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 行之有道——记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融合课课后反思

      暑期我阅读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被书中王博士的理念深深吸引。了解了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的优势后,我想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于是开始设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书中的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疑惑与困难......


信息化教学初尝试

      在我校十月智慧课堂展示活动中,我执教四年级上册的《条形统计图》。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上信息化的公开课。在磨课过程中,我对部分环节的问题和任务进行修改整合,适时结合反馈器的使用。上完课后,专家们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现做如下反思,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课首投票选最优作品环节

      在课首投票环节,我从学生的课前学习单中选了三幅有代表性的,把学生的课前生成,作为课上的对比素材,在小作者们介绍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当自己的作品与展示的作品不同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习动机。将最优作品选出后,引导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构建与优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图提出问题

      此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我先用抢权提问、再随机挑人回答。设计的意图是因为很多同学想提问所以通过抢权来公平竞争提问的机会,再随机挑人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认真倾听问题并思考。【反思】这个环节我有面向全体学生吗?为了避免一问一答,可以尝试让孩子们将问题写在便利贴上,接下来进行小组活动,汇总每个组员的问题,丰富问题的数量。每个孩子可以在小组内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我深刻感受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确保全员参与、全员思考、全员表达。然而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大问题为背景、小组活动为载体。


课堂练习环节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我提出问题后,先让每个孩子独立思考30秒,形成自己的想法,避免盲目选择。

2. 生创选项,一次作答

      接着随机挑人来说想法,根据学生生成的答案来定选项。学生给出了3个选项:A第二组B第四组C第五组。让学生自己来创造选项,目的是可以看见学生真正的想法,聚焦思考。接着进行全班第一次作答。 此题一次作答的正确率为9%。看来这题确实是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


小组讨论


3.小组讨论,交流碰撞

      我让学生直接进行三分钟的小组讨论。但是由于小组规则没有制定清楚。导致有的小组讨论的很激烈、有的小组几乎没有交流。【反思】小组讨论不能只是一个流程或者形式,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小组讨论,我还要继续好好学习书中第19篇文章《几种好用的合作学习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应用下!

4. 二次作答,挑人说理

      小组讨论后我随机挑人说理由,举手补充,全班交流评价。接着进行二次作答,数据呈现如上:正确率提高到98%,这时我特别有成就感。殊不知是我在之前交流评价时的无意识地引导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反思】教师应该信任学生,减少教师引导,放手让学生去交流碰撞。下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直接二次作答,检验小组讨论是否有效。


课堂练习环节

5.举一反三,内化知识

      紧接着出示第二小问,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做出选择,经过第一小问的交流探讨,学生对于第二小问完成得不错,有98%学生答对,我就从答对的学生中随机挑人来阐释理由。【反思】大部分同学都会做了,只有个别学生做错了,这时随机挑人是无效的,因为这道题对这个班学生来说已经不值得花时间去讲评交流,教师可以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至于个别做错的学生,教师可以调用后台数据课后进行针对性的交流,这样做课堂会更加高效!

      我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融合课是生成性的课堂,每个班的学情不一样,教师要建立数据的敏感性,根据生成的数据快速地做出相应的教学决策。教师不能死记流程,而要懂得灵活应对学生的生成!

      信息技术融合课并不是秀技术、秀功能。教师应该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创设每一个问题与任务,恰当应用每一个技术功能。在用每一个功能前想清楚使用后的效果会是怎样?正如王博士所言“教学要言之有理,行之有道”!

      万事开头难,但是有了目标就不难!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如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小组活动是否到位;课堂核心问题的设计;对待学生生成数据的有效处理......我还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经验与教训!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努力努力再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言之有理 行之有道——记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融合课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