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母校

       

图片发自App

        散淡的周末,他要加班,我想到一件拖了好久未做的事情,就决定一个人坐公交车到县城。百度一下从市区到宜阳县城的公交线路,早上七点多就出发了。

      第一次坐这条线,到新区开元大道倒车,走了冤枉路,就当做消磨时光吧。602次来了,人不多,我靠窗坐下,车在秋阳里晃晃悠悠往前开,一路上景色新奇,目不暇接。时间不知不就溜走,到达目的地已经10多了,办完事情,还不想回洛。

        大学毕业后,爸妈也搬回老家,我就很少到县城来了。如今的宜阳,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而我的记忆,依然固执地停留在读书求学的年少时光里,多少次梦回母校,追寻那些仿佛历历在目从未走远的往事。

        想到这儿,我给孙老师发了微信,她是去年我们一起在市区参加活动时候认识的,得知她在母校任教,我激动不已,萌发了回母校的愿望。此刻,母校就在这条街的西边,不知孙老师周末在忙什么?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回复:“我在学校,今天单位培训,十一点半结束。”不一会儿,孙老师开车接到我,一起去学校。离学校越来越近,我的心不由地激动起来,母校,还是我们年少时候的模样吗?五年级时候我们小组亲手种的桐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吧?

        车停了,我看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母校!色彩艳丽的图案下、充满童趣的小小的校门,被周围的门面房包围着,完全颠覆了我记忆里的模样。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学校的铁栅门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大门两侧是两个传达室,走进学校,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东西两排平房是老师的办公室和体育器材室。记得初二时我们在这里练跳鞍马,小芬摔了一跤,还要继续练,梳两条辫子、文雅而倔强的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们一起去灵山采树种,成了好朋友,直到她初中毕业回了青海老家。

        正对着校门的是椭圆形的大花坛,花坛两侧是圆形的月亮门。穿过月亮门才是教导处,后边是教室,操场,校园分了好几个区域。初中在一栋楼上,中间两间大教室是五年级,教室前是我们在植树节栽种的六棵桐树。初中教学楼对面,五年级教室东边,是一个古庙,和古庙连在一起的,是四周的房屋,走上高高的月台,这些房间就成了老师和校长的办公室。古庙西南角一棵大槐树,上面挂着一顶铁钟,每天的上下课铃声都是由瘸腿的敲钟人从这里传出。古庙是个神秘的所在,只有几个调皮胆大的男生爬上去窥探过,我们是敬而远之的。但是庙前的月台,是小学和中学所有大型活动的表演舞台。小学部的二妹,在这里表演《小熊请客》,小妹得了年级第一被免了学费,我们三人都在这个台子上领过奖。那时候,流行的歌曲是《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初二时。我们在这里朗诵、齐声唱《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至今还记忆犹新。

        往事如歌,歌声里的箐箐岁月,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模样。初一时,淑智每天到我家门口喊我上学,我们俩一起模仿写古诗,那些幼稚的诗句仿佛是印在时光里歪歪斜斜的脚印。初二时,意气风发的我入团、参加英语竞赛,和同学一起创办文学社,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候,学校没有晚自习,更没有周末补课,但是我们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晚上自发到校学习,点着蜡烛,读书练题,回家的时候没有路灯,我和小芬边走边热烈地交谈着,直到十字路口才依依不舍地分开。周末我们一起到班里办黑板报,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有关春天的诗,并配了春雨和小花,他们几个笑我:“雨下得太大了。”不爱睡午觉的我们三人组,在学校不远处的桐树林里排练小品,那个爱画画的内向的男孩子,从我们身边经过。初中三年,他和我们同一个班级,我们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初三那年,教语文的崔老师很喜欢我,让我每节课课前领读、当艺术节的报幕员,经常把我作文在班里当范文读,希望我将来能当一个作家(很惭愧,我终究是让老师失望了)。走过紧张的初三,我们终于在六月的路口挥手告别青涩的年华。有的考上了中师和中专,有的如我一样进入了县一中。从此,我们离开了母校。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时代的车轮滚滚,社会不断进步,旧城换了新颜,曾经的街道早已不见,母校也日新月异地发展。原来的母校包含小学和初中,现在只有小学了。校门由小街门口朝东,改为大街门口朝北。学校由原来的一排排瓦房,变为两层楼,到现在的一幢幢三、四层楼。桌凳也由水泥石桌——坑洼不平的木桌——光滑平整高低适中的配套内木外铁的桌椅板凳。如今,走到校门口就可以看到教学楼,教室分布在校园的四周,中间场地宽阔,有升旗台,孩子们每天在升旗台前做操。校园里浓浓的书香气息,是新教育缔造完美的教育,课堂内外,琅琅读书声浸润学生的心灵,在科学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图片发自App


        寻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旧貌新颜,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感谢亲爱的孙老师,让我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圆了我多年的回校梦。绵绵锦屏山下,美丽的校园,淡去了岁月的痕迹。不见古老的槐树,和那树下的敲钟人。童年的桐树已不复存在,唯有那座古庙还静静地矗立在校园中,如今被改造成了图书馆。古庙周围已经没有了房屋,庙前的月台似乎没有从前那么高了。童年的气息,就这样封存在岁月的年轮中,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被轻轻的传唱。那时,你还会记得我吗?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回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