物都已经种植,而在城市里,也是紧张的春天的工作,到达一个平稳阶段,很多人也要回乡换取春夏的衣裳行李之时,所以寒食节成为了民间自发祭祖的大日子。
到了南北朝北魏时期,这种没有法律规定的祭祀曾经让统治者惶恐,下令禁止,但是祭祖这个风俗有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精神依托,虽禁难止。
到了唐朝,统治阶层顺应民意,准许寒食祭扫。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寒食节显然一天的假期,时间短,很多官员还滞留在回乡的路上,对于工作和民情,都是实在的影响,干脆,寒食节连同清明节一起放假,清明节的假期是寒食节的补充,在于人们祭祀后,回归正常工作的从容。
所以唐宋两朝,寒食节清明节放假,重点的核心,在于寒食节的祭祀。
到了明朝,清明节成为祭祀的主要节日,寒食节就淡化掉了,但是清明节延续的是寒食节的重要内容。
谈到这些,是因为唐朝和宋朝的诗词作品中,关于寒食节作品的数量和分量是远远高于写清明节的。比如诗圣杜甫,关于寒食节的诗作就有十几首,白居易更是几十首之多,这些作品的存在,也证明了寒食节在唐代的重要存在和意义,和现在的清明节一样重要。
由于数量太多,今天我选择白居易的几首作品来解读,因为他的诗作,具有时间上相对是连贯性,和深度。
白居易是唐朝寒门士子的代表,他祖籍太原,出生郑州,童年居住安徽符离,祖父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亡故,家境贫寒。他的读书考试之路也相当坎坷,到了28岁才中进士,且要担负寡母和家庭的重要开支。感情也不顺利,因为母亲的存在,他和亲梅竹马的乡下恋人,迟迟不能完婚。结果到35岁才结婚。
白居易的身上可以看到普通人在长安生存打拼的一个侧影,他们远离家乡,并非那么坚强,靠着对故乡的思念,度过漫长艰难的沉潜和沦落期。寒食节,更容易引发内心的各种情怀。
”寒食非长非短夜,春风不热不寒天。
可怜时节堪相忆,何况无灯各早眠。“唐 · 白居易《寒食夜有怀 》
白居易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此前他已经在长安滞留数年,如同北漂。不到28岁就已经长出了白发,是生活压力和前途渺然所导致。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深爱的姑娘湘灵,远在安徽符离。
他们应该是有过感情的盟誓的,或者也有过夫妻之实。但是白居易共未成名未就,滞留长安,也没有多少盘缠回乡,有情人天各一方。但是此时白居易还是对感情和未来有信心。
又是一年寒食节,这是传统回乡拜祭的日子,且唐朝也有假期,但是这都和白居易无关,他还不是官员。但是正是春风骀荡明月清美,且大家都已经陆续回乡的日子,他才知道自己和湘灵有多么可怜。
寒食节是在春分之后,大体上还是昼夜平分,一年中风物最晴美的日子,是适合回乡踏青,花前月下的日子,你看昼夜不长不短,春风不寒不热,但是他却在他乡。
很多做丈夫的,赶在寒食长假回乡祭祖,顺便和妻子团圆,但是白居易呢?
曾经有过属于他们的寒食节,比如少年时,一起上坟踏青,但是现在,他们是有心约的恋人和爱人,目前除了相思,什么都给不了。
白居易是个执着感情的人,他也相信湘灵。
越是这样禁火的日子,越是别人家热闹团圆,才越会思念心底的爱人吧,且知道她和自己一样,此夜无灯,相思不眠。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唐 · 白居易《寒食月夜 》
白居易的梨花总是别有美感和深意。如果我告诉你,《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心爱的恋人湘灵分别后作品,你就知道不是唐玄宗有多么爱杨贵妃,而是白居易有多么爱湘灵。
而《长恨歌》中形容杨玉环的”一枝梨花春带雨“,千万别认为那仅仅是写杨玉环。
那是写他心爱的为他受尽委屈的湘灵。
他的湘灵才是他心中一树梨花,风露清愁。
寒食节在唐朝两个重要的意义,回乡祭祖,夫妻团圆。
而他的湘灵如同妻子一样等着他回乡。
这是他无数次想象他的湘灵,在故乡的庭院,站在一树雨后的梨花下,靠着门。
寒食不能点灯,但是家家庭院都那么热闹,因为妻子迎来了丈夫。
而他的湘灵呢,站在黄昏里,站在月光下,等待遥遥没有归期的爱人。
她或者也哭吧,如同梨花带雨。
这是想象,也是现实。白居易在35岁之前,是经常用通信的方式和湘灵保持着联系的。实际上湘灵的家人也是默许了这门亲事,否则湘灵都已经变成老姑娘了,她的家人也并没有为难她。
从有限的历史资料来分析,湘灵其实到过长安和白居易一起,只是白居易的母亲想白居易用进士身份高攀豪门贵族,多方刁难湘灵,没有明媒正娶的湘灵才最终黯然离开了白居易。
白居易以《长恨歌》来发泄自己的苦闷。
在他的心目中,湘灵就是他的妻子,只是这辈子,他辜负了她,无法像普通的丈夫一样还乡。
他知道她在守望,这首诗无论是做在湘灵在家乡时,还是湘灵最终离开后,湘灵都是白居易心中唯一断肠的梨花。她一生如同孀妇,爱上了不能回家的男人。
写在寒食夜,这是灵魂之思,有多凄美,就有多绝望。有多绝望就有多么美啊。
”路傍寒食行人尽,独占春愁在路旁。
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唐 · 白居易《途中寒食 》
39岁那年,白居易的母亲病故,白居易丁忧,就是送母亲还乡,并要在家乡守孝三年。
实际上白居易对于母亲的死并无多少悲痛,虽然他以孝子闻名,并且为母亲牺牲了婚姻。但是这是责任,不是感情,他和母亲的感情在湘灵委屈离开的时候,他的心就死了。
虽然白居易36岁娶了 杨虞卿的从妹为妻,这倒不是他花心,本来进士就是用来被豪门当女婿瓜分的,他坚持了七年,湘灵走了,总是无法拒绝的原因,迎娶了这位新妻。
也许只是母亲喜欢就好。
只是母亲死了,爱人也没有回来。白居易的惆怅还在于,丁忧往往也会错失前程。干的好好,回家呆上三年。如果他真是对母亲有感情,十年他也是愿意的。
但是显然,他已经39了,仕途本来就是起步晚,无限光阴之感在心中。
他站在家乡的野外,看着风吹百草,有茫然,也有孤独。
说完全对母亲没有感情,那也是假的,毕竟父亲早逝,有妈总比无妈好,失去了父母,天地间的孤独寒冷,有如春寒一样吹来吧。
实际上这次守孝,白居易也很可怜,官俸不多,又不能及时到位,且乡村屡遭雪旱之灾,还是他的铁杆朋友元稹,在贬谪的地方居然筹钱筹米托人送到白居易这里。
白居易一生对于元稹感念不尽,因为这是能救命的真朋友啊。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唐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
三年之后,白居易同样在寒食节拜别祖坟,在这里困守三年之后,回到长安去报道。
这里写了唐朝寒食节重要的内容,就是家家祭祀。
在一片郊外的荒丘,是谁家的哭声,春风吹动着旷野,到处纸钱飘飞。
无数的古墓叠在山头道路边,春草掩映。
那坟头有棠梨花盛开如雪,有白杨树打着小叶子,这乱坟山上,都是生离死别的地方啊。
可是死去的人,他们怎么会听到人世的哭声?人们不过是在山头发泄生的艰辛苦闷,在暮雨潇潇中离开。
这离开说的是他自己。
白居易姓白,对白色的东西分外敏感。
这里出现了两种带白的树木,一种是白色的棠梨,一种是白杨。
白居易很能感受自己的艰辛凄凉,因为父母都去世了。他在这里,是最后一次拜别,要走向未知的前程。
另外还有一点,白居易不愿意说破,就是他心里的梨花湘灵。
他和湘灵是生离。梨花就代表湘灵。那山村女子的纯净和悲哀,支撑他多年的感情,最后是一树野外梨花,站在荒野坟头。
这三年,他或者也找过湘灵,但是他已经结婚了。这个女子,他终生错过。
”何处春深好,春深迁客家。
一杯寒食酒,万里故园花。
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
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 唐 ·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其九》
白居易在京城呆了两年,结果就被贬谪到九江。事情深沉的原因,在于白居易说了直话,此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书要求捉拿凶手,实际是对李家权贵这种刺杀大臣的不满,今天你杀武元衡,明天就会对其他的官员下手,官员不是皇家子弟的奴隶,是国家的栋梁。
这无疑是太岁头上动土的作法,所以找了个理由,把白居易给驱逐出朝廷,就是流放待遇,去九江。
但是很有意思,表面的理由,是白居易母亲死了,白居易没有太悲痛。
当然我相信这是真的,白居易的母亲大约有点精神上的疾病,仗着儿子有出息,喜欢挟制白居易。比如白居易为什么35岁才结婚,白居易又不是没有爱人,身体也还健康,重要的原因,就是白母不认可湘灵,在另外几首诗里,影射湘灵是被白母辱骂走的。
肯定有知情人知道内幕,于是上书给皇帝,白居易不爱母亲,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比如他母亲死了,他毫不悲痛,还约着人赏花,而他母亲就是看花掉在井里死的。
白居易就这么贬官了。
不过白居易有这点好,很快适应了外地的生活,虽然离朝堂远了,可是自由啊。
所以这首诗简直是赞美自己在九江的生活。
在九江过寒食节,一杯寒食酒,我想念的是万里之外的故园花。
其实他也不用想念,在这个地方,他能够种的桃李梅杏山樱杜鹃石榴统统种植,将家乡简直搬到了官署内。
他忙的不亦乐乎,对于白居易来讲,他常年生活在北方,九江什么都好,可是比起京城来,这里太阳是毒了点,有时候也很闷热。但是他努力使自己适应。
万里故园花,如果我没有猜错,一定有梨花梨花梨花。
”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
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痴女唤秋千。“唐 · 白居易《寒食夜 》
49岁的白居易此时在哪里呢?
他现在已经是朝廷五品官员,在长安。
寒食节的明月下,他在长安的家里。此时父母坟墓太远,那不是三四天就可以回去的,干脆不去,或者此时他已经放弃了回乡。
因为他最想去的地方根本不是家乡,而是远离家乡和长安的苏州杭州。
白居易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世,且白居易父亲是老来得子,白居易对他仰慕而实在缺乏必要能够回忆的温情,而对于母亲,他有多爱就有多恨吧。这个可怜的女子,将一生的命运都压在白居易身上,造成了他爱情的失败。
母亲这也过世十年了。
又是明月寒食的夜晚,白居易看着院子里的秋天,忽然回到了少年。
少年时代,他和湘灵青梅竹马,也是站在秋天架下吧。
那个时候他不到十六岁,湘灵更小。
两家是邻居,自然没有拘束,农村的秋天架肯定不是这样华美,但是在孩子气的他们眼中,这是最好的玩具啊。
自然而然的深情,在秋千边发生。他想了一下,笑了一下,笑得苍凉纯净而美好。
中年了,她还是,他心中的寒食梨花。
如果人生有选择,白居易一定会先娶湘灵。
然而人生是这样,没有选择。唯一的选择是爱,不因外事变迁化作回忆,如同梨花,开在明月下,开在心底。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