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9篇,3386字数,共累积23987字数】
大家写了一篇文章发布之后,是否特别想得到其他人,尤其是写作前辈的专业点评和指导呢?
其他人的想法我不曾得知,但我确实是殷切期望的。我自己写作能力有限,很难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所以每次分享出来,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帮忙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我快速提升写作技能。
因此,我每次在分享自己的文章到群里时,都会加上一句:希望大家帮忙点评留言。
我从今年1月份参加齐帆齐老师的写作营以来,齐老师会定期邀请写作行业里很有造诣的资深大咖级老师,来为大家的文章进行点评。老师们的点评都非常到位,涉及有文章结构、开头入戏很慢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老师们的点评风格也是各有迥异,有的喜欢大刀阔斧,从架构着手,指出问题;有的老师性格细腻,做事严谨细致,会把文章中一个个问题,从大到小,小到符号、错别字的问题,都会揪出来,每次此时,老师们的点评都让我非常感慨和感激。
每次参加点评课,不管老师是不是在点评自己的文章,我们都能从老师点评的字里行间获取到写作的关键注意事项,让我获益匪浅,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把老师们指出的问题和给出的改进意见总结归纳起来,每天三省吾身,让自己在后续的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不过,有些问题是我们稍加注意,就能立即避免的,例如:错别字、开头入戏太慢等。而有的问题,则需要日常花很多功夫输入、打磨和提升,例如:文笔平庸、语句短小精悍。不管如何,能修改和注意的地方,及时改进,需要提升的部分,抓紧修炼。
常言道:老师领进门,学艺在自己。你不努力,谁也帮不了你。所以,你只管努力,只管“向别人学,跟自己比”,其它的一切,交给时间来证明即可。就像璃若凡老师点评时说到:找到不足之处,然后找到方向去努力,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1类:常见通过自查可避免的小问题
文章中诸如错别字、语句不通、语句不够简洁、句子主语缺失、标点符号、的地得、缺少配图、缺少金句等这类写作问题,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1)“的地得”使用不当: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我专门查过“的地得”的使用规范: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形容词前用“得”。
2)词语重复使用:一般在句子表达上,我们是比较忌讳总是有重复的词语,除非是为了强调。如果不是强调,重复的词语就会显得语句不够简洁。
3)文章缺少金句:文章中适度增加一些金句,且把属于金句的地方,标黑,凸现出来。
4)文章缺少配图: 全文可以进行适当的相关配图,这样显得文章不那么死板和教条。一般一篇文章建议有三张相应的图片,阅读感会更好。不过大家在给文章配图时,一定要注意图片的版权问题。为了避免因版权引发的不必要纠纷,建议大家尽量使用自己的照片或写作平台,例如百家号、头条上的免费公开图片。
5)文章题目不清晰: 例如《少时年的记忆》这个文章的题目,从解读题目就让人有些烧脑。估计作者是想写少年时期,关于年的记忆,建议可以改为《少时关于年的记忆》。
6) 语言表达晦涩难懂: 写作的语言可以尽量通俗一点。比如这句:每次在这样的时刻,.....。建议可以改为:每每这时,.....。
7)令人头疼的标点符号使用问题:我记得曾经有老师看了我的一篇文章,给我的快速回复意见是戏称我的文章语句“一逗到底”。我赶紧打开文章仔细看,还真是一逗到底,真的好汗颜。想想我的标点符号使用,是多么不规范呀!
还有,听写作营老师说,有时候我们投稿,可能就是因为几个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例如一篇文章中超过十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可能导致投稿遭拒,因为编辑会认为写作者的写作功底太薄弱。
其实,虽然这些问题看上去很小,但如果出现次数很多的话,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希望作者能够养成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就去检查一遍,然后认真修改的习惯,不要让这些小bug影响了整个文章的感官体验。
第2类:文章冲突描写—入戏太慢
大家一般写故事和散文,一定要注意写作意图。与写作意图无关的东西,都不要出现,因为这样会拖慢整个文章的节奏。
很多初级写作者,譬如我,喜欢把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原封不动地搬到文章中,显得生活化。这样反而激发不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譬如我写的一篇《绩效冲突处理感悟》文章,我最初采用了下面这段对话,想用对话引出跟主题有关的绩效话题。
“燕子,你有时间吗?”
“有啊!咋了?”
“你找一个方便说话的地方,我跟你说个事,需要你帮忙。”
“那你等等。” 听阿芳严肃又略带神秘的语气,我不敢怠慢,赶紧走出办公室,走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
“我这边OK了,说吧,啥事?” 我对阿芳说。
“是这样的,燕子,我碰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啥难题?”
“我部门有个老员工,因为年度考评的事情,到处抱怨,不仅严重影响到了部门气氛,他还要把我和我的上级领导,一起投诉到公司绩效管理部。我听说你之前处理过这类事情,所以,打电话请教你,教教我怎么摆平。”
阿云西瑛老师给的评价是采用对话方式开头,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不过对话的作用是用来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不是为了聊天而聊天。
所以,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开头入戏太慢。她建议我把最后一段“我部门有个老员工,……,教教我怎么摆平。” 放到文章最前面来写,之前的所有口水话的对话都不要。
这样就直接开门见山的抛出问题 ,想知道答案的读者也会很感兴趣读下去。 接下来再引出事件,详细描写清楚细节,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完美了。
第3类:文章结构和文不对题的问题
一般观点文,按文章结构来说,一般采用三段论方式。而有些写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总分”方式,忘记了“总分总”中的最后一个“总”。
有的写作者有这种感觉,写着写着就跑偏了,也就是我们说的题目跟内容成了两层皮儿。这种情况下,建议优先修改题目,与内容相匹配。或者修改文章内容,那就是动大手术了。
有的写作者在写一本书的读后感时,会出现前半部分为读后感,结果后半部分有点像新媒体的书评。对于此类问题,老师建议要搞清楚文章的写作结构。可以把这类文章一分为二,把前半部分写成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后半部分则把它写成一篇现在比较流行的新媒体书评。
拿《我如何爱上瑜伽》这篇文章举例:成悦老师评价写作者针对主题《我如何爱上瑜伽》重点有所偏颇。读完后只看到具体介绍到两种瑜伽,遗憾作者没有把侧重点放在自己身上。作者是如何爱上瑜伽的?可以重点写瑜伽前后状态的对比、以及瑜伽给其带来的身心灵的陶冶和改变、甚至给你和周边人关系的改变……光重点介绍两种瑜伽的好处,感觉广告味好浓。
璃若凡老师在点评文章时说到:写文章,一定要把握好每一部分的落笔,不能顾此失彼。开头,过程,结尾都照顾到,才能算上一篇好的文章。
第4类:文章缺乏重点
我的一篇回忆型的散文中出现了很多件事情,所以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潇湘清尘老师建议我:以后写这种散文之前,可以先列个简单大纲。重点只写一件事情就够了,其余的事情都只要略写就可以了。不然,会让读者觉得茫然,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第5类:文章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和穿透力
初次写作的人员,一般文章的语言表达都会比较朴实。但是通篇读来,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力”问题了。
写作者如何提升笔力呢?
潇湘清尘老师建议:写作者要大量看优秀的同类散文作品,然后从模仿练习开始。当我们模仿了50篇以后,我们写出来的作品就远远不同了。
第6类:书评类文章容易犯的问题
书评类文章不同于读书感和读书笔记或拆书稿,重在于评价本身,而读后感重在于感。
开始写书评的大多数写作者可能会犯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故事叙述了一遍,没有观点。由于书的内容会比较多,作者又想全部写进去,导致叙述凌乱,然后读者可能根本不想看。
故此,一般写书评时,不需要把书中故事全部拿来叙述,可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一观点展开。
书评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评价的部分,切记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升华。
读后感也是如此。不用大量复述书中的内容,建议只选一两个对我们比较有启发的点,拓展去写读后的感受即可。
老师们给出的写作建议总结
1.无论哪种写作,一定要有明确的利益。
2.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人来说,不要贪多。一次不要写太多件事情。能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写明白就很棒了。
3.一篇文章至少读三遍。三遍以后,你会发现有很多错误都可以避免了。
4.对于一个新人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享受写作本身的乐趣,其次才是学成之后慢慢变现。
5.写作就是一个不断思考、总结,进行大量刻意练习,不停琢磨,然后慢慢看到花开、持续爆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