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悲剧在于无法识别无良症读后感

当良知沉睡

良知是什么?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讲,良知是一种基于情感依附的义务感。这种情感依附的对象可能是另一个生物(包括但不仅限于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有时甚至是全人类。

良知与我们称这为“爱”的那种情感密切相关。这种关联赋予真正的良知一种韧性,让良知对有良知的人产生惊人的支配力,或许还赋予良知一种能够让人困惑和沮丧的性质。

——摘自玛莎∙斯托特《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这本书的作者玛莎∙斯托特是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作者作为一名执业医师,见过太多生命被少数无良知的人伤害的案例。所以她决定站出来提醒“善良的人们”识别身边那些”无良症“患者——反社会人格者,避免受到他们的伤害。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良知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东西,因此你根本不会意识到你身边会有一些人是具有”无罪感“的。他们不管干了什么坏事都没有一丝负罪感,不管做何等自私、怠惰、有害或缺德的事情,心里都从未有过一丝的羞愧。他们认为”责任“只不过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假思索而接受的负担。他们无法用负罪感和羞耻心来抑制自己的任何欲望,而别人还很难发现他是一只冷血动物。

有些人拥有积极进取的天性和聪明过人的才智,他们会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不会受到良知的谴责。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篡改帐目并撕毁证据。会为了金钱而结婚,会有预谋地对信任的人撒下弥天大谎。他们有时候道貌岸然,你根本无法了解他内心的冷酷和决绝。

反社会人格者的这个群体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特征就是他们能说会道,表现的很有魅力,他们身上的光辉和魅力,起初会让他们看上去比常人更随性、更热情,更令人愉快。这使得对他们的辩认度进一步降低。就如同”江歌遇害案“中的凶手陈世峰。

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缺乏良知和毫无良知的状况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有4%的人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平均25从当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其人数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4倍。

愧疚感和惶恐与不安从来不会对反社会人格者的内心造成压迫,更不可能把他们从噩梦中惊醒。他们缺乏良知的活着,却从不会觉得自己不负责任、对他人漠不关心,他们没有什么觉得丢人的事情,尽管有时候他们会假装自责。

更要命的是我们会以自己善良的心思去解读反社会人格不可思议的举动。当我们遇到有暴力倾向的人,我们会认为他们性格急躁;当我们遇到无法遵守社会规范的人,我们会认为他们可能有紧急的情况;当遇到冷漠无情的人时,我们会误认为他们小时候缺乏爱,还妄图用爱去唤醒他们的良知。

反社会人格者善于伪装自己,而我们普通人又无法对这一类人以专业精神医生的眼光进行判断和识别,认知的不对称,让我们无形中暴露在危险中而不自知。就比如马加爵案、杭州保姆纵火案、及现在的江歌遇害案中的这些凶手,你无法想像的”邪恶“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保护好你的良知,这是我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的最晚的”第七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前五感,直觉是我们的第六感。第七感——良知,由于进化的比较晚,因此并不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要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我们的身边的确存在着一些缺乏第七感的人,我们需要对这种人产生防范心理。不要指望舆论能够谴责人性。

美国精神病医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给出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也许发我们的常识无法对反社会人格者做出专业的判断,但是可以推断上述特征是有违良知的,产生警醒并以此自律。

拥有良知是怎样一种高贵的品质,珍视自己的高贵品质,不要与渣人为伍,这是保护我们自己最好的方式。人高贵的品格是在与自身的缺点做斗争的过程中培养而成的。人并非天性善良,人性如”曲木“,我们要正视人自身的缺点,并学会与之抗争,才是人生的核心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歌悲剧在于无法识别无良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