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内高校实施「非升即走」政策饱受争议,这一政策本是来源美国高校预聘-长聘制(Tenure-track)的聘任制度。但却因为在预聘期间,国内一些高校「只走不升」的操作,让青椒们苦不堪言。
尽管前置预聘期的争议不断,但无论国内外,「长聘」对于高校教师的优势都不言而喻。
但最近在美国,「终身教职」这一铁饭碗也开始被打破。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副教授 Carl Disalvo 发布一条推文,说本校的终身教职后评估有了新玩法。
图片来源:推特
迪教授在推文中不无遗憾地说:众所周知的终身教职,在本校自此绝矣。在随后的回复中,他还说考核年年有共分五大项,任何一项中得分 1 或 2,则有可能进入考察期,有可能被解雇,这令他在情感上很难接受,他已看见一出悲剧正在上演。
这种打法和国内互联网大厂「末位淘汰制」一致,根据员工的业绩给出评分和定级,排在末位的,不好意思,将失去晋升和加薪的资格。
图片来源:推特
「如果连终身教职都取消,学术自由的保障从何谈起?大家又凭什么愿意接受低于业界薪水的辛苦工作?」这条推文在美国学术界引起热议。
董事会可以直接解聘教授
严格说来,佐治亚理工学院施行终身教职后评估,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早在去年 10 月,佐治亚州的大学系统就已经出台了新政策。新政策中有两项变化:
一是对教授的评估除了研究、教学和服务外。现在,佐治亚州的教授需要证明第四类的能力:学生的成功(student success)
二是依托终身教职后评估的结果,在制度上许可高校的管理部门在没有教职工参与的情况下,直接解聘终身教授。
政策一出,北美学术圈一片哗然。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直接警告说佐治亚州的这一举动,将破坏保护学术自由的风气。
图片来源:推特
管理部门并非相关专业领域内的人,这很可能出现误判。佐治亚州大学已有超过 1500 名教授签署了反对情愿书。
然而从 6 个月后的现状来看,这些反对的声音都没能阻止打破「终身教职」制度的滚滚车轮。
争论了半个世纪的「终身教职」
不少人认为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拿到终身教职,就是拿到了铁饭碗,只要不犯大错,一辈子都不会失业。但事实上,并非万事无忧,还需要应付终身教职后评估(post-tenure review)。
1915 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AUP 刚成立,便提出以终身教职制度来保障学术自由的重要主张。百余年来,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逐步完善,成为美国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之一,为维护学术自由做出巨大贡献。
但针对终身教职制度的质疑,同样由来以久。
图片来源:AAUP 官网
上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战后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在嬉皮士运动等众多思潮和价值观流行。同时,美国也因一系列原因陷入经济危机。
在思想和经济的双重背景下,美国社会普遍对保障学术自由的终身教职制度产生质疑,认为这些知识分子没有对社会带来足够的贡献,却衣食无忧,每日优哉游哉地追索「闲逸的好奇」。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查德·尼克松竟然说:教授是敌人 (the professors are the enemy)。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图片来源:网络
1972 年,路易斯·瓦卡罗(Louis Vaccaro)撰写了一篇讨论终身教职制度弊端的文章,他设想应在拿到终身教职后的第三、第八、第十五年末进行定期评估。这被认为终身教职后评议的最早文献。
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支持者指出制度本身是一种发展性评估,能够识别出教授学术生涯中的某些失误,从而帮助教授进行更合理的未来规划。
但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制度非常容易成为一种法理性评估,将会成为机构解雇教授的证据—— 教授们的观点非常一致,终身教职的评估或许是必要的,但绝对不能作为一种终结性的评价,更不能作为解雇教授的手段或依据。
随着政府投入的持续减少和战后「婴儿潮」衰退带来的生生源不足,上世纪 90 年代,终身教职后评估在美国高校迅速流行,相关的制度也主要创建于这一时期。到 2000 年,已经有 37 个州的州立高校已经或正在制定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
摇摇欲坠的教授终身制
早在十年前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的得克萨斯州大学就扛起了新世纪终身教职后评估的大旗,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关」—— 共有 5268 名教职员工必须面对 6 年一度的考核。
作为推行终身教职后评估的急先锋,曾在新冠疫情中喊出「老年人可为国牺牲」的德州副州长共和党人丹·帕特里克(Dan Patrick)在今年 2 月还试图推动一项立法,试图用法律形式彻底结束德州公立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
这套组合拳非常粗暴:新人新办法,绝对不再给终身教职;老人老办法,年年参加终身教职后评估。
甚至在国内,打破教授终身制铁饭碗的情况也在悄悄萌芽。今年 3 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庆生教授曾在个人的科学网博客上说,我国东部一所著名大学对已经通过考核的长聘教师继续实施「严格」的考聘管理,对一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教师实施「职称退步」管理举措,即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
其实早在 2005 年前后,我国就陆续有地区宣布实行聘任制度,打破教授终身制。据人民网报道,2005 年,作为江苏省试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对新增的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试行了聘任制的试点工作。按规定,不合格的教授及副教授将被解聘或降级聘任。
没有限制和评估体系的「铁饭碗」毫无疑问会养懒人,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终身教职是体现其价值独特性的一个象征,能够保护教授们在研究和教学中能够不受干预地创造和传播有效和可靠的知识。这也正是学术自由的价值所在。并且某些深奥的领域通常需要花费数年来钻研,同时意味着巨大机会成本牺牲。终身教职为风险较大的长期项目提供了空间。
在大刀阔斧地取消终身教职的改革中,背后是否有健全且合理的的评价体系,是否还能让高校教师们「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份安心做学问的底气」,这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