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2】


第2编的第10个思想要点,在《坛经》当中曾经提到慧能法师能够在遇到放火烧伤这种危险的时候,能“禅定入石”,就是通过禅定功夫进到石头里去了,这个看起来挺虚幻的,毕竟你从日常的常识来考查,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太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说认为就是假的。

但是作者提供了这么样的一个思想角度,就是在作者看来,历史很多东西都是观念诗,也就是说他是由人一时一地基于观念所塑造出来的,它也是一种真相,但是这种真相里面包含了一些虚假的成分,但恰恰是这些虚假的成分,才构成了它强大的影响力。

第2编的第11个思想要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对于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怎么来理解,首先,我们可能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那你这样说的话,那是不是我的心保持不动,那是不是这个风也不动了,幡也不动了。

再有,就是我们都应该清楚,就这个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我们可是看到的静止,它是相对静止的,而且你说这个物体是动还是静,它是有一个参照物的存在,参照物不同,它的动静表现也不同。

那到底怎么来理解呢?作者举了很多种说法,那我也只选取其中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这种说法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这个动与不动,它属于一组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那这种二元对立之所以出现,是源自于我们的妄心,那我们要摆脱妄心,修得真心,那就是无所谓动与不动。


第二层意思,无念。这个作者在后文还会细论,这里简单的表达就是说,心念应该不执着于外物,应该自然流转,念念无住,就好比你抬腿走路的时候,你不用去时刻拷问自己先抬着左脚,还是右脚,你自然而然走路就行。

第三层意思,据作者的研究发现,慧能法师认为,有情众生才能成佛,无情众生是不能成佛的。所谓的有情众生就是有生命的东西,无情众生就是无生命的东西,他们二者之间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从属性上看动与不动,那么风也好,幡也好,他们看起来是动的,但是从他们的属性来看是无生命体,所以实质上还是不能动的。

另外当时佛教界的思想背景是在争论无情众生的问题到底能不能成佛,那么慧能法师给出了他的观点,那么由这个观点,也推导出来他为什么会反对禅定,因为禅定就跟一个木头,或者石头的状态一样,而这些事物都是无生命体,无生命体又不能成佛,那你模仿这些,你肯定是不能成佛呀。

第3编的思想内容要点。第1个思想要点,佛陀原创的思想核心,缘起,无常,无我。我们经常会听到佛教讲空,那为什么讲空呢?是因为缘起性空,那何谓缘起呢?或者换而言之,何谓因缘,所谓的因缘指的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纠缠在因果关系链条当中,受因果关系的制约,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

正是因为在刹那之间,生灭相续,所以世间万法,皆是无常,如果认识不到世间万物是无常的话,那么你就陷入到了佛教所批评的常见,如果你只看到了灭而没有看到生,或者说只看到的灭,而没有看到生,那又陷入到了另外一种思维误区,叫做断见。


那从无常的观念来看,我存在否?在佛教的观念里面,把芸芸众生称之为有情,那这种有情呢,不过是一些物质元素或者精神元素聚合成的产物,而这些元素呢,就是佛教讲的地火水风空识以及五蕴色受想行识聚合而成,但这些元素都在不停的变化着,那我作为这些变化的元素的组合体,自然而然,也是不断变化的存在。

那人死亡之后,六大和五蕴分崩离析,但又会在因果链条的重新聚合之下组成新的存在,所以并不存在一个横常不变的我,能够在六道轮回当中去轮回。另外佛教中所谓的破法执,也就是论证客观世界是虚妄的,以及所谓的破我执,就是论证主观自我也是虚妄的,皆是由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派生而来。

第2个思想要点,戒定慧,这三个字如果展开来讲,就非常的庞大那么在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慧能法师的观点与以往传统的观点的迥异之处,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但是慧能法师认为定就是慧,二者没有差别,没有所谓的先后顺序,二者就是一回事儿。

第3个思想要点,理解一行三味,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三个概念。所谓的一行三味,就是慧能法师认为我们在行住坐卧之间,皆要能保持本心行事,那所谓的直心是道场呢?

就是你保持这种心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修行的道场了,这个思想观念其实来自于《维摩诘经》,但在这里不具体展开表述,仅表达维摩诘经提出的一种观点,就是你哪怕是住在家里面,也能够修行,从而获得解脱。另外所谓的直心是净土,表达的是我们内心的自信清静了,当下就能够进入到净土世界。


第4个思想要点,达摩祖师的思想要旨,壁观,理入,行入。壁观,就是面壁打坐,静心禅定,但这一点在作者看来,是慧能法师极为反对的,进一步而言,神秀法师继承的那一脉系统就是选择禅定的方式,但是在慧能法师这一脉系统下,就认为不必要去坐禅修行。理入,指的就是明白佛理,行入,大体上有4类,第1类抱冤行,指的就是说人生遇到苦恼,遇到痛苦了,那是你之前造的业,所产生的结果,所以不应该抱怨。

第2类,随缘行,指的就是说人生的成功失败都是因缘聚合而成,不必要成功时过度喜悦,失败时灰心丧气。第3类,无所求行,就是要对自己的欲望加以克制,甚至是断绝欲望,第4类,称法行,也就是实践修行要按佛法的义理来。

第5个思想要点,无相,无住,无念。首先,需要说明的这个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指的是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以及摆脱世俗界的烦恼困惑。那这三个概念,具体怎么来理解呢?作者很巧妙地借用了一首诗来帮助我们理解,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下雨也好,雨打树叶的声音也好,跟我自己走路都没啥关系,你下你的,我走我的,这就是不执着于外物的无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心理活动随着身体的自然活动以及外界事物的自然活动,自然的流转,自然的变化,念念相续,此为无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无念,阴天晴天风雨等等这些,都不过是随着我随着自己的感知而感知到的自然变化,可以让我生发出自然反应,却并不会去沾染我那颗清静的心啊。


第6个思想要点,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比方说烦恼即菩提,凭什么说烦恼即菩提呢?那是因为烦恼菩提都是由这个自性本身生发出来的,就好比一种药,既可以用来救人,也可以用来害人,关键在于你怎么把这个药给它用到救人,那这个烦恼即菩提,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去体悟到自心的佛性。

第7个思想要点,了义与不了义。一般而言,认为不了义,就是外道,就不是佛学这一套正规系统的说法,而是其他的所谓的“歪门邪道”,但是作者考察来看,这实际上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观点之争,大众部认为佛说的一切都是对的,绝对正确,上座部认为佛说的内容需要结合他的时代背景,他的说法对象,从而理解他说法的内容,那么,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种区分,姑且可以把不了义认为是那种时空背景以及说法对象下的一种权宜之说。

第四编中的思想要点,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个其实与前文提到的直心是净土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说只要你心一净,当下就能去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出家。

第五编中的思想要点,第一个思想要点,就是读佛经要调用般若智慧去看待,也就是说要自由的去玩转佛经,不能被佛经的文字所束缚,同时呢,也不能够去任意曲解佛经。

第二个思想要点,三科三十六对。三科具体是指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指的也就是五蕴,蕴就是聚合的意思,十八界也叫十八持,这里可以参考一部经典《阴持入经》,十二入,指的就是外六尘,中六门,六尘色身香味触法,六门眼耳鼻舌身意。至于这个三十六对其实是三十六组相对的概念,这里太过于繁杂,简单的提两对,比如体对用,生对灭等。


第三个要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就是佛法认为这个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一个支配前面七识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触摸到一个物体,看到一个物体,能够闻到一个物体的味道,这些东西都是由阿赖耶识透过支配前七识幻化而来。

第四个思想要点,禅宗的祖宗谱系,据后世的学者考证,几乎都是由禅宗后学,也就是慧能法师的徒子徒孙,他们杜撰而来,这也是我们去理解这个《坛经》一个关注的重要方面,就是有多少是它的后学增添上去的,而不是慧能法师原本的思想,要知这个,也需要透过一些学者的考证以及同时代其他著作一同参考,细细的分析和甄别。

第5个思想要点,作者如何研究佛经的思想,第1点,是从外部考察佛法,研究它如何产生和发展以及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第2点,不超越作者思想表达的范围,也不将他从未构思过的其他内涵命题添加在他陈述过的命题上。这段的话的原文,是作者引用帕内托的话,我简单的把它简化成这么两句,这也是作者研究坛经文本的态度。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对于本书的思想要旨,个人抽取出来的这些要点,实在是挂一漏万的不得已的做法,因此,权当各位去读坛经所做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常识普及,但个人建议去读《坛经》的时候,身边可以放这么一本儿熊逸先生的著作,因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首先,就是梳理出原文的基本内涵,其次,就是进能一步深入追究它的来龙去脉以及本来面目,最后,作者通俗易懂且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也能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愉悦的享受一个遥远思想的魅力。

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1】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