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界定学习目标》的阅读收获

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目标

在《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关于学习目标的论述讲到,学习目标一般是指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预期的学习结果。相对于内容标准,学习目标更加具体,也更关注学生学习后的“实然”状态。明晰的学习目标是指导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学习目标也应当是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准。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是教育目标体系上不同层面的目标,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认为他们是一个从整体到个别逐步分化的一个关系。内容标准是科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桥梁,他是课程目标过度到学习目标的一个阶梯。三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学生学习的期望是从教学的“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过渡。所以保持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一点内容标准的影子,但是眼光还是太低,没有整体性的把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解析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解析内容标准是建立课堂学习目标很重要的一步。课程标准,他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了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课程标准内容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比较弹性化,也正是这个弹性化让我们应用起来把握不好!所以我们应该要体会课程标准背后的教育理论,学习分析课程标准的方法,然后才能将课程标准落实与教学实践中。解析内容标准的理论依据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安德森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理论。从布鲁姆“一维”到安德森“二维”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人们对教育目标层级分类的思考已不再仅限于“如何评价学习”,同时也在思考如何用教育目标分类来“指导教学”。安德森的二维目标分析框架,从“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进行目标分类。但我认为我们还达不到用这个二维框架来分析内容标准进而得出学习目标这个程度。我们还是只能用刘校长教我们的分析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行为表现这种方法来解读标准得出学习目标!

图片发自App

三、构建学习目标

在学习《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之前,我们对学习目标的叙写都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学习目标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具体性,学生看后并不知道学习完成后需要掌握什么。其次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将内容标准中的目标照搬过来。我们只是将学习目标作为教案中的一个摆设而已。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应该知道在教学中要发挥学习目标的指导和评估学习功能,就要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清晰的课堂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价值取向包括“行为目标”取向和“生成性目标”取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教学实施而言,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利用好课堂中的教学资源,最大可能的实现重要的非预期的学习需要;而在教学设计阶段,预期的学习结果却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评估的关键因素,就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思考教学后的预期学习结果。

学习目标的陈述应该要比内容标准更具体更清晰,这样才能使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束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需要发展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马杰在《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指出陈述的好的目标要具有三个成分:(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书中讲到课程标准与分解后建立的学习目标在对应关系上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针对这三种对应的关系,相应的分解内容标准的策略就可归纳为:替代、拆解与组合。用这三种策略解析内容标准,确实很很实用,但我们现在的水平依然做不到熟练的运用这些策略。

图片发自App

确定学习目标并不是为了单向的执行学习目标,而是通过他更好的指导教学。就像杜威说的“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这种目的不是一个单纯旁观者的毫无根据的期望,而是未达到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深入学习并实践如何去解读课程标准,准确地叙写学习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界定学习目标》的阅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