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张掖市7天酒店——张掖国家湿地公园——G312——黑水国遗址——G312——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城遗址——G30——嘉峪关景区——G30——玉门市
里程:410公里
用时:13小时
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
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
紫燕嗛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
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
——清·沈青崖《过高台》
早上八点出发,先去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路边一家饭店吃了臊子面作为早饭。虽然我不习惯早上吃面,但是我看当地人都是这种吃法,也就比葫芦画瓢也要了一碗,其实还不错。
张掖别称甘州,也是汉武帝时期所设置的河西四郡之一,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以黑河水和广袤湿地为代表性的生态资源,是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屏障,也成就了旧时张掖 “塞上江南”的美誉。旧地方志称:“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郊北部,与市区紧密相连。湿地面积6.2万亩,主体位于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与城区毗邻,是国内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规划区内多样化的湿地类型,是张掖绿洲这一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蓄、净化水质、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区域外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区域关键生态支撑体系,对于维护张掖绿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公园可以免费游览,但是停车场收费。公园里波光粼粼,水草茂盛,远处可以看到祁连雪峰,很难想象几公里之外就是广袤的沙漠。
从湿地公园出来,上312国道,过了黑河大桥约9公里,在312国道南侧有一条小路,路边竖着一块碑文,上书“黑水国遗址”。沿着小路往里走,先经过一个叫做黑水国古屯庄的遗址,再往里走500米就到了黑水国南城遗址。
黑水国遗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下崖村312国道南北两侧。因傍依黑水,故名黑水国。分南、北两城,两城相距2公里。北城始筑于匈奴占河西之时,汉代沿用并为张掖郡治觻(lù)得县城。南城始筑于唐代,宋、元、明沿用。黑水国古城早于张掖出现,是张掖城的前身,最早是小月氏国在此建国,接着是匈奴,然后是西汉。当年的古城商贾林立一片繁华,如今,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就连黑河也几经改道,沧海已变桑田,桑田也被黄沙掩埋,留存在地面上的只有断断续续的几处城垣断壁。
南城遗址并不大,大约一平方公里见方,沿着城墙步行一周也只需要二十分钟,外围已布满黄沙,里面则布满砖砾,砖砾形状并不规则,分不清是什么时候的留存,但在遗址正中,砖砾被现代的人摆了许多规则的图形,期初我并没有看出来是什么形状,非常好奇,后来用无人机航拍才发现是心形,以及一些用来表白的字母。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找到始建于匈奴时期的北城遗址。
出来后沿着312国道继续往西,行驶约90公里,跟着导航进入到381乡道,再走约13公里即可进入到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也是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龙兴之地。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后迁至武威),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
从直观上看,骆驼城也是非常的大,比上午看到的黑水国遗址大得多,总体规模和统万城西城遗址相当,但比统万城荒凉的多。骆驼城未建成景区,虽然周围安装了无数个摄像头,但并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只是在入口处写了一个牌子,警告这里的所有物品均属于文物,如果捡到相关物品均需要上缴到文保部门。
从骆驼城西门可以直接开车到遗址内部,周围的城墙相对比较完整,但是也并未完全能够连接起来。按照惯例,我沿着城墙行走,但只走了四分之一就因为城墙坡口而无法前行。但是遗留的城墙虽然不宽,但是很高,大约有三四米,走在上面免不了战战兢兢,加之风沙也很大,为避免风险,我迅速结束了行走城墙的行程,改为开车沿着城墙内侧的土路环绕一圈,即使这样,依然感觉到有些瘆人。
虽然是下午两点,但太阳却在正中,人影极短,方圆五里不见人影,忽然有一种被骆驼城的故人环绕的感觉,即使在车里,甚至都感觉车里坐满了古人。尤其是在遗址中央偏西侧的地方发现了传说中的古井,古井周围黄沙密布,从旁边看,只能看到有些坍塌的井壁,却看不到古井深处,不知道古井是否还有水,联想到上千年前,骆驼城的人们以此为生,不免唏嘘,但又平添了一份惶恐,拍完照之后赶紧开车绝尘而去。
许三湾城遗址在骆驼城遗址正西方约7公里处,沿着乡道走需要大概12公里,20分钟的车程。许三湾古城虽然在规模上远逊于骆驼城,但完好程度在同时代遗址中却是首屈一指的,被相关专家称为河西半荒漠地区古城遗址的典型代表。
许三湾古城遗址有两处,一处是旧存汉、魏晋时期古城遗址残骸,方圆约三百米左右。另一处就是现存的许三湾古城。它和已损毁的古城遗址及其许三湾墓群,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许三湾古城城垣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城墙高12米,墙面宽1.5米,有巡墙遗迹。东西墙面有马面,所谓马面就是古代人骑马上城下城的路面,在遗址考古学上简称为马面。现存许三湾古城分为内城与外围二重结构。内城基本完整,有瓮城。从建筑结构上看,这座古城的建筑风格,与明代长城、寨堡的建筑风格一致,当属于明代建筑。这里曾经是明初时期高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中心,屯兵1120人,管理民户约千户左右,是甘州通往肃州的一个中介支点。
不过目前可能是因为考古和文保方面的考虑,许三湾城遗址被铁丝网环绕,人车均不得过,只能用无人机在上面环绕一圈,以解心中之憾。遗址周围坟茔密布,也就是所说的许三湾墓群,亦不知乃何年何月之故人。
从许三湾城遗址回到312国道,继而上了G30连霍高速,行驶约150公里,跨过酒泉市区,直奔嘉峪关。
嘉峪关又称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北角,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故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嘉峪关防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和天堑保障,就是祁连山和黑河流域及其两岸巴丹吉林沙漠。古代,人类无法绕行祁连山和黑河,嘉峪关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东进不二的通道。嘉峪关防线处在16世纪世界前后两大帝国的分界线上,处在影响欧亚大陆经济商贸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嘉峪关防线对明朝、蒙古国、西域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嘉峪关防线是人类文明的拐点。
嘉峪关城楼固为雄伟,防线也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另一方面,也成为明王朝闭关锁国的一道枷锁。嘉峪关建成后,明王朝让关外国民全部迁入关内,不经允许出关则被视为叛国,关外的瓜州、沙州等地以及更远的新疆等地均悉数让与鞑靼部及吐鲁番部,就连著名的敦煌、阳关、玉门关也未能幸免,丝绸之路也随之几乎断绝,唯有获得明朝廷的特别恩准才允许进入关内,外族想要从此进入关内,唯有无止境的等,一等可能就是很多年。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也就是因为在酒泉苦苦等待利玛窦向明朝廷申请的通关文牒中抱憾而终。就在明王朝封闭嘉峪关的同一时期,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欧洲正在大航海时代的巨浪中激流勇进。冒险家们在各国王室的资助下扬帆起航,新的世界不停地被发现,被探索,遥远的国度被一条条海上航线所勾连,文明与贸易随着四通八达的季风和洋流漂向全球。而反观迷失在封建集权巅峰的中国,为了应对外来的侵扰,在西边锁上了嘉峪关的大门,在东边则实行严苛的海禁。丧失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也便丧失了开放包容的基因。强盛了数千年的东方大国因为自我封闭而就此停住了脚步,并在短短的两个多世纪就被西方世界全面超越!
这种状况一直到清代早期才得到改善,经过康雍乾三朝的不懈努力,准格尔汗国被大清所灭,嘉峪关关外之地才又回到大中华版图之内。清代晚期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数年后,因病辞职归籍的林则徐途经长沙,要见在家耕读的左宗棠。37岁的左宗棠匆忙湖中拜见,却不慎落水。林则徐与左宗棠长谈,并送上自己在新疆绘制的地图。27年后的1876年,林则徐已离世多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带上地图,西出嘉峪关,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0年5月,为收复伊犁,68岁的左宗棠再次西征,抬棺出嘉峪关驻军哈密,一年后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回归。左公班师,身后是脱离十余年的西北疆土和勃勃生机的左公柳和左公杨。
嘉峪关城门之外,就是无垠大漠,万里黄沙蔓延,关内的九眼泉则日夜不息地淌着汩汩清泉……
我依然完整的将嘉峪关城墙和城楼都走了一遍,看到了传说中的定城砖,以及关门下面被车轮压出来的深深的车辙印。从城墙上远望,南可望到积雪入云的祁连雪峰,北则可以望到乌云一般的黑山,在黑山和祁连山之间,长城像一条锁链一样横亘其间,而嘉峪关则魏然屹立在锁链正中。
这个景区是我这几天以来见过的游人最多的景区,但依然也只是稀稀拉拉,景区外面的店铺大半也是大门紧锁,听商户讲,旅行团不允许发团对他们的生意影响极大,今年是他们经营最差的一年。
从嘉峪关出来,沿着G30继续往西北前行约120公里之后就到了玉门市,玉门市属于酒泉下属的县级市,以油田盛名,但在去玉门的路上,并不能看到采油机,反而是数不胜数的大风车屹立在道路两侧的荒漠之中。
从玉门高速口下来之后,进入主干道叫铁人大道,铁人就是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玉门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大批玉门油田工人奔赴东北,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
玉门最闻名遐迩的就是玉门油田。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开发于1939年,已走过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解放前10年,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玉门生产的油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从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曾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油田也因此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黄埔军校。
晚上住在玉泽湖公园旁边的一个本地酒店里,条件还不错,安顿好行李之后,出来走到玉泽湖公园里面的大排档吃了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