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的人生要怎么过

昨天闺蜜发消息说找到工作了,去一个工厂里面上班,工资待遇还可,就是得三班倒,这个工作也是因为孩子爷爷来了,有人帮忙看娃她才能走出去。

看完其实挺感慨的,我就小家伙今年刚上幼儿园,他上了一年幼儿园,我找了一年的工作。

我和闺蜜都是自己带娃一族,所以我们找工作需求要比一般人在高一点,比如上下班时间不能影响接送孩子,比如周末可能需要休息,如果娃还有课外辅导班,放在娃身上的时间要比工作的时间更多,我今年最长一个工作上了三个月班,我娃的课外辅导就停了三个月。

别问爸爸干啥了,一个家庭总要有一个人稳定的赚钱,一个人稳定的顾家,如果爸爸为了照顾妈妈的工作,花时间精力在家庭上面,他的工作怕也是危险。

所以闺蜜公公的到来,解决了很多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俩其实都已经年过35,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次被卡在年龄上面,有些工作明明各方面都很合适,可是合适你的也合适很多人,企业相对会选择更年轻的,而不是与社会脱离很久的中年妇女(虽然不想承认,但是这里还是用这个词合适,哎……)

很多次和闺蜜就35岁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企业不愿意选择这一批人呢,像我们经验丰富,阅历也够,工作能力别说了,为了娃上刀山下火海不足惜,敢拼敢闯的怎么就被社会淘汰了呢?

直到听了罗胖的跨年演讲才彻底清醒,原来不是社会抛弃了我们,是我们自己过早的抛弃了自己。

以下是罗胖原文: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从一个和时间紧迫性有关的事聊起吧。这两年,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你问十个老板,九个说人才不够;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叫“35岁现象”,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
尤其是今年,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35岁,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有人形容这种状态,叫“干电池人”。就是电用完了,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
甚至,我跟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聊天,听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
这话也太残酷了吧?凭啥啊?脑科学不是说,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
这位人力资源专家给我解释,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哪怕你985、211毕业,英语六级甚至有专业八级,该会的软件也都非常熟练,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但是,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因为可塑性强;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
35岁,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所以,这位专家所谓的“35岁不该来找工作”,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请注意,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说的。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我把这段话发给闺蜜看,闺蜜发过来说确实,他老公的厂里,有技术的根本不用愁工作,会有人来挖。

自此后我俩再也没有因为“35岁找工作为什么没人要“这个话题讨论过,因为彼此都知道了答案。在该奋斗的时候生娃宅家,到该努力的时候却没有一技傍身。

很难说这其中的原因到底该归责于谁,但世界上不只是我们两个妈妈,也有很多相似情况的妈妈活出了自己,不过至少现在知道了答案:女人无论什么时候真的不能放弃自我成长,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机会会来。

为闺蜜的新工作,开心~愿我们彼此都能活出想要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35岁以后的人生要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