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位母亲

​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

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

一生一世,只不过,

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

                                     ——龙应台


龙应台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记录老大安德烈的儿时,《亲爱的安德烈》讲述了老大安德烈的青春叛逆期,《目送》写的是龙应台迟暮的妈妈。

三部小书,一整部人生。

而我阅读的顺序,是倒着看的。幼时看《目送》,潸然泪下,源于书中一句话:这世间情感,唯有亲情,是以告别而剧终,父母的远去的背影诉说的是:不用送,不必送。

看过《目送》,倾心于这个女人细腻的生活态度,对人伦之爱的敏感与反思,感动于她字里行间透出的悔与孝。没有刻意营造的深情,满满地充溢在颗颗文字中,像星星一样,忽明忽暗的存在。

某个午后,到图书馆闲逛。虽然那里杂乱无章,永远都找不到想要借阅的书看。看到卡车送来一层一层的新书,能借到的仍旧是早已面目无存、纸页泛黄的书籍。然而我总爱在无事时,情绪低落时,去里面逛逛。

看着一架一架的书,满满的旧书味,想躺在厚厚的书籍上,心里静静的,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宁静和满足之感。于是,在那个阴云沉闷的下午,我偶然与《孩子,你慢慢来》相遇在书架的角落里。

薄薄的一本散文,随手拿起简单翻阅后,被那些单纯真实的图文吸引。孩子的图片下注着小小的解释文字,温暖的感觉扑面而来。

书中的一句话特别的喜欢,妈妈说:“像一株小树一样真正的人

树是富有年轻气息,澄澈目光的生灵。

它属于童话,属于孩子与童年。

我曾听闻人与树最美好的故事。

一个叫“岜沙”的地方。

即苗语“草木茂盛”。

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


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之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株树,凿空作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株小树苗,预示生命的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比起教育,最重要的真的是孩子灵魂的塑造。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种树亦如育人,要给他被爱过的记忆,让他分清冷暖;给他适时的离别,让他拒绝依赖;给他些许的风雨,让他成长为一棵小树而不是一根藤蔓。

这个世界最让人难受的事情一定包括:看见父母的白发。

也许某个清晨,睡眼惺忪的你拿着掉了扣子的衬衣去找她,她一低头你赫然看到她头顶竟有丝丝白发。

这白发在清晨的阳光里看似苍白虚弱其实用心险恶,它伸出爪牙扣住了你的鼻口,让你的胸腔憋得酸痛难受,让你不敢直视,更不敢让她知道它对你的胁迫。


想必每一位读过《孩子,你慢慢来》的妈妈,都如龙应台一样的心情,渴望将飞逝的时间扯成糖稀一样粘稠的慢镜头,里面那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小肉肉,一直有着光滑的婴儿肌,有让你轻松竖抱的体重。

她将小小的额头贴在你的后颈,一只手臂从你的腋窝处穿过,小手抚摸你的肩胛,另一只手臂紧紧搂着你的脖子,把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你的身上,如此放松而又舒软。

每一次这样全身心给予式的拥抱,都如龙应台说的一样,应感谢上苍送给作为女人的自己,最美好的礼物:孩子,感谢你的到来。

只是时光无法交错纵横,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安德烈给妈妈写的跋,便表达了作为孩子的想法:“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的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区,都渴望着另外一个时区的光景,比如垂老的人眼羡青春,而小小的人儿,总是央求着“我要长大”。


古西楼书之道——“乐生活”相关读物


-关于作者-

十三安,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新闻学在读。

监制:西楼

编辑:十三安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古西楼书屋『读书、喝茶、沙龙、发呆』

读创生活之美|古西楼24h书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位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