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记 | 三十年屋上岁月,追梦人初心不改

2019.07.25  周四  晴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十余年间,我家先后搬了三次家,住过四个不同的房子,辗转了三个地方。

第一间房子,是土坯房,在老家,那也是我出生的地方。

听母亲说,那两间土坯房是母亲与父亲结婚时,爷爷从邻居手里买过来的。当时买这两间房,花了三千多块。这在三十多年前,可不是一笔微不足道的开支。为了这两间土坯房,父母背了七八年的债务。父母结婚后不久,就另起炉灶了。

那两间土坯房,一间用来住人,一间用来做饭。用来住人的这间,顺着南北走向盘了一盘大炕。炕下屋子的中间有一根木头柱子,柱子的上端顶着屋顶,下端嵌在一只带花纹的石磨盘里。小时候,闲着没事,就抱着柱子,站在磨盘上来来回回,一圈一圈地转啊转。转得头晕眼花,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旋转得停不下来。

屋里的地面是土地,不能洒太多水。小孩子淘气,有时也会用木棍、瓶盖、铲子等比较坚硬的东西在地上划来划去。时长日久,地上就坑坑洼洼,横横竖竖,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的面庞,细看全是交错纵横的皱纹。

屋子里有几件家具,不过就是梳妆台、衣柜。它们都漆了浅黄色的底子,上面还有松树和牡丹等图案。那时,偶尔会坐在那树前和花前,神思恍惚。

土坯房,是我生命的摇篮,也是弟弟生命的摇篮。我们姐弟俩都在这里的土炕上出生,牙牙学语,蹒跚学步。

房子的窗户是木头订制的格子窗。窗上还需要糊一层白纸,乡亲们都叫粉连纸。我家的窗户上,永远都是一张白白净净的粉连纸。其他人家,有巧手的妇女,还会剪一些个惟妙惟肖的生肖图案,水果图案,蔬菜图案。这些彩色的图案贴上去,真是锦上添花。

土坯房里的墙也白,但是因为我,它惨遭厄运,从此面目全非。五六岁时,趁着父母不留意,我就用铅笔在墙上天马行空地随意涂抹。从北墙画到东墙,什么长三根毛的小人,什么歪歪扭扭的一二三,那都是我的“杰作”。为此,也挨了不少打,但真正停止在墙上涂抹,是入学后了。

0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岁那年,我们搬进了新房,房子是砖房,在土坯房的前面,两处地方前后不过两三米的间隔,还是坐北朝南的方向。这个地方,据说是风水先生给看的。

盖砖房买各种建筑材料的钱,都是母亲卖猪积攒的。那些年,母亲种地是好手,庄稼长势喜人。喂猪母亲也是能手。再垫底的小猪到了母亲手里,不出个把个月,就脱胎换骨,长得肥实了很多。

家里最多一次喂五头猪,每天单是拌猪食就特别费时费力。猪崽们吃玉米和土豆,这是临近冬天时要赶膘了。夏天,母亲在地里种很多莴笋和糖菜。这些菜每天两筐切碎,拌上玉米面,猪们也吃得欢畅。

五头猪一次性出栏,卖猪得来的几千块钱,在母亲手里还没攥热,就被父亲拿走买砖买木头找匠工去了。

盖房子的那些天,家里前所未有的热闹。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和老人。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夜里灯火通明,男人们坐在桌前吃菜喝酒,母亲和邻居的嫂嫂婶子们则在厨房里忙碌又忙碌。

不知过了多久,新房终于盖起来了。父亲又找人抹墙,又找人安窗户,装门。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后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住进了新房。住进新房后,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住进新房,我和弟弟也有了自己的卧室,虽然那只是不足六个平方的斗室。

在新房里,住了才两三年,父亲故去。少了一个人的屋子,一下子就空空荡荡,仿佛被挪走了什么,被腾空了什么,被抽离了什么。

那时,我和弟弟都住校,只周末回家。平日里,家里进进出出只母亲一个人。白天,她在地里侍弄庄稼,傍晚回了家,喂猪喂羊。晚上,夜深人静,只有一盏孤灯,一台老旧的电视机,咿咿呀呀地陪伴着她。

新房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一年,也变成了旧房,变成了老房。就像母亲,生活的重担毫不客气地一股脑儿全压在了她的肩膀上,她挺直的脊背,慢慢地就驼了下去,弯成了一张弓。

03.

又过了几年,母亲带着我们远走他乡,到别处讨生活。在那里,租住了一间房。房子很小,只有一间,用一堵墙隔开。前面有一张床,有两条凳子,还有一台电视机。后面有一盘炕,炕上最多只能睡两个人。炕下,连着灶台。平时烧火做饭,就一并连炕也烧热了。

在这间被戏谑为“贫民窟”的租房里,母亲一住就是十几年。那年冬天,她听说我要带男友回家,一时慌乱又犹豫。她说,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人家来了不笑话吗?为了使“贫民窟”多一点家的味道,母亲擦了玻璃,买了新床单,还添置了两只小板凳。

后来,母亲偷偷问我,那个后生有没有说咱家不好的话。我告诉她,没有说。事实就是如此。那个后生,我想,他看重的,应该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间房。他在意的,应该是人的品行与家庭修养,而不是房子的陈设与档次。

也就是在这间“贫民窟”一样的房子里,母亲将家里的户口本郑重地交在我手上,她同意我与那个后生结婚。

时隔这么多年,每每想到此处,心头一热又一暖。感谢母亲,感谢母亲的信任。也感谢先生的信任,感谢先生的陪伴。

04.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六年前,老家传来了消息,要搬迁了。搬到哪里去?搬到镇上,搬到城里。这就意味着从此之后,再也不用喂马劈柴,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再也不用压井汲水。但是,这也意味着,从此再也不能听到鸡鸣狗吠,再也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此以后,可能再也吃不上母亲亲手种的柿子茄子和黄瓜,再也不能吃到肥得流油的正宗红烧肉。

搬迁,一时间叫人愁肠百结,不知所措。

但是,很快地,镇上的负责人就说,搬迁之后,大家还可以选择再就业,可以做环卫工人,可以搞绿化,可以做家政服务。而且,政府还会针对这些职业进行一定的培训。

母亲的顾虑消除了,她毫无后顾之忧。只一门心思地等着搬迁。

今年春天,刚刚过完年不久,母亲就搬家了,搬到了政府分的新房子里。

房子是楼房,母亲抓阄抓了个三层,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楼层。房子两室一厅一卫,一百二十多平米。墙壁都刮了腻子,地上铺了地板,厨房和卫生间也都收拾妥帖,拎包即可入住。

搬进新居后,母亲又请了木匠,定做了衣柜,还添置了几件有模有样的家具。而今,家里厨房通了天然气,做饭干净便捷。卫生间里装了热水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洗澡现在也能轻轻松松实现了。客厅里有电视,还上了互联网,想看电视剧有电视剧,想看电影有电影,生活好不滋润!

小区里的绿化做的非常好。各种植物,长得葱茏茂盛。五颜六色的花朵,就像母亲当下五颜六色的心情,美得很。

小区外面就是店铺,有卖蔬菜水果的,有面馆,还有麻辣烫馆。小区的背面一千多米的地方是汽车站,通往旗里的还有邻省的车特别多。

母亲走亲访友,也不再是一件需要焦头烂额的事。

05.

三十年于一个人,是三分之一的人生。于历史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三十年间,我家从最初的土坯房,到后来的砖房,再到租住的“贫民窟”,直到现在的楼房,一路走来,几多艰辛,几多不易。

房子的材质在变,位置在变,名称在变,住房人的初心与梦想却从来都不曾改变。千年前,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面对着自己居住在浣花溪畔的茅屋,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在诗中这样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广厦万间,叫百姓安居乐业。安居在前,乐业在后。安居是乐业的前提。而今,母亲的新居,干净宽敞。新居周围,交通便捷。每次说起这新楼房,母亲都会禁不住感慨:“这个时代,真是越来越好了。”

是的,时代越来越好了。感谢新时代,感谢伟大的党。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一路追随,初心不改。为美好生活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杂记 | 三十年屋上岁月,追梦人初心不改)