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每一篇的内容简介,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全套阅读,也欢迎收听颐养之家读书群朗读的音频。(搜索公众号“颐养之家读书俱乐部”就可以)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一篇:少年天子
本篇内容提要: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五任皇帝,继位时十六岁。而西汉第一个少年天子却是第二任皇帝刘盈,继位时十七岁。据说刘盈心兹手软胆小怕事,刘邦曾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后来在张良和吕后的策划下没能如愿,可是易中天分析说刘邦没换太子,可能出于他自己的本意,因为从政治利益出发,刘盈比如意更适合继承王位。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二篇:黑锅与嫌疑
本篇内容提要:刘邦虽爱戚夫人,但因为戚夫人的能力没有吕后强,所以把王位传给了吕后的儿子刘盈,这本是为了刘氏江山千秋万代才作出的决定,可是权力这东西太害人,刘邦死后,他和别的女人生的儿子便纷纷被吕后谋杀,吕后将权力都给了吕家人,指望自家人可以帮助他们孤儿寡母稳固权力,她的愿望能达成吗?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三篇:喋血京师
本篇内容提要:吕后死前将所有的权力都给了自己的兄弟和刘盈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孙子们,可是,因为刘盈死得早,他的儿子们都还小,掌握着兵权的吕家人让跟着刘邦打江山的老臣们很不爽,在他们眼里,刘邦庶出的儿子也是刘家人,这皇位可以给庶子却不能给外戚啊,所以吕后一死,政变就发生了,刘盈的儿子被杀,最后被立为皇帝的是一贯低调的代王刘恒。精明又狠毒的吕后一生千算万计最后都成空。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四篇:弥天大谎
本篇内容提要:关于刘邦死后,陈平和周勃帮助吕氏当权,后来刘襄政变,陈周二人又反吕助刘,司马迁的《史记》记录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可是易中天先生说这些故事都不靠谱,那么,刘襄的政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五篇:政变事出有因
本篇内容提要:陈平和周勃,开始对吕后可是非常支持的,为什么吕后一死,就发动政变灭了吕氏呢?因为刘邦去世前的政治势力有三股,作为功臣系的陈平和周勃是站在刘邦系一边防范和对付异姓诸侯的,所以月下追韩信的萧何为了支持刘邦可以联手吕后谋杀韩信。而刘邦死后,吕后就不再代表刘邦系,而成了外戚的带头人了,这个时候,三股政治势力变成了两股:即功臣系和外戚系,陈平和周勃当然要发动政变了。幸运的是,为了实现君臣共治的目标,他们没有拥戴强势的刘襄,而是挑选了看上去比较低调的代王刘恒。这又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刘恒即汉文帝,确实是个相对仁厚的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让人民休养生息,为汉帝国迎来了一个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六篇:七国之乱
本篇内容提要:汉文帝削弱藩国势力,是将藩国分成几份分封给诸侯王的子弟,使他们没有造反的能力。文帝之后的景帝,却听从老师晁错的主意,改了文帝的方针,欲将各藩国夺归中央,逼得七国联合造反。出了这个馊主意的晁错被杀,可是叛军没有退兵,无奈之下只好武力解决。大将周亚夫和文帝亲弟弟梁王刘武,是平息七国之乱的大功臣,不过最后却落得与七个谋反的诸侯王一样悲惨的下场。
第二章:独尊儒术 第一篇:可疑的独尊
本篇内容提要: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意识到的,所以秦皇和汉武可以说是看法一致地要终结百家争鸣的,只是秦始皇错误地选择了法家,用苛政治国使民不聊生,秦二世而亡。汉武帝独尊儒家,虽然也是维护君主制度,但用的是有人情味的仁政,这样的统治,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但是,原始的儒家,尤其是孔子,可是主张封建制的,帝国的制度却是郡县制,那么,汉帝国独尊的那个还可能是真正的儒学吗?
第二章:独尊儒术 第二篇:新儒生
本篇内容提要:刘邦是讨厌儒生和儒家的,作为儒生的叔孙通跟随刘邦后,在军中的表现却完全不像一个儒家,可在刘邦称帝后,他就大显身手将儒学删繁就简、灵活变通、投其所好地贩卖给了刘邦,他制定的朝仪使刘邦享受到了当皇帝的滋味,从而重赏了叔孙通,也接受了儒学。叔孙通之后的公孙弘和叔孙通一样老奸巨滑,儒学对于他,是讨好汉武帝的手段和装饰,而不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一门学术。
第二章:独尊儒术 第三篇:仕途即前途
本篇内容提要:公孙弘和汉武帝做了一笔双方都很满意的买卖:帝国独尊儒家,儒家让皇帝成为至尊,儒家奉献知识和忠诚,帝国开放官位和奉禄,儒生有了仕途和前途,帝国有了合理的统治地位。然而,这又是一笔不平等的交易。因为帝王可以随心所欲,作为儒生的知识分子却只好出卖良心,违心地恭维和百分百地顺从,从此,知识阶层失去了思想的自由,这也注定了中国的知识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要遭受无数次的磨难和摧残。
第二章:独尊儒术 第四篇:受辱,还是去死
本篇内容提要:汉武帝实际上是利用了儒家,他所推崇的,根本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因为他要用严刑峻法来保障帝国的权威,所以在武帝时代,仅丞相就非正常死了五个,甚至还有皇后和太子。在文帝时代就立下赫赫战功的飞将军李广,被迫自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求活命,不得不忍辱接受宫刑。在帝王专制的时代,任何人权都不会有保障,因为帝国制度的设计就是:要么受辱,要么去死。这真是孔子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第二章:独尊儒术 第五篇:又见秦政
本篇内容提要:张汤是个清官,死后留下的家财都不够买五匹马的,可他又是个酷吏。同朝的大司农颜异因为没有赞同汉武帝发明的新货币,惹得武帝不高兴了,张汤就给他定了个“腹诽”的罪名,说颜异虽然嘴上没说出来,但心里在反对皇上,就这样给颜异定了个死罪。而比张汤更过份的是杜周。汉武帝时律法增加到近两千款,杜周办案却并不根据这些条款,而是皇帝肯定的,就千方百计给予开脱,皇帝反对的,就刑讯逼供,屈打成招,在他任上,每年涉案人数达十六七万,下狱的高级官员不少于一百人。如此执法,世上还有公道吗?
第二章:独尊儒术 第六篇:非儒非法非主流
本篇内容提要:大汉王朝的政治其实并没有唯儒独尊,汉武帝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用儒家装点门面,以法家建立权威。不过,难得的是,汉武帝对清正耿直的汲黯却礼遇有加,并没有因为他屡屡顶撞自己而治罪,说明武帝不算仁君也能算个明君。为保江山,他不得不使用小人,但他心里,还是敬重君子的。
第三章:高度集权 第一篇:谢幕的帝国
本篇内容提要:权力的扩张,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特性。在秦始帝建立帝国前,甚至在我们的神话时代,世界上就有过几个大的帝国,比如亚述、波斯、马其顿等。但是这些帝国最短的只统治了十三年,最长的也不过一千年,而我们中华帝国则存在了2132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华帝国有周时期500多年的邦国制作铺垫,还有春秋战国为帝国的诞生做准备,在天下一统前,文化早已共通,这就比亚述、波斯这些帝国更容易行使中央集权。
第三章:高度集权 第二篇:把王侯变成羔羊
本篇内容提要:从西周封建到秦汉建国,有八百年的历史,封建和邦国的制度不可能在一时之间立马转变,但人类贪婪权力是一种本性,中央集权是历史趋势,所以,从刘邦时分封出去的诸候王手中夺地夺权,对汉武帝来说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业,可叹的是帮助汉武帝想出比黑社会洗钱还过分的“推恩”制成功削弱诸侯实力的主父偃最后却被灭族。推恩制逼死诸侯是汉武帝想要的效果,可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公孙弘又让汉武帝以逼死王侯的罪名将主父偃治罪,这可真是太具讽刺意味了啊。
第三章:高度集权 第三篇:要钱更要命
本篇内容提要:汉武帝垄断金融和盐铁,让中产以上的阶级申报财产收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要钱,他更害怕的是民间资本形成规模,那是对他绝对权力的抗衡,所以在他任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
第三章:高度集权 第四篇:打掉地头蛇
本篇内容提要:郭解没有反对过皇帝,也没有发动过叛乱,只因侠义心肠,太有人缘,号召力又太强,汉武帝便将他满门抄斩。为了让自己坐稳江山,汉武帝分封诸侯子弟,削弱诸侯实力,又断了巨商的财路,迁徙豪强到自己的眼皮底下,对文人用功名利诱,将武侠以血腥镇压,做了这么多防范工作,他却仍不能罢休,接下来还要向政府夺权。
第三章:高度集权 第五篇:一国两府
本篇内容提要: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是他,开了一个独裁的坏头,先是将地方之权集于中央,然后又将原本属于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中央之权集于皇帝一身,让百官都成了只能提建议不能作决策的摆设。他是怎样一步步做到这一点的呢?前面几篇说的是怎么集地方之权于中央,今天这篇讲怎么集中央之权于皇帝。
第四章:官治天下 第一篇:职业官僚
本篇内容提要:前面就说过,张汤既是清官,也是酷吏,是什么造成了他的双重性呢?因为他是职业官僚,他奉行的职业操守是忠于当事人,他的从严或者从宽执法,一切都是为了当事人服务,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看来,职业官僚就像一个高效率的机器人,他做出来的事是好是坏,全看操作人的品德。张汤和很多与他类似的官员一样,全心全意为了皇上,不惜做尽坏事,最后却没有好下场。这样的人生,真是悲哀。
第四章:官治天下 第二篇:再反封建
本篇内容提要:和刘邦一起打天下时的功臣被封官晋爵,那是因为刘邦的继承人需要他们的政治经验、崇高威望和号召力,但是,帝国要走向独裁,是不可能与这些勋贵们共同治理国家的,所以,帝国把和勋贵共同治理国家也看作是需要彻底铲除的封建残余。为此,汉武帝采用的办法是重用平民出身,像机器人一样的吏官,也就是上篇所说的职业官僚。
第四章:官治天下 第三篇:中央与地方
本篇内容提要:帝国的政治,皇帝不但是君主,也是最大的官。不过,秦和西汉的地方政权只有郡和县两级,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比较简捷,政令也很通畅,但自东汉以后,政权层级越来越多,中央也地方的关系也不再便捷。这一变化,其实也和汉武帝有关,因为最早在郡之上设立州的,就是汉武商。
第四章: 官治天下 第四篇:牧民与牧官
本篇内容提要:因为帝国的范围太大,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只好让一部分官员去管另一部分官员,但这部分监察官员的权限越来越大,慢慢有了固定的治所,不仅监察官员,也管理辖区百姓,所以,东汉时作为监察区的州到后来便成了行政区,汉帝国的地方建制,也由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第四章: 官治天下 第五篇:仕途广阔
本篇内容提要:汉代的官僚制度相当精细、复杂和完备,官吏的选拔和任命有很多途径,包括由下向上推荐的,由上向下征召的,还有承袭的官二代,买官的富二代等等。庞杂的官员队伍任用时也有很多讲究,有正式任命的,有试用的,有待命的,还有兼任、代理和只参与某事管理的。官员的降职、升迁、罢免、退休、请假也有很多的名堂,更难得的,汉代还建立了储备官制度。
第四章:官治天下 第六篇:条条大路通长安
本篇内容提要:汉代的储备官是郎,是备在宫殿里给皇帝打杂的,但郎官的出路却很好,有的直接升为尚书郎,有的外放当县令县长。郎官的来源有官二代、富二代,也有乡里的穷秀才,郡县的刀笔吏,汉武帝用人是不拘一格的,但他的功过是非却需要好好评价。
第五章:是非功过, 第一篇:外戚政治
本篇内容提要:西汉210年,东汉164年,两汉寿命不算短,可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外戚在执政,这是刘邦和汉武帝都没有想到的。不成熟的帝国没有统治经验是一个原因,但汉武帝却有着很大的责任,因为大将军理政,正是他开的头,不过,这种危害在当时并未看出来,只因第一个担任此职的是卫青。
第五章:是非功过, 第二篇:大将军卫青
本篇内容提要:卫青的姐姐是卫子夫,卫子夫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婢女的私生子。汉武帝对卫子夫一见钟情,使她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霍光通通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他们被重要,可不完全是因为外戚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还有忠心。出身低微的人,被信任和重用后尤其感恩戴德,卫青家族的心态和表现,是汉武帝没有看出外戚参政危害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是非功过, 第三篇:匈奴问题
本篇内容提要:汉代自刘邦后就不断受到匈奴的骚扰,但因实力不足,一直忍气吞声,直到汉武帝时才正式和匈奴开战。英勇善战的卫青和霍去病不但收复了失地,还让大汉的版图一直扩张到今天的蒙古和甘肃境内。但是,胜利的战争同样劳民伤财,不能见好就收的汉武帝开始损兵折将,有三次战争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全军覆没,连主帅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降了,这时汉武帝才下诏表示要调整对外政策。
第五章:是非功过 第四篇:政变与政改
本篇内容提要:盐铁会议其实不仅是桑弘羊与霍光的政治斗争,也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路线之争。这次斗争的起源是因为霍光要进行政改,斗争的结果是霍光获胜,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被取消,桑弘羊的经济政策受挫,他本人也被杀。不过,争论却并没有随之结束。
第五章:是非功过, 第五篇:罪功岂在悔轮台
本篇内容提要:后世都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仅限于官学范围,就是博士官只用儒生,在民间,儒家以外的诸子可并没有受到迫害。而且,汉虽霸道,却也开放,当时的长安城里住满了世界各国的外国人,和当地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汉的大臣,也多有率真、质朴、勇敢之士,包括公然诋毁汉武帝并反对为之立庙的夏侯胜也只是坐了两年牢,后来还受到汉宣帝的礼遇。当然,陈述这些事实,并不是说汉武帝就没有留下什么祸害至今的事,他留下的祸胎将在下一篇中讲述。
第五章:是非功过 第六篇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本篇内容提要:汉武帝将官员儒化的同时也将儒学官化,官化的儒学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没有争鸣,有的只是对皇权的赞美与维护。汉文明就是在楚文明的基础上将周和秦的文明融为一体,即用德治礼治收买人心,用严刑峻法加强皇权。靠着这种办法,周文明的血脉延续了下来,且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世界性文明,其深远影响难以估量,能够以之媲美的只有罗马,所以,下一卷要讲的是两汉两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